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5 23:49:03知性羽

穿梭絲路4千年 「樓蘭美女」來台

⊙中時電子報 吳垠慧/台北報導


名聞國際的「樓蘭美女」要來台灣了!28年前在新疆樓蘭古城出土的女性木乃伊「樓蘭美女」,年代距今4000年。由於新疆天乾物燥,這具被風乾的屍骨至今保存完整,十分珍稀。國立歷史博物館與中時媒體集團經過九年積極爭取,終於向維吾爾博物館請到這位大漠美女,在史博館現身。

「絲路傳奇:新疆文物大展」十二月六日起在史博館開幕,將展出150件在新疆絲路地區出土的古文物,展品中被列為一級古文物的就達38件。來台的展品分別珍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博物館和考古所內,如今,台灣觀眾不需千里迢迢跑到新疆大漠,也能在台灣見到這些千年以上、極具異國丰采的古文物。其中,尤以「樓蘭美女」和「小河寶寶」兩件東方木乃伊最引人矚目。

新疆文物展 大漠風情現身史博館

絲路是連結亞洲和地中海地區的東西貿易通道,全長一萬多公里,自先秦以來就是多種部族、東西文化薈萃之地。漢唐時期,各族盤據西北,日益強大。漢武帝時,特使張騫往通西域,名將衛青、霍去病遠征西域,開出一條通往西方的路。透過這條路,中國的絲與瓷器可以運到歐洲,也使得歐洲文明陸續傳入中國,這條路被稱為絲路。而經由絲路的東西方貿易更在唐代達到頂峰。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正好位於絲路的要衝,沿著孔雀河流域附近,就有樓蘭、小河、營盤等聚落形成。由於這裡的氣候乾燥,環境特殊,考古出土了許許多多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千年古物,包括先秦金器、漢晉織品、魏晉壁畫、唐代絹畫等,出土的絲路文物前後時空橫跨三千多年,訴說了古西域文明,以及之後荒寒的滄桑歷史。

在來台展出的展品中,最轟動的莫過於「樓蘭美女」。這尊1980年代出土的東方木乃伊,出土時全身被粗毛布包裹著,頭上戴著插有翎羽的毛帽,腳上穿著底部經過多次補綴的皮鞋。由於大漠極度乾燥,因此「美女」全身的皮膚被風乾,呈棕紅色、光滑乾硬的狀態。

西域古文化 風乾千年仍見舊輝煌

考古學界對這位女性的背景所知甚少,目前經由碳十四和DNA的鑑定,確認她是百分百的西方白種女性,年齡在四十至四十五歲之間,身高約152公分(生前高約155公分),血型O型。由於風乾之故,目前體重只剩十公斤左右。時藝多媒體董事長李梅齡說:「她是被繁複的『太陽墓葬』方式埋葬,身分可能是貴族女子。」考古專家以電腦重建這位女性的外觀,發現她五官相當清秀,鼻樑尖高,眼睛深凹,長長的睫毛,下巴尖俏,栗色的直髮披肩,是位美貌女子。

令人驚奇的是,距今四千年,她的體毛、指甲、皮膚、眼睫毛仍清晰可見,也因而獲得「樓蘭美女」的封號。「樓蘭美女」於2002年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和大阪歷史博物館展出時,皆造成轟動。不過,由於溼度控制不良,身上竟然出現霉斑!這讓維吾爾博物館相當緊張,決定將「美女」列為第一優先的管制品。因此,除了2006年曾應中國官方要求到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外,就不給予國際展出的機會。史博館館長黃永川表示,屆時樓蘭美女將放置在強化玻璃棺內,將空氣抽出、注入碳氣,控制溫溼,另外還置放乾燥劑。

詳細追蹤報導

1900年3月28日,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完成了羅布泊西部的探險開始返程。
這時,他和他的維吾爾族嚮導阿爾迪克發現用於考察的一把鏟子遺留在了營地。
阿爾迪克返回營地尋找時遇到了風暴,迷失了方向,但卻在迷途中意外地闖入了一座古城,
他發現了許多文物和雕刻精美的木板、古代銅錢。斯文·赫定對阿爾迪克的發現大喜過忘。

1903年,斯文·赫定進入了這座古城,並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回國後,他向世界宣佈,他發現了中國史籍記載的著名的樓蘭城
他的發現震驚了世界。
從此,舉世聞名的新疆重要古跡樓蘭就像一個強大磁鐵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
樓蘭古城位於羅布泊西北角,是漢唐時期西域交通的樞紐,在古代絲綢之路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中國的絲綢、茶葉,西域的馬、葡萄、珠寶,最早都是透過樓蘭進行交易的。
許多商隊經過這裡時,都要在此暫時休息。
當時樓蘭城內商鋪連片,佛寺香火繚繞,東來西往的各國使團客商、僧侶遊客常年不斷,多種語言文字在這裡交流。
樓蘭王國從西元前176年以前建國,到西元4世紀前後消亡。

