2014-07-23 19:35:51pin
畫論2
分析美學老子音樂美學思想與相關藝術審美 ....最藝術論文網論文中文摘要:“道”與“藝”的聯繫是理解中國古代藝術論述的核心與關鍵。 本論文以文獻為依據,對中國古代音樂美學史上的“道”“藝”聯繫進行了歷時考察,總結了《老子》之“道”與藝術內在相通的三個維度以及體現在音樂美學史上的兩大特點,詮釋了《老子》之“道”逐漸與音樂藝術相通相融的歷史軌跡,並進而延展至具有中國特點的相關藝術審美方式和審美理想。 《老子》之“道”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歷代道家音樂美學思想中,對於儒家的音樂美學思想同樣具有重要的影響。 故本論文將儒道兩家視為一個互補的整體來考察“道”與中國古代音樂美學特點的內在聯繫。 筆者將“道”“藝”聯繫分為“道藝相通”、“以藝求道”、“道以藝顯”、“藝道相融”四章來敘述,分別通過論述“道”對藝術審美的本體、策略及評價的影響。 首先,《老子》之“道”對於古代藝術本體具有重要影響。 這種影響體現在音樂中的“氣”和“象”兩個方面:一方面,“氣”作為藝術的本源影響了古人對藝術本體的認識。 古人普遍認為“氣”的運動、進展和變化的規律既是“道”運動和變化的體現同時也是音樂藝術的規律,由此“道”與“藝”是內在相通的。 另一方面,“象”在古代美學史上是一個重要的本體範疇。 《老子》首次指出“象”是“道”的顯現,故“象”中有“道”,“象”也可寓“道”。 這一思想經過王弼等人的進展對後世藝術論述產生了重要影響。 總之,“象”是“氣”的感性體現,“氣”是“象”的內在機心,“氣”和“象”共同構成了古代藝術的本體論述。 其次,《老子》悟道的策略對古代藝術審美策略具有重要影響。 《老子》首次提出悟“道”的策略是“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也就是說主體通過去除一切慾望恢復到“無知”、“兀欲”的先天本性時就可以與“道”相通。 《莊子》的“坐忘”、《呂氏春秋》的“節欲”、《淮南子》的“損欲以性”、《樂記》的“存天理,節人欲”等思想都是《老子》的悟道策略在音樂美學思想中的體現。 筆者認為,“去欲”的策略使得《老子》影響下的中國美學成為一種內在美學、心靈美學。 它更為註重音樂審美者內在的修養和心靈的自由。 再次,《老子》思想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古代藝術論述對於“美”的認識。 《老子》影響中國古代音樂美學評價出現了兩大特點:一是“以和為美”的傳統。 “和”充分體現了古人對於“美”的辯證認識;二是將“合”作為最高追求,如“天人合一”、“藝道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道通為一”、“物我兩忘”的境界,是審美的極致,也是中國古代音樂美學追求的最高理想。 總之,“以和為美”和“天人合一”所體現的“和”“合”精神是中國古代音樂美學評價的兩大根本特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老子》思想影響到了中國古代藝術的本體、策略和審美評價等諸多方面。 《老子》之“道”與藝術的融合使得中國古代的藝術總是體現著回味無窮的韻意和對至善至美的追求。 “藝”與“道”的合一,是藝術的人生化,也是人生的藝術化,是審美境界與人生境界的合一。 這對於當今的藝術審美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国畫~~~古畫品錄之謝赫六法(中國古代美術品評作品的標準和重要美學原則) 中國古代美術品評作品的標準和重要美學原則。“六法”最早出現在南齊謝赫的著作《畫品》中。六法論提出了一個初步完備的繪畫理論體系框架──從表現物件的內在精神、表達畫家對客體的情感和評價,到用筆刻畫物件的外形、結構和色彩,以及構圖和摹寫作品等,總之創作和流傳各方面,都概括進去了。