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09 12:00:00雪子
進行路上觀察的好處
這篇文章也還沒有完整,我邊寫邊思考,之後繼續補充、修改。
雖然路上觀察學會創始人在書中沒有說,但我覺得進行路上觀察有很多好處。
因為只要我們願意走出街頭:
1 我們隨時可以開始進行觀察;
(同一個地點在不同時間觀察,可以看到不同的面貌,所以只要我們方便,也不會造成別人的困擾,任何時間都可以進行觀察)
2 任何空間可以當作觀察的對象;
(路上觀察創始人在書中強調,他們關注的不是空間,是物件;不是美術館、博物館裡的藝術品,而是街頭上的物件;也不是在商店裡的商品,而是街頭上的物件。但是,我覺得同時可以關注空間和物件;我也認同只關注人家要我們看的東西(展示品、商品等)不行,這樣很有可能導致無批判地接受別人(權威、媒體、資本家、專家學者等等)說<好>、<高級>的價值觀,我們對此提高警覺就可以將商業空間和商品列為觀察的對象。)
3 我們不需要準備很多錢;
(我們要進行路上觀察時,不需要扮演有錢的消費者,也許當下我們口袋裡沒有帶很多錢,因此人家不理會我們,其實這也是很不錯的經驗,這樣就知道人家關心的不是我們本人,而是我們口袋裡的錢包而已。我真的覺得我們有時候該放下消費者的角色,也拒絕人家把我們當作消費者。)
4 我們也許不需要汽車;
(在都市內進行路上觀察時,如果條件允許,我覺得利用公共交通工具也不錯,走路、騎腳踏車、騎機車、自己開車、坐別人的車、或坐大眾交通工具,對該城市的印象完全不一樣,最好體驗各種移動手段。最好不要一直坐別人開的汽車移動,這樣處於被動的狀態,會嚴重削減我們對空間的敏感度,因為路線、目的地都得駕駛者配合,又要討好駕駛者,這樣根本無法專心觀察。不過如果考慮到自己的身心狀況,只能請別人載自己,那也沒辦法,比出不了門好很多喔。不管身心狀況如何,我們出現在公共空間走動才重要。)
5 我們只要攜帶自己方便紀錄的東西就可以出門;
(相機、筆記本等都可以,只要我們方便紀錄就可以,並不需要為了路上觀察購買高級的器材。還有,我曾經目睹有位長輩出門時帶著卷尺(不知道用中文怎麼說),等他遇到需要了解的空間,把它拿出來量,然後隨便找廢紙畫圖。我真羨慕他可以這麼做!)
6 我們不需要高級的器材,但需要自己的觀點;
(如果我們搞不清楚自己關注的是什麼,那麼再怎麼走路也看不到有趣的東西,有趣的東西並不是客觀的在某處存在,有自己的觀點、或相關知識的人才看出它有趣的地方。)
7 我們可以認清自己的身分;
(我們觀察一段時間,累積觀察結果後可以開始思考,為什麼我特別關注某種事物、某些人、某些空間?我們關注某樣東西,可能跟自己的國籍、民族、種族、族群、性別、性傾向、年齡、職業、學歷、經濟狀況、原生家庭的環境、出生地、階級等因素造成的。路上觀察看似觀察街頭上的事物,其實它真正的功能是,透過認真觀察外在的事物,幫助自己了解自己的身分,以及能力和界限。)
8 對哪些空間排除/接納自己變得敏感;
(很多人以為自己哪裡都可以進去,沒有什麼不敢進去的地方,頂多色情場所不太敢進去;我們往往這麼認為,是因為我們平常只會去自己能進去的地方,不會想到要進去自己根本被排除的地方,因為我們徹底地被排除,連想都想不到世界上存在那個空間,或自以為那不是值得進去地空間。)
9 進行路上觀察就可以從事某種社會運動;
我想,社會運動不是只屬於政黨、知識份子,我們每一個人只要願意走出街頭,好好體驗空間,然後拿出勇氣說出像自己這種身分的人如何看待該空間,也願意聆聽不同身分的人的不同看法,為改善該空間而做出一些行為,也可以說自己從事某種社會運動。當然什麼樣的行為才叫《改善》有爭議,這會牽涉到我們的政治立場(我說的不只是藍綠喔!)。
