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8 10:59:42果子離

25歲,國小二年級


幾個月前,我在國家劇院的誠品書店,看到一些紀錄片在販售,是遠流發行的。出版社發行紀錄片的例子不多,而這幾部紀錄片,名氣不大,但其中一部,片名引我好奇。《25歲,國小二年級》,什麼意思?為什麼25歲了,還在念國小二年級?這部紀錄片是在講什麼呢?失學者?學習障礙?遲緩兒?或者比較正向的,如終身學習之類的?

直到今天,我看完《25歲,國小二年級》才知道,以上皆非。

這部紀錄片,處理的是一段個人生命的傷疤。但是受傷的,不是受害人,而是加害者。

當時還在念南藝大的李家驊,自導自演,講述他國小二年級的一件事:同學把他的玩具弄壞了,李家驊以此理由勒索同學零用錢長達半年。東窗事發當日,李家驊坐在輔導室,承受各界大人的責罵。這個羞恥的印記伴隨著他成長。然而他是唯一走不出去的人。被害人,那位遭勒索的同學,在走出輔導室時就對李家驊說,我們還是好朋友,但是不能公開,只能秘密當朋友,免得他爸媽不高興,此後看到李家驊都是坦然和善的態度,反而李家驊一再羞愧的躲避他的眼光。而李家驊的親人、老師,事後也不再提起,因為他此後脫胎換骨,成為乖巧的好孩子、模範生。

然而李家驊心裡有結,解不開。他自己知道,乖小孩是他刻意表現出來的樣子,他在演戲,飾演很nice的男孩,據他自稱,演技好到旁人看不到他的缺點。只是這個乖巧是有目的的,因為他怕使壞後不再受寵,變成和原來疼他的人不再同一國了,像小二那年出事的時候一樣,他第一次感受被討厭的滋味。他怕孤獨,因此選擇了乖巧,討好每一個人。如是者成長,從8歲那年,到拍紀錄片時25歲。他討厭自己這樣,他不想偽裝。在朋友的建議下,他要回到國小二年級的生命情境,回頭省視當時的自己。於是他聯絡當年的同學,拜訪小學老師,和家人談論那一段過去。其中最難的,莫過於請爸爸回顧並表達那時的感覺。

這個爸爸,片子初始就出現了,但給我的印象不好,因為他在事發時打兒子把木棍打斷了。我想這是個嚴格粗暴的父親吧。在拍攝紀錄片時,爸爸絕口不提往事,李家驊任機器開啟,讓帶子空跑,終於等到爸爸開口。

幸好爸爸開口了。我覺得到這裡,整部紀錄片才真的活了起來。這個爸爸不錯啊,開明而可愛,他一再說,孩子不能太乖,乖就是笨,孩子就是要調皮搗蛋,但不能害別人,像勒索這樣就不對了。

李爸爸知道事後兒子判若兩人,乖得不得了,但不知道他的策略。李家驊問爸爸:「我的成長經驗,沒有叛逆成分,你沒發現嗎?」其實這一部分,旁人很難了解,需要當事人自己解開心結。因此,本片談的,不是校園霸凌,雖然以此為出發,但不是重點,甚至事件細節,也幾筆帶過。正因如此,而校園輔導室應該購買觀賞,這部紀綠片談的就是心理輔導的主題,只不過是主角輔導自己,自己出題,透過訪談尋找答案。

看完本片,我要講的是李家驊的心理,或說面具,看起來安然無事,乖乖的,一般人會忽略他的真正內在。一如許多人不想被看見脆弱的一面,或為了面子,或不想麻煩別人,或對於外來的關切嫌煩,總之就裝出陽光模樣。先前寫一名陽光女孩,就是這樣,這位實習女老師,在笑口常開、沒事沒煩惱的背後,有苦有委屈盡往肚裡吞。當天白天在校園笑口仍開,傍晚卻被發現在台北捷運站廁所懸梁自盡。我想說的是,人啊人,寧可示弱,不要裝強。我們要留意身邊太乖太樂觀太堅強的人,物極必有問題。

談這太傷感,回頭且說「遠流.智慧藏」發行這幾部紀錄片,昨看的《快不快樂四人行》,導演吳靜怡和李家驊好像是同學,待查。雖然主角不是導演,但介入被攝者的生活,甚至成為片名一部分。所謂四人,一家三口,多出的一個人是誰?就是導演自己。這個比較少見。(2008/12/18)

weifanfree 2009-02-24 13:35:30

有種match到的感覺
若要說有天要揮別這個世界了而不想留下遺憾
我想,已結而未解的心結才是最真正的遺憾吧!

版主回應
謝謝被match到
有時候窮盡一生
所要努力的
只是打開那結
解不開的
就成為遺恨
2009-03-13 11:18:14
lico 2008-12-26 17:55:51

閱讀這部影片的介紹使我回到十歲,當年的我也有一段痛苦的記憶,時光流逝中我漸漸也發現以為已經了無痕跡的經驗其實成為我性格的一部分。
不同的是:到如今我還沒有勇氣正眼回顧。

叮噹 2008-12-25 11:46:14

果子離大哥您好,不知您是否有收到我的mail
可否與我聯繫,我們要先確定人數,感恩
或是打電話給我2368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