自六法論提出後,中國古代繪畫進入了理論自覺的時期。後代畫家始終把六法作為衡量繪畫成敗高下的標準。從南朝到現代,六法被運用、充實、發展著,從而成為中國古代美術理論最具穩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則之一。 對六法原文的標點斷句,一般是“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這種標法主要是根據唐代美術理論家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記述:昔謝赫雲:畫有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 氣韻生動: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畫的形象具有一種生動的氣度韻致,顯得富有生命力。在謝赫時代,氣韻作為品評標準和創作標準,主要是看作品對客體的風度韻致描繪再現得如何,而後漸漸涵容進更多主體表現的因素,氣韻就指的是作為主客體融一的形象形式的總的內在特質了。能夠表現出物我為一的生動的氣韻,至今也是繪畫和整個造型藝術的最高目標之一。 骨法用筆:是說所謂骨法及與其密切相關的筆法。“骨法”最早大約是相學的概念,後來成為人們觀察人物身份和特徵的語言,在漢、魏很流行。“骨”字是一個比喻性的概念,借助於比喻來說明人內在性格的剛直、果斷及其外在表現等。謝赫使用“骨法”則已轉向骨力、力量美即用筆的藝術表現了。謝赫之後,骨法成為歷代評畫的重要標準,這是傳統繪畫所特有的材料工具和民族風格所必然產生的相應的美學原則,而它反過來又促進了繪畫民族風格的完美發展。 應物象形:是指畫家的描繪要與所反映的物件形似。“應物”二字,早在戰國時代就出現了。對於畫家來說,應物就是刻畫出物件的形態外觀。這一點,早于謝赫的畫家宗炳就以“以形寫形,以色貌色”加以說明了。在六法中,象形問題擺在第三位,表明在南北朝時代,繪畫美學對待形似、描繪物件的真實性很重視。但又把它置於氣韻與骨法之後,這表明那時的藝術家已經相當深刻地把握了藝術與現實、外在表現與內在表現的關係。後代的論者有的貶低形似的意義,有的抬高它的地位,那是後人不同的藝術觀念在起作用,在六法論始創時代,它的位置應當說是恰當的。 隨類賦彩:是說著色。賦彩即施色。這裏的“類”作“品類”即“物”講。隨色象類,可以解作色彩與所畫的物象相似。隨類即隨色象類之意,因此同於賦彩。 經營位置:是說繪畫的構圖。經營原意是營造、建築,謝赫借來比喻畫家作畫之初的佈置構圖。“位置”作名詞講,指人或物所處的地位。位置須經之營之,或者說構圖須費思安排,實際把構圖和運思、構思看作一體,這是深刻的見解。對此,歷代畫論都有許多精闢的論述。 傳移模寫:指的是臨摹作品。傳,移也;或解為傳授、流布、遞送。模,法也,通摹、摹仿。寫亦解作摹。繪畫上的傳移流布,靠的是模寫。謝赫把模寫作繪畫美學名詞肯定下來,並作為“六法”之一,表明古人對這一技巧與事情的重視。顧愷之就留下了《摹拓妙法》一文。模寫的功能,一是可學習基本功,二是可作為流傳作品的手段,謝赫並不將它等同於創作,因此放於六法之末。~~~書法~~~——記得80年代在軍藝讀書時代,書法導師教誨大家學書法切記判斷、評論書法好壞有“三品”,即:“筋多骨少為上品,筋少骨多為中品,骨少肉多為下品”。 ——離開學院,步入社會,工作繁忙,很少有精力去鑽研書法理論,但是導師教誨的書法評論“三品”卻牢牢銘記心坎,對自己書法研習歷程中的眼力、心力、筆力影響頗深、作用非凡,每每提筆,縈繞腦海,融於筆端。 ——許多年過去了,對這書評“三品”的認識更加深刻: 筋多骨少為上品。 ——是說“筋”具有彈性、堅韌、進取、變化的特性。 倡導多些“筋”是因為“筋”可以讓書法多些“精、氣、神”,“精、氣、神”是書法的靈魂。 