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10 00:30:27Lico

小金門的傳奇-林德甫

林德甫故居,新整修

第一次聽到「林德甫」這個名字,是在上課的時候,教授說:在遠遠的東南亞得到相當地位的這位林先生,來自於小金門。
對台灣來說,金門已是離島,但對金門來說,小金門又是離島,從離島的離島生長出洋的林德甫,為何竟在汶萊成為一位大人物?引起了我的好奇。
我於是專程去探訪這位傳奇人物的蹤跡。

林德甫,是金門縣烈嶼鄉人,烈嶼鄉,就是我們說的小金門,從大金門的水頭碼頭到小金門的九宮碼頭,航程大約只有十分鐘,林德甫就在小金門西半島的西口村出生。
林德甫的祖父在當地曾經十分顯赫,據說,經營船運的林家當時在廈門、閩江一帶曾擁有十八艘船舶,林德甫出生的時候家境已有轉折,以務農為業,算是小康,九歲這一年林德甫的父親過世,母親一肩挑起了養家的責任,這段時間大約就是開國不久的民國初年到十幾年之間,也是金門人出洋求生的一段尖峰時期。
說到金門人出洋的歷史和環境背景,則又是一段故事。
簡單的說:清朝中葉以後,閩粵一代糧食不足加上連年兵禍,百姓只好另謀生計,正好當時英法等國在東南亞殖民,非常需要人力,正在積極招募華工,不少沿海居民於是紛紛出洋打工;道光年間鴉片戰爭之後的南京條約開放了上海、寧波、廣州、福州、廈門五口通商,打開了出洋的更大通路;咸豐年間的英法聯軍之後又簽訂了開放華工出口的北京條約,便造成了再一波出洋的浪潮,這一波浪,在紛亂的環境中一直推到民國年間。
幾波移民的浪潮中,金門的住民也在同樣的理由下沒有缺席,這些華工,總是在微薄的薪資中努力的積攢下一點儲蓄,又想盡辦法寄回家鄉照顧供養家鄉的父母家人,為了賺取比家鄉較好的酬勞他們很可能必須長年留在僑居地,除了心向家鄉,他們和家鄉的聯繫,只有靠著一封封書信,和一筆筆血汗換來的「僑匯」。
林德甫的親族中,也有人早已渡海南去,在鄉人較多的汶萊僑居,17歲這一年,親族中有人鼓勵他不妨也外出一試,於是他拜別母親拎起包袱,離開了家鄉,到一個陌生的世界追尋更大的希望。
林德甫似乎有點經商的天份,從開始的時候在表哥開的店鋪到後來和朋友合夥創業,不到幾年就很有點成績了,24歲的時候曾經回鄉一次,是奉母命回來完婚的,婚後不久又回到汶萊繼續努力,很快開創了更大的事業,1945年日軍投降離開汶萊,百業待興的環境中,他的事業終於達到巔峰,此後他投資各種事業無往不利,包括船舶運輸、地產、酒店、磚廠、建築、建材、石場、菸草等不下十數家,也開創了最早的華文學校,這時他的身分地位當然已不可和當年同日而語,1958年的時候,汶萊國王敕封他為汶萊王國華人甲必丹。
也許你要問:「甲必丹」是什麼?基本上,「甲必丹」是一種制度,殖民政府賦予當地有權或有勢的地主或貴族權力,由他們來做殖民地的精神及半正式的實質領袖,以達到控制殖民地的目的,這個被賦予權力的重要人物有個官名,就叫做「甲必丹」。
從這樣的了解中,我們就可以領略林德甫在僑居地的重要性。