(待續)
雖然路上觀察學會創始人在書中沒有說,但我覺得進行路上觀察有很多好處。
因為只要我們願意走出街頭:
1 我們隨時可以開始進行觀察;
(同一個地點在不同時間觀察,可以看到不同的面貌,所以只要我們方便,也不會造成別人的困擾,任何時間都可以進行觀察)
2 任何空間可以當作觀察的對象;
(路上觀察創始人在書中強調,他們關注的不是空間,是物件;不是美術館、博物館裡的藝術品,而是街頭上的物件;也不是在商店裡的商品,而是街頭上的物件。但是,我覺得同時可以關注空間和物件;我也認同只關注人家要我們看的東西(展示品、商品等)不行,這樣很有可能導致無批判地接受別人(權威、媒體、資本家、專家學者等等)說<好>、<高級>的價值觀,我們對此提高警覺就可以將商業空間和商品列為觀察的對象。)
3 我們不需要準備很多錢;
(我們要進行路上觀察時,不需要扮演有錢的消費者,也許當下我們口袋裡沒有帶很多錢,因此人家不理會我們,其實這也是很不錯的經驗,這樣就知道人家關心的不是我們本人,而是我們口袋裡的錢包而已。我真的覺得我們有時候該放下消費者的角色,也拒絕人家把我們當作消費者。)
4 我們也許不需要汽車;
(在都市內進行路上觀察時,如果條件允許,我覺得利用公共交通工具也不錯,走路、騎腳踏車、騎機車、自己開車、坐別人的車、或坐大眾交通工具,對該城市的印象完全不一樣,最好體驗各種移動手段。最好不要一直坐別人開的汽車移動,這樣處於被動的狀態,會嚴重削減我們對空間的敏感度,因為路線、目的地都得駕駛者配合,又要討好駕駛者,這樣根本無法專心觀察。不過如果考慮到自己的身心狀況,只能請別人載自己,那也沒辦法,比出不了門好很多喔。不管身心狀況如何,我們出現在公共空間走動才重要。)
5 我們只要攜帶自己方便紀錄的東西就可以出門;
(相機、筆記本等都可以,只要我們方便紀錄就可以,並不需要為了路上觀察購買高級的器材。還有,我曾經目睹有位長輩出門時帶著卷尺(不知道用中文怎麼說),等他遇到需要了解的空間,把它拿出來量,然後隨便找廢紙畫圖。我真羨慕他可以這麼做!)
6 我們不需要高級的器材,但需要自己的觀點;
(如果我們搞不清楚自己關注的是什麼,那麼再怎麼走路也看不到有趣的東西,有趣的東西並不是客觀的在某處存在,有自己的觀點、或相關知識的人才看出它有趣的地方。)
7 我們可以認清自己的身分;
(我們觀察一段時間,累積觀察結果後可以開始思考,為什麼我特別關注某種事物、某些人、某些空間?我們關注某樣東西,可能跟自己的國籍、民族、種族、族群、性別、性傾向、年齡、職業、學歷、經濟狀況、原生家庭的環境、出生地、階級等因素造成的。路上觀察看似觀察街頭上的事物,其實它真正的功能是,透過認真觀察外在的事物,幫助自己了解自己的身分,以及能力和界限。)
8 對哪些空間排除/接納自己變得敏感;
(很多人以為自己哪裡都可以進去,沒有什麼不敢進去的地方,頂多色情場所不太敢進去;我們往往這麼認為,是因為我們平常只會去自己能進去的地方,不會想到要進去自己根本被排除的地方,因為我們徹底地被排除,連想都想不到世界上存在那個空間,或自以為那不是值得進去地空間。)
9 進行路上觀察就可以從事某種社會運動;
我想,社會運動不是只屬於政黨、知識份子,我們每一個人只要願意走出街頭,好好體驗空間,然後拿出勇氣說出像自己這種身分的人如何看待該空間,也願意聆聽不同身分的人的不同看法,為改善該空間而做出一些行為,也可以說自己從事某種社會運動。當然什麼樣的行為才叫《改善》有爭議,這會牽涉到我們的政治立場(我說的不只是藍綠喔!)。
(待續)
上一篇:路上觀察必備品-相機
下一篇:找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