強調“筋”,是要書法具有生命濃縮的精華,少些媚俗、浮華,只有“筋”才可以讓筆墨“入木三分,力透紙背”。 帶給欣賞者以生命靈動傳神的感受。 筋少骨多為中品。 ——少卻了“筋”,等於少卻了靈魂,“骨”雖然也可以支撐,但生命的生動卻簡化了,“骨”可以和“風骨” *近,因此“風骨”尚可以品味。 骨少肉多為下品。 ——“筋骨”都沒有了,只勝下一堆累贅,自然臃腫、疲塌,面對這樣的形象,如何還能給欣賞者以振奮和感動呢? ——由“肉 → 骨 → 筋”,從境界上是進化、遞級上升的過程,從取捨上是“去粗取精”、是在精簡。 以人生為例,“肉”比如初生的軀體,由簡單到不停的吸納、吸收容量,純粹的“肉”是臃腫、是舶來品、是負擔,缺乏生命活力;如果說“骨”是架構,可以讓軀體站起,賦以軀體以成型;那麼“筋”則可以讓軀體注入活力以變化,讓生命變得生動和多彩多姿。 ——以習書法為例,“肉”如初學者的不停吸收,因為沒有閱歷、沒有進化、沒有融會貫通,展現的只能是臃腫,是“四不像”,看不到生命的靈動;隨著習書認識的提高與人生閱歷的提升,認識到“骨”的價值是在取捨、精練、創新、脫變,進入“筋”的境界,則可以“變化無窮”、“出神入化”。 習書功力修煉如是,人生體驗更是如此。 ——“筋”如佛教高僧修煉圓寂火化後的“舍利子”,只有得道高僧、修煉至上的大師方可才在圓寂火化後遺留下這晶瑩剔透、堅硬無比的人生精華。 ——再回首人生閱歷,體味人生的喜、怒、哀、樂,伴隨辛酸、欣喜、成就、輝煌、名利、事業到“平常心”,更加領略到“筋骨”的威懾力和感召力: “筋骨”是修煉與造化,是人生體驗的精髓,需要追求的執著,只有註入生命的靈魂,始可讓通過書法傳遞生命的作品“厚積而薄發”、生動而震撼! 認為評價一件書作應從以下三的方面去考慮, 即書法藝術的美學要素:用筆、 結字、章法。 當然從更高層次的美學要素是氣,是神,是韻,是情,是整體的格調,意境。 也就是所謂的“功”和“性”“功” ,指功力、技巧,即指對一定的法度對筆劃、結構、章法等的把握。 “性” ,指性情、風格,即指其中寄託的意趣、情操、學識、修養和感情。 從線條本身俱有的美,同時考慮線條組合的美, 從點、線、面等等出發,不過仁者愛山,智者樂水,我摘錄部分古今書法大家對書法欣賞的名言,以饗書界道友們。(網搜)
歷代畫論目錄
第一部分歷代畫論
一、唐前
《古畫品錄》(南朝齊)謝赫
《畫山水序》(南朝宋)宗炳撰
《畫雲台山記》(摘抄)(晉)顧愷之撰
《魏晉勝流畫贊》(晉)顧愷之撰
《敘畫》(南北朝宋)王微撰
《續畫品》(南朝陳)姚最撰
《續畫品》(南朝陳姚最)臆解張新龍
二、唐宋
《寶章待訪錄》(宋)米芾撰
《寳晉英光集》(宋)米芾撰
《筆法記》(五代)荊浩撰
《德隅齋畫品》(宋)李廌撰
《洞天清錄》(宋)趙希鵠
《翰林志》(唐)李肇撰
《後畫錄》(唐)僧彥悰
《畫繼》(宋)鄧椿撰
《畫山水賦》 (五代)荊浩撰
《畫山水訣》(摘抄)(宋)李澄叟撰
《畫說》(五代)荊浩撰
《畫苑補益·山水訣》(宋)李成撰
《畫墁錄》(宋)張舜民撰
《黃筌竹贊序》(宋)李宗諤
《蘭亭始末記》(唐)何延之撰
《歷代名畫記》(唐)張彥遠撰
《林泉高致集》(宋)郭思撰
《山水純全集》(宋)韓拙
《山水節要》(五代)荊浩撰
《山水論》《山水決》(唐)王維
《山水訓》(宋)郭熙
《宋朝名畫評》(宋)劉道醇撰
《唐朝名畫錄》(唐)朱景玄撰
《圖畫見聞志》(宋)郭若虛
《五代名畫補遺》(宋)劉道醇撰
《宣和畫譜》(宋)無名氏
《宣和畫譜》(宋)徽宗敕纂
《益州名畫錄》(宋)黃休復撰
《益州名畫錄》注(宋)黃休復
《韻語陽秋》論書畫一卷(宋)葛立方
《貞觀公私畫史》(唐)裴孝源
三、元明
《畫禪室隨筆》(明)董其昌
《畫塵》(摘抄)(明)沈灝撰
《畫繼補遺》(元)莊肅
《畫鑑》(摘抄)(元)湯垕撰
《畫說》(摘抄)(明)莫是龍撰
《畫引》(摘抄)(明)顧凝遠撰
《畫原》(摘抄)(明)宋濂撰
《畫竹譜》(摘抄)(元)李衎撰
《繪畫微言》(摘抄)(明)唐志契撰
