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古蘭入圍】眾聲喧嘩,誰在乎他人之慟?──解析首部入圍布克獎的漫畫《薩賓娜之死》Sabrina/N.Drnaso
得知摯愛的女友遇害,你的心寸寸碎裂。當警方還在調查時,卻有陌生人宣稱:她其實還活著,虐殺案只是政府轉移焦點的詭計。
你當然希望摯愛的人還活著,但她若真的慘遭毒手,至少能有尊嚴地告別;但有人堅信這是有心人安排的一場戲,甚至威脅你只能相信他們認定的版本。哀傷至極的你,該相信哪種說詞呢?
《薩賓娜之死》(Sabrina)中,薩賓娜的親友就遇到這樣的難題。這是美國漫畫家尼克.德納索(Nick Drnaso,1989- )的第二本作品,2018年成為首部入圍英國布克文學獎的漫畫書,也入圍2019年法國安古蘭漫畫節好書競賽。本書敘述薩賓娜遇害後,她姐姐珊卓、男友泰迪與泰迪好友卡爾文的遭遇。悲傷的泰迪到外地投靠好友卡爾文散心,好友雖然婚姻觸礁,仍盡可能照顧他。
漫畫家尼克.德納索(©Chester Alamo-Costello 圖片來源 / midday)
媒體閱聽人,下一秒成受災戶
故事一開始,在軍方工作的卡爾文要同事說點網路趣聞來解悶,下班後,他跟泰迪一起看了911恐攻紀念活動報導,媒體呼籲大眾了解每條生命都很珍貴,不該被遺忘──而那終究是新聞事件裡的陌生人,人們在乎與記得的,通常只有自己的生命經驗 。
不過,「薩賓娜虐殺案」卻讓卡爾文從一介閱聽人變成社會版事件關係人。媒體為了採訪泰迪殺到他家,卡爾文的臉孔與發言就此成為網路洪流的一部分,任由陌生大眾檢視或嘲弄。身為受害者家屬的珊卓也沒有倖免,媒體不斷報導她在鏡頭前崩潰的畫面。她後來收到許多陌生人來信,更有人出言恐嚇,要她別再演戲。泰迪在卡爾文家找到一台收音機,那是他唯一的外界消息來源,喜歡冒險故事的他因此成了某個陰謀論廣播節目的忠實聽眾。有一天,節目大聊薩賓娜案,泰迪聽了整個人痛苦地縮成一團。
(左圖)廣播節目大聊薩賓娜案,泰迪聽了整個人痛苦地縮成一團。
媒體為了採訪泰迪殺到卡爾文家,卡爾文的臉孔與發言就此成為網路洪流的一部分。(圖/《薩賓娜之死》內頁)
卡爾文見泰迪心情低落,應該能體會好友內心的傷痛,但他還是忍不住下載了網路瘋傳的「薩賓娜遇害影片」來看(我想起多年前某知名女性媒體人的偷拍性愛光碟事件,原以為事情過去多年,最近跟某位長輩聊天,他說有人送他光碟,就拿來看了。看著這位疼愛孫女的長輩, 我不知道該說什麼……)。散播影片對當事人會造成多大的傷害?偷拍者把影片寄給媒體並放上網,就是要展現他們有能力摧毀別人的生命。影片只是不斷重現慘事,除了檢調單位與媒體因工作需要調閱,我們一般大眾因好奇心追看,是否正好滿足了拍攝者(兇手或同謀)散播「豐功偉業」的病態動機?
反映美國社會:頻傳的屠殺槍擊案/陰謀論
書一開場提到美國911恐攻紀念儀式,911與2013年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都曾被陰謀論者認為是政府高層操作的偽恐怖行動,目的是為下一步政治布局鋪路。書中也談到2012年桑迪.胡克(Sandy Hook)小學槍擊案(28位罹難者中有20名學童),當時就有陰謀論者認為:那是歐巴馬政府、反民間擁槍陣營或左派媒體主導的一齣戲,想藉此壓制擁槍陣營。陰謀論網紅宣稱此案是造假的,有人說某些罹難者家屬遭逢鉅變還能鎮定受訪,肯定是演員才能勝任。更有人騷擾家屬,甚至威脅其身家性命。有些家屬數度搬家,仍逃不過陰謀論者的騷擾。2018年,佛羅里達帕克蘭城(Parkland)道格拉斯高中槍擊案後,多位倖存者出面呼籲大眾重視此案,依然被陰謀論信徒視為「危機演員」(crisis actors),是一群配合演出的假新聞臨演。
《薩賓娜之死》重現了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案罹難者家屬種種光怪陸離的遭遇,作者德納索接受Bomb雜誌訪問時指出,某些人只是用陰謀論來紓解心中不安,而普羅大眾確實可能在工作或校園碰上凶神惡煞,無端遇害,卻不一定跟政府或某組織陰謀相關。網路加速訊息流通,民眾對新聞真偽懷有戒心本是好事,若缺乏充足證據而一味將陰謀論套用在所有事件上,本想提防假新聞,卻製造出另一套假新聞,不僅對罹難者與家屬不敬,對整體社會也不甚健康。
本書2018年5月在美國出版,Parkland道格拉斯高中槍擊案則在同年2月發生,該校學生曾表示,希望他們是美國最後一批屠殺槍擊案受害者。可是今年8月初,美國德州艾爾帕索(El Paso)沃爾瑪超市與俄亥俄州岱頓鎮(Dayton)又接連發生槍擊事件,30多人喪生。儘管民間多次發起大型抗議,要求政府正視槍枝管制問題,但川普向來支持民間擁槍陣營,是否真能解決問題仍是未知數。桑迪胡克小學當地教育單位今年也曾致函川普,希望他表明不支持「否認小學槍擊案存在」論調,至今尚無下文。
