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坑道音樂節開始報名了!(坑道的故事-金門故事之五)
繼2009年坑道音樂節之後,2010年的坑道音樂節又要開始了!時間是10月16日及17日。
相較於去年僅二場演出場次,今年音樂會擴增為六場,演出地點:翟山坑道,首日10月16日第一場上午10時30分至11時10分;第二場上午11時30分至中午12時10分;第三場下午1時30分至2時10分。第二天10月17日上午10時30分至11時10分;上午11時30分至12時10分;下午1時30分至2時10分。本次音樂節自9月1日起開放預約報名方式參與,可利用網路進入報名系統;利用傳真者請將報名資料(姓名、出生、身分證字號、聯絡電話、地址、報到地點)傳真至082-313184專線;或者以電話直接向服務人員報名:報名電話 082-313186解說課(每日上午08:30-12:00;13:00-17:00)。歡迎有興趣參加者及早報名。
若需要了解詳情,請上金門國家公園網站:http://www.kmnp.gov.tw 瀏覽,或撥打電話:082-313189孫小姐即可。
坑道裡的音樂會十分難得,請有興趣的朋友把握機會。
春天已過,立夏到臨,接著的節氣就是小暑、大暑,似乎從節氣就看到了熱氣蒸騰。幾番風雨幾番晴之後,陽光下花葉欣欣,小島一片綠意盎然,生氣勃勃,有春天的活躍,有夏天的熱情。
然而人們卻不若花葉鳥獸那樣能耐暑氣炙陽,陽光下不一會兒就汗水淋漓,皮膚發燙,只想頭頂有一方雲朵,可以跟著自己走。哪兒才有好遮蔭的地方呢?
樹蔭?坑道!
啊!眼前一片昏暗。坑道裡沒有光線,卻不見得真有涼意,有些悶。
金城的坑道,長長的有兩公里半,從金城市集最中心的金城公車站進入,出來的時候竟然已經穿越商業區,在金城高中的側面道路。
戰鬥村瓊林的坑道,從里辦公室到微笑風獅爺出口,雖然只有不到八百公尺,但其實另外還有十一個出口,並且還有指揮中心。
翟山坑道,民國五十年挖的,花崗岩的地質用人工挖掘,可停泊42艘小艇,當年是主要的海上運補戰備工事,花了三年才完成。
至於金門唯一的「山」-太武山-雖然標高只有253公尺,但是位在金門中央,是戰術上最佳制高點,山上有雷達、陣地,山「裡面」有數不清的坑道。
所謂的「山裡面」,指的是山的肚子裡面。包括聞名的擎天廳。
時光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1915-1918年,歐洲戰場。
大戰中,曾有成千上百幾乎不曾親眼見到敵人,卻和敵人做最近距離的接觸;這些人叫做地道兵,他們專門負責挖掘坑道直通敵人戰壕下方,再放進炸彈或地雷,從底部摧毀敵軍陣營。
二次大戰後的1949年,在金門,砲彈總是臨空飛來,但隔著海洋,這場詭異的戰爭裡雙方經常只見砲彈,不見敵人;在砲彈肆虐下,金門官兵們因應戰事,也有坑道,做為減少砲擊傷亡的掩體。和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不同,這些坑道不走敵人的陣地,是在自己的範圍開通地下網路,它們或連結戰壕,或通達海水,在小島四通八達,總長綿延好幾千公尺。曾經駐防在坑道裡的官兵告訴我:剛剛到那些坑道的時候,真的迷路!在那個年代,不但有許多官兵駐紮在坑道裡,更有許多參與了坑道挖掘。
汪先生1968年到金門服役,他是特種兵,工兵,在台灣受完新兵訓練就分發到金門,駐防在頂堡。汪先生的主要任務是挖坑道,一共挖了六個月,後來才知道那個坑道就在擎天廳上方。
方先生,1972年到金門服役,駐紮的地點在壟口坑道,他說:地下又濕又悶,回音大,所有的聲音都被放大,清早,只要有一個口令,全坑道裡的人就都如雷貫耳。
1968-1969年,官先生到金門,那一年正好是八二三戰役發生後十周年,兩岸情勢一度緊張,對岸不停透過喊話恫嚇,在金門的官兵天天都在構工挖戰壕地道,官先生住過昔果山的坑道,也挖過小金門的九宮坑道,他說:得先用炸藥炸出坑來,再用人工慢慢敲鑿挖深,一邊彎身挖掘的時候,也得防著已經被炸鬆的石塊當頭掉落砸傷腦袋。
王先生,1961年到金門的預官,當時隸屬於陸軍69師,正是開鑿擎天廳的主力。王先生帶著弟兄,每天以三班輪流的方式趕工。在坑道外指揮,王先生的心卻總是懸念著裡面的弟兄,因為他看見不停有弟兄們被扶著或抬著到坑道外,他們或是昏了,或是體力不支。挖掘中的坑道潮濕、悶熱、不通風,再加上趕工的疲勞和連番不停的噪音,許多弟兄挖著挖著就胸悶欲嘔甚至昏厥,被帶出坑道後,或用潑水,或用濕布擦臉,他們漸漸可以喘一口較新鮮的空氣,慢慢甦醒恢復。
我問:醒來之後呢?
