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05 01:08:55林公
〔清翠交響管樂團〕新世界交響曲
德弗札克1841年9月8日誕生於捷克首都布拉格附近的尼拉哈基維斯鎮,由於波西米亞人一直以愛好音樂、富有天才著稱於世,處於這種環境下的德弗札克自小就是一個樂迷,父親法朗悌瑟克.德弗札克原是鎮上小客棧兼肉店的老闆,但他能彈得一手好齊特琴,並會拉提琴、長於歌唱。老德弗札克,由於過去家境不佳,所以希望自己的後代,有一個豐衣足食的好環境,因此不讓孩子與音樂為伍。德弗札克自小學畢業後,就在舅父的門下,當殺豬宰牛的學徒,後來經過李曼寶老師的鼓勵,於是不顧父母的反對,十六歲進了布拉格風琴學校就讀,開始接受正規音樂教育。
一八五九年,德弗札克以第二名的成績,畢業於布拉格風琴學校。日後忙於生活、工作、創作、演奏、教學...,終於受李斯特與布拉姆斯的賞識與提拔,成為音樂院教授,德佛札克有一特殊嗜好,就是愛觀賞鐵路上奔馳的火車頭。每天他都要到布拉格的約瑟夫火車站一遊,記火車時刻表和結交火車工程師是他生平一大樂事,時常拿火車的瑣事來煩擾學生,不過學生們還是非常喜歡他。後受英人的邀請,赴英國指揮演奏自己的作品,博得佳評與讚譽。此後多次訪英演奏,於一八九一年獲劍橋大學贈予名譽音樂博士,同年又獲得祖國布拉格大學的哲學博士頭銜。
1892年10月12日,德弗札克應蘇寶女士(Jeanette Thurber)之邀,前往美國任紐約新音樂學院院長一職,德弗札克六十三歲的一生,在美國時期(1892~1894)的創作,可說是最高峰時期。他這個時期的創作又以三首舉世聞名作品最具代表性:一生中最著名、最偉大的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堪稱大提琴協奏曲之王之B大調大提琴協奏曲及表現多元文化融合和海外遊子思鄉之情的「美國」弦樂四重奏。
新世界交響曲是1893年1月10日在德弗札克的紐約寓所開始創作,同年5月24日在愛阿華州的斯畢維里(Spillville, Iowa)完成,如今這首交響曲作品,己經成為古典音樂世界之中,最受歡迎的曲目之一,這都歸功於德弗札克在短短的美國之旅期間,大量接觸到黑人、印第安人和捷克移民的多元文化,並將之融合為一。德弗札克本人很自豪的說:「任何人只要有鼻子,必可以嗅到美國味!」(Everyone who has a nose must smell America. ),他在接受紐約時報(New York Herald)訪問時也透露:「我深信未來美國的音樂是建立在黑人旋律的基礎之上,美國應該發展本身具原創性的作曲學派,…美國各地均有美麗而且多樣的主題旋律,即美國民歌,在作曲時不應錯過這些文化財產」,在所有黑人靈歌之中,德弗札克最欣賞的是「輕搖,可愛的馬車」(Swing low, Sweet Chariot),後來這首歌曲旋律的變形,出現在新世界交響曲第一樂章第二主題中,是由長笛所吹奏G大調的樂句,第二樂章緩板,展現大草原上的思鄉之情,後來費雪(William Fisher)將這段旋律填上歌詞改編為合唱曲,曲名為「歸故鄉」(Goin’s Home),成為家喻戶曉的歌曲;第三樂章詼諧曲,表現美國中、西部大草原上充滿生命活力及印地安舞蹈的強烈節奏;第四樂章一開始由法國號和小號吹奏出雄偉有力的進行曲樂段,正是要歌頌波西米亞移民不畏艱難困苦,篳路籃縷、開拓西部的偉大精神。
第一樂章
http://www.columbia.edu/cu/cuo/F2002-4.mp3
第二樂章
http://www.columbia.edu/cu/cuo/F2002-5.mp3
第三樂章
http://www.columbia.edu/cu/cuo/F2002-6.mp3
第四樂章
http://www.columbia.edu/cu/cuo/F2002-7.mp3
另外附贈一首我最愛的大提琴協奏曲
也是德佛札克的作品
http://music.ibiblio.org/pub/multimedia/pandora/mp3/contrib/Hans_Goldstein_Live/Dvorak_cello.mp3
可按右鍵另存新檔 或 按左鍵直接網上收聽
請問一下...這是誰拉ㄉ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