冷調運鏡,倖存者筆下的倖存者們
德納索第一部漫畫Beverly 是短篇故事集,書中人物不難辨識。到了第二本作品《薩賓娜之死》,人物五官更為簡約,卡爾文與軍中同袍們都穿著制服,辨識度不高。他接受《紐約客》訪問表示,自己用很少的線條作畫,所以每個線條都很重要。這本書大都採用冷靜中性的色調處理,作者有時在一系列低彩度圖像中,嵌入一個彩度較高的畫面,那是逝者(薩賓娜)的身影,對被悲傷籠罩的親友而言,宛如黑暗中偶然亮起的一盞燈。
《薩賓娜之死》的人物五官更簡約,卡爾文與軍中同袍們都穿著制服,辨識度不高。
低彩度圖像中嵌入一個彩度較高的畫面,那是逝者的身影,對被悲傷籠罩的親友而言,宛如黑暗中亮起的一盞燈。(圖/《薩賓娜之死》內頁)
他不雕琢人物造型,而是細心佈置場景細節,依每個片段的氣氛選好「燈光」,整部漫畫彷彿冷靜寫就的電影分鏡劇本。每一頁切割成許多小格呈現,有時一頁細分成24個大小相同的格子(即使人物出現比較激烈的情緒反應,作者還是用小格呈現)。只有故事最後,有一幕卡爾文動怒,原本細碎分割的頁面改成每頁6格(俗稱gaufrier,歐美漫畫常見的6格均分格),角色以半身呈現,情緒最激昂處甚至改成特寫,以增加這段場景的情緒強度。
漫畫的每一頁切割成許多小格呈現,有時一頁細分成24格。卡爾文動怒的一幕改成每頁6格,角色以半身呈現,情緒最激昂處甚至改成特寫。(圖/《薩賓娜之死》內頁)
書中有些段落沒有對白,完全以角色的動作傳達訊息,有時描寫劇中人物生活細節,比如珊卓悲痛之餘還是要繼續過日子;有時用於營造懸疑氣氛,比如這幾幕:
- 卡爾文回到家,打開儲藏室,他收藏槍枝的行李箱掉落,他往泰迪房間方向望去。在這之前,泰迪早就曾試圖打開行李箱。泰迪想做什麼?(下圖1)
- 泰迪在房間裡聽了陰謀論節目後,對前來敲門問候的老友充滿敵意。他會不會做出傻事呢?(下圖2)
- 卡爾文去加油站,發現有陌生人盯著他看。對方該不會是在網路上看過他受訪的報導?(下圖3)
圖1:右頁下方,卡爾文回家發現收藏槍枝的行李箱掉落,於是他看向泰迪的房間。
圖2:(左頁)泰迪聽了陰謀論節目後,對前來敲門問候的老友充滿敵意。
圖3:(右頁)卡爾文發現有陌生人盯著他看。對方是在網路上看過他受訪的報導?
《薩賓娜之死》獲布克獎提名,出版後也廣受好評,然而,它本來差點無法問世。作者在2017年春天完稿時,對川普上任感到悲觀,加上對作品某些地方不盡滿意,他不想讓世界再增加一個「醜惡的東西」,決定不出版此書。根據多篇訪談推斷,德納索籌備本書時得研究屠殺槍擊案與恐怖份子處決影片等資料,對他而言其實是場煎熬。他對自己與人生越來越悲觀,童年遭受性侵的回憶又不時湧現啃噬。本書完成時,他彷彿落入黑洞,希望自己消失。
他向女友及雙親坦承童年遭遇,獲得他們支持。之後,他改用比較迂迴的手法表現薩賓娜的遇害過程,刪去當初得靠喝酒才畫得下去的暴力場面,並讓姐姐珊卓在一場分享會上發聲。《紐約客》訪談提到,儘管德納索自己手頭不闊綽,仍將首刷版稅捐給慈善機構,其中包含一個援助南撒哈拉地區女子教育的民間組織。報導也指出,本書封底是一幅在玻璃上畫成的一整面花朵,宛如獻給書中罹難的薩賓娜,也獻給在花店工作的另一半。我想,這片繁花或許也獻給作者自己,當年那個年幼無助的受害者,終於鼓起勇氣,說出自己的苦,也說出其他內心受創者的痛。《薩賓娜之死》並不像德納索當初設想的那麼醜惡有害,這更像是他送給自己與世界的一件禮物。
《薩賓娜之死》封底是一幅在玻璃上畫成的一整面花朵。
(原文2019/08/29在Okapi平台刊登)
> 延伸閱讀:「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案發生前,我一直相信孩子的學校是個安全的地方...」——專訪《被遺忘的孩子》作者瑞安儂.納文
Really impressive blog is this and i am glad to read it. Thanks for the sharing this type of news with us. Really glad to read it. I hope you always share with us this type of news with us. Thanks for the sharing.https://www.shiksha.com/medicine-health-sciences/neet-exam/s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