《繪宗十二忌》(元)饒自然撰
《六如畫譜》註釋(明)唐寅著
《六如居士畫譜》(明)唐寅輯
《清秘藏》(明)張應文撰
《書法要錄·寫梅》(明)沈襄撰
《四友齋畫論》畫論部分(明)何良俊
《天形道貌·論畫人物》(明)週履靖撰
《寫山水訣》(元)黃公望
《寫像秘訣》(摘抄)(元)王繹撰
《燕閒清賞箋·論畫》(摘抄)(明)高濂撰
《寓意編》(明)都穆
《竹嬾論畫》(摘抄)(明)李日華撰
四、清代
《板橋題畫蘭竹》(摘抄)(清)鄭燮撰
《傳神祕要》(清)蔣驥撰
《東莊論畫》(摘抄)(清)王昱撰
《讀畫紀聞》(摘抄)(清)蔣驥撰
《讀畫閑評》(清)俞蛟
《二十四畫品》(清)黃鉞
《過雲廬論畫》(摘抄)(清)範璣撰
《好古堂家藏書畫記》(清)姚際恆
《好古堂書畫記》(清)姚際恆
《畫耕偶錄·論畫》(清)邵梅臣撰
《畫家知希錄》(清)李放輯錄
《龔賢論畫》(摘抄)(清)龔賢撰
《畫筌(附書筏)》(清)笪重光撰
《畫筌析覽》(清)湯貽汾撰
《畫說》(摘抄)(清)華翼綸撰
《畫譚》(摘抄)(清)張式撰
《畫學心法問答》(摘抄)(清)布顏圖撰
《畫語録》(清)石濤
《繪事發微》(清)唐岱撰
《絳雲樓題跋》(清)錢謙益
《絳雲樓題跋》論書畫部分(清)錢謙益
《芥舟學畫編》(清)沈宗騫撰
《芥子園畫傳》(摘抄)(清)王概等撰
《苦瓜和尚畫語錄》(清)石濤撰
《論畫十則》(清)王原祁
《夢幻居畫學簡明》(清)鄭績撰
《明畫錄》(清)徐沁
《南田畫跋》(清)惲格著
《南田畫跋》(清)惲格撰
《南田畫跋》注疏(清]惲格著張建軍疏
《南宗抉秘》(清)華琳撰
《浦山論畫》(摘抄)(清)張庚撰
《山靜居畫論》(清)方薰撰
《山南論畫》 (清)王學浩
《山水畫式》(摘抄)(清)費漢源撰
《石村畫訣》(摘抄)(清)孔衍栻撰
《書畫涉筆》(清)陳撰纂錄
《松壺畫憶·上卷》(清)錢杜撰
《天下有山堂畫藝》(摘抄)(清)汪之元撰
《溪山臥遊錄》(清)盛大士撰
《谿山臥遊錄》(摘抄)(清)盛大士撰
《習苦齋題畫》(摘抄)(清)戴熙撰
《小蓬萊閣畫鑑》(摘抄)(清)李修易撰
《小山畫譜》(國朝)鄒一桂撰
《寫真秘訣》(摘抄)(清)丁皋撰
《寫竹雜記》(摘抄)(清)蔣和撰
《學畫雜論》(摘抄)(清)蔣和撰
《揚州畫舫錄》(清)李斗
《養素居畫學鉤深》(摘抄)(清)董棨
《頤園論畫》(清)松年撰
《玉台畫史別錄》(清)湯漱玉撰
《指頭畫說》(清)高秉撰
《醉蘇齋畫訣》(摘抄)(清)戴以恆撰
五、近代
《陳子 莊談藝錄》陳滯冬編著
《觀畫答客問》傅雷
《何海霞芻議用筆》
《畫引》(鄭褧裳)
《黃賓虹畫語集萃》
《黃永玉書畫題跋輯錄》
《李可染談藝錄》
《陸儼少論畫學》
《潘天壽畫談》
《齊白石畫語錄》
《山水畫芻議》陸儼少著
《沈耀初畫論》
《石壺論畫語要》陳子莊
《石屋餘渖》論書畫(民國)馬敘倫
《吳冠中畫語錄》
《吳湖帆畫論》
《徐志興論畫題畫詩三百首》
《許錦集論畫》
《張大千畫論》
《朱屺瞻畫論》
第二部分畫論類編
《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人物》俞劍華
《中國古代畫論類編·花鳥》俞劍華
《中國古代畫論類編·山水》(上)俞劍華
《中國古代畫論類編·山水》(下)俞劍華
《中國古代畫論類編·泛論》(上)俞劍華
《中國古代畫論類編·泛論》(下)俞劍華
附:人文經典·泛論
附:名家名論·畫論
附:名家名論·名言
附:蘇軾題畫詩彙編
第三部分繪畫史論
《畫人評傳》
《畫之流派溯源》
《蘇州近代書畫家傳略》
《中國古代畫論發展史實》上(選摘)
《中國古代畫論發展史實》下(選摘)
《中國畫史萬言三字經》賈世韜
《中國畫學全史》(上)鄭午昌著
《中國畫學全史》(中)鄭午昌著
《中國畫學全史》(下)鄭午昌著
歷代書畫著錄書
中國傳統繪畫術語大全
中國畫經典詞彙
中國名畫介紹
中國書畫解著錄介紹
中國書畫全書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