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記 - 無關清明上河
很小很小時候,我曾經對一幅畫印象很深刻
那是在一位蛇爹的長輩家,牆上有一長幅的中國畫,據說是百駿圖,不過不知道是誰的作品,小時後也沒去注意過落款之類,只知道每次去,就會站在椅子上細細去數畫上的馬兒
畫的背景從草原、河邊到小丘,馬兒或站或臥、或奔或立、高矮胖瘦都有,不過因為畫布的關係,顏色已經不清楚,畫的尺寸不大,所以要差不多趴在前面才看的清楚每匹馬的細部
小時後對這幅畫始終有種迷戀,可能跟我怎麼算都只有97匹有關吧
後來我對長橫幅的畫都有特別的感覺
第一次看到清明上河圖是小學畢業旅行,大家跑到故宮去玩,我見到之後是整個人都被迷住了,最後在故宮的紀念品店猶豫好久,那時候已經很理智的知道買幅贗品不但實用性不大,而且勢必會被蛇娘罵,最後一定會丟到家中的角落生灰塵,更重要的是根本沒什麼錢!所以我考慮許久後買的是名信片,而且是將畫拆成好像是一套十張的名信片
長大後漸漸能開始細細品味這幅精品之作,雖然我已經很久很久沒去故宮了,但是每一有機會看到的時候,就越對這幅畫佩服不已,從城外荒蕪小路逐漸鋪陳到商旅集結,然後街道人潮,進城熱鬧市集,最後是高大宮牆後的雄偉氣勢
雖然人物都是小如螞蟻,但是細緻生動,凝神細看彷彿都可以聽到街坊吆喝之聲、再看簡直都有走動跑跳之勢,加上水流風動,難怪會是傳世之作!
其實這幅畫可以有很多反思,也可以拿來作性格測驗!
一直以為清明上河圖就是清朝的畫,也不知道是誰告訴我的,後來才知道,最早的畫作是北宋畫家張擇瑞的作品,描繪的是北宋京城汴梁在清明時節、汴河兩岸的風光,原畫作長528公分,高24.8公分
後來這幅畫實在太有名了,靖康之禍後流出宮廷,輾轉經過改朝換代,期間多有臨摹作品,所以到後來大家都搞不清楚哪一幅才是真的,全部都丟在東北博物館裡,直到1950年才經過鑑定,將真跡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館
由於清明上河圖的題材影響,多有畫家開始臨摹,不過最出名的仿作是明朝的仇英所繪,由於他是明四家之一,也讓這幅畫的臨摹蔚為風潮,一時之間蘇州一帶都以仇本為底,沒想到多到真假莫辯,連流入清朝內府的也無法辨別,因此清宮另外組織畫工畫了一幅,今稱作清院本清明上河圖,於乾隆年間畫成,由於是多位畫家合作,參照歷朝仿本,又採用西洋透視技巧,加上清朝盛行的民間活動,因此內容更加豐富,是目前傳世最有名也是最細緻的版本
台北故宮博物館收藏的也是這個版本,換句話說,我見到的也就是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尺寸大幅增加為長1152.8公分,寬35.6公分;大家可以參閱維基的說明: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8%85%E6%98%8E%E4%B8%8A%E6%B2%B3%E5%9C%96
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就一直想要環遊世界,高中時候翻到小時後買的清明上河圖名信片,突發奇想說,以後環遊世界的時候,就可以從世界各地寄名信片給自己,然後最後又拼成一幅清明上河圖,從空白、到載滿世界的回憶
多棒啊!
然後自己就忘了這回事
其實想想真的很不切實際,現在的我根本就是流浪在心裡,沒有一個地方有歸屬的感覺,也沒有一個地方有家的感覺,真要環遊世界的時候,那名信片是要寄到哪裡去呢?
也可以有另外一種玩法,就是隨身帶著名信片,到了一個地方就寄一張到預計的下一個目的地去,反正有留局待領這種東西,收到之後就再寄下一張,這樣的方式也不賴,不過就要事先計劃好一些功課就是
我一直是個朋友不多的人,因此同樣的想法,在女王就變成了更有氣度的方式: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et930/3/1310370875/20080923010156/
要不是女王這篇文章,我還真忘了自己的雄心壯志哩
上一篇:蛇記 - 呂布
下一篇:蛇囈 - 20081111
Dear 蛇王,
我不知道故宮的原來不是真跡,而且我也一直以為那個是清朝畫的,因為是"清"明上河圖嘛...
蛇王果然是文藝青年。
Ken
好說好說,我離文藝還很遠,可是已經快要不是青年了.... 2008-10-09 17:48:11
拼圖要開始其實很簡單
只要隨便擺出第一片就可以一直繼續下去啦
寄到哪個地址無所謂呀
因為你會在那裡
那裡即便是眾多流動時間裡的一塊
也會是你拼圖裡的一塊
PS好難的認證碼
其實也是,我也許想太多了 2008-10-06 09:57:29
我也很喜歡清明上河圖喔
我喜歡宋朝版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