王先生說:醒來以後,再進去挖。
王先生已經七十歲了,想起這段經歷,卻仍然歷歷如新。地下坑道的大廳裡,我們站在紅紅的「擎天廳」三個大字下方,他說:「雖然我自己沒有進去,可是看到弟兄這樣,都很想流眼淚…。」低低的聲音,好像隨著記憶,他又回到了當年的場景。軍人,對任務和使命的態度,是單純的盡力而為達到目的,而這樣的全力以赴的決心卻如許令人動容難忘。
時光荏苒,季節更替,隨著時代不同,國際情勢和兩岸環境也大為不同。1979年中共在與美國建交之後結束了長達三十餘年的單打雙停,1987年台灣開放民眾到大陸探親,1992年金門解除戰地政務,1993年2月7日起金門開放觀光,1995年金門成立國家公園。2001年元旦起,兩岸開始實施小三通,2008年7月4日起兩岸周末包機啟航。這時的金門從兩岸對立的戰爭前線一變而為兩岸互動的最前哨,觀光客絡繹不絕,金門尚義機場的大陸遊客越來越多,採小三通路線到台灣觀光遊覽的內地團體漸漸成為機場的主流;一位躲過八二三砲戰,祖厝的屋頂曾經被砲彈轟坍的金門的朋友笑說:「以前,共產黨偷偷來金門,我們賞他吃子彈;現在,共產黨組團到金門,我們張開雙手歡迎他。」時代的巨輪下,誰料得到五十年間有這樣的變化?
料不到的,還有坑道裡的變化。
1961年挖掘的翟山坑道,是較少見的水道坑道,八二三砲戰後費時三年挖成的這個花崗石坑道,在兩岸對峙的緊張時代,是居功厥偉的運補坑道,戰地政務解除後軍方釋出翟山坑道交給國家公園。1998年7月,國家公園管理處以戰役史蹟的規畫將翟山坑道開放為戰役景點,立刻吸引了不少遊客前往參觀,大家都對這個徒手挖掘的工事讚嘆不已,在陣陣海濤拍打坑口的聲音中,尤其可以感受到當年戰爭中的緊張;而在來往的遊客中,更經常有來自對岸的大陸遊客,走在水波粼粼的坑道裡,他們不但驚訝於這個不可思議的工程,也更體會到當年兩岸對立時,在這個小島上的官兵是秉持了怎樣的堅毅和勇氣。這個坑道,因為不同的遊客在不同的時空中而有了更加不同的意義了。
不但如此,今天,卸下征衣的坑道也換裝了。
2009年秋天,秋老虎示威的一個上午,我匆匆往翟山坑道去,陽光的灼熱在坑道口止步,蔭涼的坑道裡,接近水道的地方好像還有微微涼風。坑道裡黑幽幽的,只有坑壁上幾盞小燈微微露著暈黃,微風中,隱隱有低低的音樂。
是誰在坑道中拉琴弦?是誰在戰地的痕跡裡帶來樂音?
潮水從海邊緩緩推進,坑外的陽光炫目,而坑裡幽黑,逆著光,我往坑口看,那裏好像有一張黑紙塗上一方橢圓的亮白,而亮白處,有一葉小舟,小舟上,擁著大提琴的音樂家閉目陶醉,緩緩送進耳裡的是奧芬巴哈的「霍夫曼船歌」。
音樂在坑道裡迴盪,從水面漂過,藉空氣傳送,送進耳裡;在當年隆隆砲聲中搶著潮水運送物資的地方,現在傳送的是樂音。音樂家說:這是太美的地方,值得這麼美的音樂來將就,希望音樂結合了愛和和平,藉著樂音將這美好的訊息傳遞給過去的人們,也帶給現在和未來希望。
晚上,白天的熱力竟然無影無蹤,換來秋天夜晚的冷風颼颼,古厝前,金門的朋友掖緊了外衣,說:真是太美好的經驗了!這麼美的自然環境,這麼美的音樂,這麼美的祝禱,我們金門在戰地的痕跡裡,除了悲傷和慘痛,竟然也還有這樣美的期望和面貌。
在歐洲,許多帶著歷史記憶和痕跡的古堡裡,音樂的悠揚使人忘記了家族或歷史的血腥;在金門,曾經砲聲槍聲轟隆不絕的坑道裡,音樂也平撫了不安的靈魂和心靈。音樂家期盼的是在戰爭的痕跡中凸顯和平的可貴,也希望在肅殺的場域裡傳達美好的希望。
走出坑道,樂音彷彿猶在耳旁,陽光熱烈的坑道外,遠遠,隱約有射擊打靶的槍擊聲,然而槍聲之前,聽得更真切的是婉轉的鳥唱不絕。
半世紀的歲月已過,金門人已用不同的視角看世界了。
上一篇:若是到墾丁-記2010年新書
下一篇:燃燒的天空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