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0 14:32:01荷塘詩韻

讀岩上詩集《詩病田園花》 作者 向陽 詩人

讀岩上詩集《詩病田園花》

老病之苦‧頑強之詩
──讀岩上詩集《詩病田園花》

向陽

一、

《詩病田園花》是詩人岩上繼前一本詩集《變體螢火蟲》(2015)之後的新作結集,收錄他自2014年至2019年五年之間發表於各大報與詩刊的作品。從1972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激流》,確立詩壇位置迄今,轉眼四十八年,近半個世紀,連同這本詩集,總計已出版十一本詩集。[1]量雖不為多,詩的品質則都在水準以上,風格獨特,卓然成家。2019年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由我編選的《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岩上》一書,所收有關他的研究評論資料目錄多達539則,即可印證他在台灣現代詩壇的重要位置。
岩上的寫作生涯如果從1966年他開始在《笠》詩刊發表詩作算起,已超過半世紀,他以詩為志業,從未停歇,也從未餒志。他的詩具有沉潛而又獨特的風格,我在一篇論文〈不離人生、不離人間──冷凝沉鬱論岩上詩作風格〉(2007)中指出,岩上詩作主要聚焦於「生命哲理的探索」與「社會現實的關照」兩大主題;而其詩作特色,則「鮮明地表現在他的語言美學之上」,並進而在冷靜凝定的語言美學之上表現沉鬱頓挫的語境──而這樣的「冷凝沉鬱」詩風,則來自他「不離人生,不離人間」的美學認識和實踐。

二、

這本詩集《詩病田園花》同樣延續著岩上一貫關照人生、關懷人間的詩風,但隨著年歲的增長,和與之俱來的病痛,表現在他的詩中,更添幾分世事滄桑、人生悲涼之感。岩上寫作這本詩集的第一首詩時,七十八歲,今則已邁入八二高齡,他的詩心依舊強旺,身體則因傷病而漸趨孱弱,幾次面對疾病和可能的死亡威脅,盡入詩篇,過去他較少處理的疾病書寫,從而在這本詩集中佔有甚大的份量。卷二「病」收入的十七首詩作,以及散置他卷與「老」有關的詩作多篇,都寫出了詩人入老之苦、罹病之痛,以及面對生命與死亡的搏鬥時深刻的思索。
寫入老之苦的詩,如〈病中心亂〉,寫入院後病床上的憂慮和不安:
晨光亮麗照我孤影
靜坐,想忘遠山近樹田野
心扉於晨風中搧動
守不住自我

思慮進出如水澗奔流
鳥鳴傳何意?
葉落有聲

為何拿不掉那亂麻的心意?
為何守不住那寧境的心田?