漢武帝時,探險家張騫就帶回了有關樓蘭的資訊。
《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
說明西元前2世紀樓蘭已是個“城郭之國”了。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闢了東西方的通路,同時漢朝與當時強大的匈奴爭奪控制西域的鬥爭也日趨激烈。
西元前108年漢將王恢征服了樓蘭。
經過數次大規模的軍事征戰,漢王朝徹底控制了西域,同時也打通了東西方的貿易通道——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開通、使東西方交通和絲綢貿易興盛起來,
同時也刺激了位於絲綢之路咽喉地位的樓蘭古國的經濟繁榮和發展,
樓蘭王國全盛時期,東起古陽關,西到尼雅河畔,南至阿爾金山,北到哈密一帶。
而樓蘭古城就是樓蘭王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但4世紀時,樓蘭突然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
樓蘭古城一帶“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為標幟耳。
盛極一時的樓蘭文明不明原因地隨著歲月而去了。

不同學科的研究者從各自的觀點來解釋這個未解之謎:
有人認為是由於羅布泊的枯竭,自然環境的變化,河流改道等原因。
也有人認為是孔雀河上游不合理地引水、蓄水,認為造成的。
更有人認為是絲綢之路改道、異族入侵等原因造成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那麼,究竟哪方面更接近歷史真實呢?

22年前,考古學家在距孔雀河數裡的地方,發現了3800年前“樓蘭王國”的神秘墓葬。
該墓葬不惜以大量樹木為代價而建造,步入其中可以看到一組組用七層胡楊木樁圍成的同心圓圈,
木徑粗達30餘釐米。整座墓地遠遠望去,就如一輪古老滄桑的太陽,鑲嵌在戈壁荒原上。
由此,人們稱其為“太陽墓葬”。

考察發現,墓葬木樁可以固沙強冢,沒有它們,在沙地上,要挖掘營建深達兩米多的墓穴是很難的。
然而固沙威嚇採取如此形式,顯示如此圖案?它代表著什麼意義?難道是“太陽崇拜”嗎?
果真如此,為何墓主人均為仰身直肢面向西方而不是東方?
“樓蘭王國”是毀於為建造大規模的“太陽墓葬”,而大肆砍伐林木的活動呢?
“樓蘭王國”的先民們,為什麼要在大漠中建造如此起義的太陽形墓葬?它究竟代表了什麼意義呢?

斯文·赫定認為他所發現的就是樓蘭王國的都城,這已被多數學者專家所認同,
但至今仍然有人持不同意見。那麼,這個遺址到底是不是樓蘭城呢?

在編號為羅布泊地區鐵板河一號墓(LOTMl)裡發現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木乃伊。
她面目清秀,深目微閉,屬於白種人,被譽為“樓蘭美女”。

那麼她的先輩是何時遷來的?又是什麼地方遷來的?
隨之而來的疑問是從樓蘭王伐色摩那(漢名元孟)到鄯善王尉屠耆,
他們是白種人呢?還是黃白混血?如果是白種人他們屬於什麼民族?
如果是混血,又是哪兩個民族婚生的?樓蘭國的居民都有哪些民族?哪個民族是主體民族?……

1979年,新疆考古所的一支考察隊在羅布泊以東發現了一些外形特殊的古墓。
墓中死者有的衣著完整,頭戴尖氈帽,帽頂還插了幾根繩。
這種奇特的服飾令考古學家驚訝不已。
經仔細測量發現,這些人屬於“深目高鼻”的古歐洲人種,與現代北歐人很相似。
他們的頭骨可以分成兩組,一組與南西伯利亞、阿爾泰地區青銅時代的安德洛諾沃文化相近;
另一組與時代更古老的阿凡納沃文化相近。
也就是說,在同一地點,埋葬著兩批體態不同的古歐洲人。

後來,考古學家又在樓蘭古城東郊東漢的墓葬中,找到了5個歐洲人種遺體。
有人根據樓蘭人毛髮成分測定,認為這些人很可能與來自東地中海的民族有關。
總之,如果說樓蘭古國是個民族成份十分複雜的國家,那麼,這些古歐洲人到底是什麼民族?
他們是出於什麼目的而千里迢迢奔赴樓蘭?後來他們又去了哪?
面對樓蘭,斯文·赫定迷茫的自問:“我很奇怪,我們瑞典怎麼就沒有一塊比我在樓蘭發現的木簡和紙片更古老的石頭?”

樓蘭,一個等待人們去破解的千古之謎。

*以上文章來自[愛情不是必修的學分]無名部落格

JustineLOvE 2008-11-23 03:08:37

歷經近九年洽談,樓蘭女將來台

絲路傳奇-新疆文物大展
2008.12.06 - 2009.03.15
國立歷史博物館 (台北市南海路49號)
http://www.mediasphere.com.tw/silk-road

歷經九年的籌畫與洽談,來自新疆絲路的百餘件一級展品,經過專家會議特批,東方木乃伊「樓蘭女」、且末寶寶、營盤男子將首度來台展出。一同還有先秦的金器、漢晉織品、魏晉壁畫、唐代絹畫等,反映了古西域中大漠荒寒的壯麗氣勢,也傾吐了逐水草而居的異族文明文物的生動語言,詮釋了千古之謎的滄桑夢痕,對研究絲綢之路貿易、交通、異族文明、中西文化交流有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