我被什麼牽引?
我被什麼罩住?
啊身體的病魔
啄啄叩響
追砍我歲月老化的年輪
這首詩寫病房中的靜坐心情,「晨光亮麗照我孤影」以窗外「晨光」之亮麗襯窗內「孤影」之寒涼,起句不凡;「靜坐」而「守不住自我」,寫出了「病中心亂」。第二段以「水澗奔流」、「鳥鳴」、「葉落」三個意象語出之,既是描述病中思慮的煩亂,也暗喻時間和歲月的無情。末段收於「啊身體的病魔/ 啄啄叩響/ 追砍我歲月老化的年輪」三句,嘎然而止,愈見病中驚起的惶亂以及入老的苦痛。
與這首詩可相對照的,則是罹病之痛。〈喲‧痠痛〉這首詩寫詩人脊椎受傷後躺臥、站立兩難的痛切之感,入木三分:
看到床就依戀,想躺下
又有些恐懼
已經沒辦法躺下睡覺
勉強躺下
爬不起來
尿急又爬不起來
尿到床單床墊都濕了
還是唉唉叫
………(中略)像荷花亭立折斷
像氣球洩了氣
像火車輪子脫軌
躺著很好
躺不下去
站著很好
站不起來
現在
只能斜著
半躺半不躺
半蹲半不蹲
成了不像樣的
一條臭蕃薯
這首詩以直白的筆法,描繪受到脊椎神經壓迫所苦的病情,語言乾淨而力道萬鈞。「像荷花亭立折斷/ 像氣球洩了氣/ 像火車輪子脫軌」三句,具體寫出身體受傷後無法自主的苦狀;末段收攏於「只能斜著/ 半躺半不躺/ 半蹲半不蹲/ 成了不像樣的/ 一條臭蕃薯」,則寫出了被病痛折磨得不成人形的病中心境,調侃諧謔中,更見其痛。他如〈病房鼾聲〉、〈我的劍遺落在骨科手術台上〉、〈脊椎灌漿手術〉、〈不規則的腳步〉等,也都屬疾病書寫的佳篇。
「病」卷中最令我動容的,則是岩上寫另一半罹患支氣管炎入院的諸多詩篇。〈秋剋日記13則〉以十三首小詩串成一組感人的「陪病」組詩,幾乎每一則都是佳構;他如〈肺葉與天空〉、〈濃痰與烏雲〉……等獨立詩篇也是。
如第一則:「斜坡的路上/ 妻的腳步陷落在泥濘痙攣的階梯// 我聞到/ 她氣喘的聲音/ 挾有秋風的涼意」,簡短五行,具體勾勒了妻子的病情,而又能指涉老來(斜坡的路上)罹病(陷落在泥濘痙攣的階梯)之苦,以及老夫對老妻病況的不捨之情(我聞到/ 她氣喘的聲音/ 挾有秋風的涼意)。又如第五則:「夜裡/ 妻咳嗽的聲音/ 破門襲來// 月光透過窗戶/ 寒了露水/ 照在我不眠的臉上」,簡約幾筆,寫出詩人疼惜妻病的深情,「月光」、「窗戶」、「露水」、「不眠的臉上」都是實境,呈現出淒清、寒涼、憂慮的詩境,更是感人。第十一則寫候診室所見:「候診室裡的/ 病人/ 楓葉枯黃掛在臉上/ 另一病人/ 荷葉進入秋天的萎縮/ 又一病人/ 菊花欲墜落// 妻的身影/ 貼在白色牆壁,等候/ 轉診」,透過「楓葉」、「荷葉」、「菊花」喻依所見病患,來映襯貼在白色牆壁的「妻的身影」,感傷與不捨,都在言語之外。
岩上以入老多病之身寫出的這些疾病詩,在我來看,既是寫實之作、寫情之詩,也是探究生命意義的詩。他以親身(以及最親近的太太)的病痛經驗,寫疾病對身體的傷害、面對疾病之時人的脆弱與渺小,也寫隱然跟隨的死亡陰影和生命的奮戰。收在本卷中的最長的一首詩〈告別〉,以「在門口,我轉身」單句起筆,緊接著一連串「向廬舍的斜影揮手/ 向書房裡騷動的紅籃筆畫線過的書頁揮手/ 向我握過的每枝筆揮手/ 向每一張手稿,我耕植丁丁的字揮手……」,通過「向……揮手」的疊句運用,寫進入開刀房那一刻的複雜(卻又單純)的告別心境,接著轉入「我已經不是我/ 我是誰?/ 我到哪裡去?/ 我要到哪裡去?/ 我可以到哪裡去?」的生命課題,最後結於這樣的思索:
不論是真實的或虛假的
我要告別身外的一切
也要向自身告別
告別自身負荷的一切
而我要如何告別
如何才能告別
說告別就告別嗎

有一個龐大的結構體
是一個身體世界
一個身體被完全控制的工程
層層圍困的戰地,多少生靈如蠕動的蠢蟲
熙熙攘攘,上下左右
穿梭,一座一座白色的巨塔
白白白的固體,蜂巢的凝結
白白白的流動,竄逐的體液
那是告別的所在,還是
告別後要去的地方?
生老病死,凡人都得面對。揮手自茲去,告別「身外的一切」以及「自身」,以瀟灑的手勢,坦然面對疾病與死亡──然則,「那是告別的所在,還是/ 告別後要去的地方?」則留下了在「生與死/ 死與生」之間「如何告別」的深沉思索。

三、

《詩病田園花》這本詩集依主題共分八卷,分別以「詩、病、田、園、花、火、茶、蟬」命名,應該有意反映岩上近五年來詩寫生命經驗的用意。除了前節所述「病」卷以疾病書寫究探生死課題,是岩上之前較少觸及的題材之外,其他七卷大抵延續了他過去專擅的題材。各卷之間,互有關聯,統而言之,不離人生的生老病死、人間的受想行識。
「詩」卷中有論詩之詩(如〈詩與詩人〉、〈我的詩,在盒子裏〉、〈瓶中詩〉等)、有敘情之詩(如〈手的枯萎〉、〈大哥在上海〉、〈印尼女傭〉、〈咖啡有壺〉等),也有寫入老晚晴之作(如〈暮春酸味〉、〈暮春隨想〉、〈暮春午後〉、〈乳膠床墊〉等)這類詩作也散見其他卷中。岩上拿手的哲理詩在本書中多集於「蟬」卷,在「詩」卷中,則有〈高空鋼索表演者〉:
熙熙攘攘的人群
走過,每天
白目

黑目

只有在高空的鋼索上
行走和翻滾
人們的注視焦點才在我的身上
鋼索拉緊兩座山的岩岸
深谷漂浮的
一條線
遠渺的
標誌我是線上的一點

要分潤滴給那些好奇張開的嘴巴

觀眾眼裡
歡呼聲中,在山下仰望的
戲碼,我是
一滴隱形的淚
這首詩表面上寫的是高空鋼索表演者,實則寓有不平凡人物「高處不勝寒」之意。「在高空的鋼索上/ 行走和翻滾」的不凡者固然足以贏得「人們的注視焦點」,終究只是「線上的一點/ 露/ 要分潤滴給那些好奇張開的嘴巴」;而終其極也只是觀眾仰望的「戲碼」中「一滴隱形的淚」。「露」與「淚」在詩中作為關鍵意象,點出了「色即是空」的蘊義。
最後一卷「蟬」收十五首禪詩,從以蟬喻禪的〈蟬聲禪〉寫到最後一首〈之外,都是真實的〉,多屬佳構(未收入本卷,置於「茶」卷的〈雲,我的注視〉也是)。在這一卷中,岩上以他對佛理、禪宗的領悟,觸探「五蘊(色、受、想、行、識)皆空」的哲理。他寫蟬聲,在「聲域之內」、在「聲域之外」,也在「聲域有無的邊沿」(〈蟬聲禪〉),蟬聲似有若有、似有亦無;佛無所在,也無所不在;他寫蟬的叫聲,以擬聲的「無知無知」(無知有冷熱)、「不知不知」(不知有昨日明日),寫「識蘊」之空,以現代詩的語法表現禪悟之境,頗有可觀。
收在「蟬」卷的壓軸之作〈之外,都是真實的〉這樣表現:
遠山近樹田野的
景象,都是真實的
投射到我的窗口
敘說著寓言

每日我在寓言中生活
體驗我的真實
雲的漂泊和我有書信手稿的來往
聽鳥的歌唱寫有天籟聲韻的詩句

風的羅漢流浪到玉米田停腳
稻穗在風中的繩索沉睡
有夢,真甜
牠們各有戀愛的對象
懷孕分娩繁殖眾多的子孫
欣欣向榮的族譜

在窗口,我享受天倫之樂
太陽
從早晨
拋出到黃昏撞到地球
轟然一響
倒臥於地平線之外,紅橙黃綠
藍靛紫
七彩的光芒

之外之外之外
都是真的
這首詩以甜美的語調,寫人生於世所見的諸多曼妙、繁華與多姿多采。「遠山近樹田野」的美景是「真實的」;「雲的漂泊和我有書信手稿的來往」、「聽鳥的歌唱寫有天籟聲韻的詩句」的生活是「真實的」;「欣欣向榮的族譜」、「天倫之樂」、太陽從早晨到黃昏綻放的「七彩的光芒」,也是真實的。這些我們五根(眼、耳、鼻、舌、身)所及的五境(色、聲、香、味、觸),都是這些詩行之中「真實的」呈現著──但是,詩末兩行語鋒一轉,「之外之外之外/ 都是真的」,這些「有夢」頓成虛空。岩上的禪詩,力道如是。

四、

學者曾進豐在〈論岩上詩的理思與機趣〉一文中曾指出,岩上因為長期浸淫易學、演練太極、涵詠佛老,而在作品中自然流露出人生義理和語言機趣,從他的詩作可以看見「生命本質及人生抉擇」、「易變太極與老莊水柔」、「佛理禪意的滋味」等三種思想源頭和詩作特質。岩上么女、青年學者顏敏菁也曾發表論文〈在「有」「無」之間流動──試論岩上詩作從本體論到美學的實踐〉,以岩上發表於1973年的詩論〈詩的來龍去脈〉為基礎,論述岩上的詩觀與詩風,乃是從最初的「有」「無」之間,到「有」「無」對立,最後朝向「有」「無」和解的過程。這本《詩病田園花》的諸多詩作,的確都可看到兩位學者所論的特質。
不過,《詩病田園花》作為岩上的另一個創作突破點,異於先前所出十本詩集者,則是這五年來他身受老、病所苦,以自身和至親疾病經驗所寫的疾病書寫。他在這些疾病詩中,既真實也深刻地寫出了疾病對身體、心靈的傷害,也成功地以詩與疾病對話,究探人必須面對的生死課題,印證他素所浸淫、參悟的禪詩,讓他晚近的詩作有了更耐人尋味、思索,更加沉澱、晶亮的呈現。
已逝詩人、評論家王灝曾撰論指出,岩上是一個以詩印證生命、也以生命印證詩的詩人。這本新著《詩病田園花》寫的多是老病之苦,卻以頑強的詩句敲叩生命的義理。詩寫生命,岩上的詩,已然是無可撼動的存在。
[1] 前十本詩集分別是:《激流》(1972)、《冬盡》(1980)、《台灣瓦》(1990)、《愛染篇》(1991)、《岩上八行詩》(1997)、《更換的年代》(2000)、《針孔世界》(2003)、《漂流木》(2009)、《另一面詩集》(2014)、《變體螢火蟲》(2015)等。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