到小金門的那一天,微風陣陣,細雨絲絲,純境而美麗。小金門全島面積只有不到15平方公里,騎自行車慢慢繞一圈大約四個小時,物資缺乏土壤貧瘠的這個地方流傳著一句話說:「米吃台灣,肉吃金門,魚吃廈門,廟靠汶萊」。汶萊更小,只有不到6000平方公里,大約台灣的六分之一大,但有豐富的石油藏量,1888年開始它成為英屬殖民地,1984年獨立,就在這一段被殖民的期間,許多華工-大部分是小金門的居民-在親族互相提攜牽引之下,到了汶萊討生活,而這些華工也確實創造了當地的經濟奇蹟,林德甫就是其中更為顯赫的一個,從17歲出洋以後,林德甫再沒有回鄉定居過,他只有把對家鄉的感情用另一種方式來表達-在家鄉建廟和興學,家鄉的人也都傳頌著這一位傳奇人物
我決定繞著小小的島嶼,看看島上到底有多少宮廟留著林德甫捐獻的痕跡。

小金門的人大部分都認得林德甫,年輕人都半都說他們知道有一位林德甫長期在家鄉設有獎學金,中年以上的人則多少知道些林德甫的軼事傳奇。
在上歧烈女廟,一位老人跟我說起這位傳奇人物如何獨資修建了這座廟,他說:林德甫當年運鐵材的貨輪沉沒,和英國的保險公司纏訟,林德甫於是向烈女廟的王仙姑許願修廟,後來官司真的贏了,林德甫實踐諾言,獨資重建烈女廟以還願,如數家珍,說得有聲有色。另一位中年人也說,做過甲必丹的林德甫是小金門的名人,還帶著我們去看他的家!對小金門的人來說,林德甫是光榮,也是傳奇。
宮廟裡,我看見碑文上總是寫著「汶萊坡」,「汶萊坡」是什麼意思呢?在黃厝這個地方,兩位洪先生告訴我,「汶萊坡」就是汶萊,提起汶萊,對鄉親聚集的這個地方,他們似乎也比其他地方有更多情感,一位長者告訴我們:建廟的時候到其他的地方也許募不到款,但是汶萊卻是一定不會落空的,曾經有一次,他們到新加坡去募款,結果募回來的款項還不足以支付募款團的旅費。
是因為現代的年輕僑民對家鄉的感情淡了嗎?長者有點落寞的說:哎!老的走了,年輕的對家鄉的情分也薄了,但當我繼續探詢原因的時候,他們又反過來維護子弟,說:「現在競爭激烈,生存的條件比較緊張,並不是所有『落番』的都是有錢的啦!」
事實上的原因很可能是這樣的:1955年4月萬隆會議後,中共未了取得各新興國家的信任,以強迫選擇單一國籍的方式鼓勵海外華人歸化當地,許多僑民迫於現實只好選擇規劃為僑居地國民;時光流轉,在地融合所顯現出來的效應,就是年輕的華僑對家鄉的向心力越來越弱了,而林德甫在出羊之後持續回饋鄉親的事蹟,在這種感嘆下當然更顯珍貴了,我手裡的資料告訴我,小金門約有26個自然村,以東西南北方分為四甲,共有39座宮廟,而經過我們跑遍一座座宮廟,又仔細從廟裡的碑文紀錄中搜尋林德甫的名字,總計結果,林德甫先生參與建廟或重修的竟有22座,已經過半,這一部分的金額大約是550萬元,並不包括獨資整修的烈女廟。

細雨中的小金門有一種安安靜靜的離塵之美,安安靜靜的地方,住著安安靜靜的居民,深深的皺紋裡,他們有對家鄉的留戀,也有一絲絲遺憾,他們說:孩子們都不願意回小金門住了,這裡的生活和就業環境都不理想,也許等到孩子們四、五十歲以後才會感到家鄉的呼喚吧!至於自己,離不開家鄉住不慣台灣的城市,也不想離開這裡,安靜的小金門也就越來越安靜了。

一如當年出洋的閩粵沿海地方的青年人,大、小金門年輕人因為求學業創事業而離開家鄉,這一離鄉,很可能就永遠定居在異地,也許是台灣,也許是南洋,也許是其他更遠的國家,如候鳥一樣只有在年節時候回鄉省親的金門人,愈來愈多了。
根據鄉里耆老的說法,林德甫後來是偶有回鄉的,只是都是短暫停留,在他們的流傳或印象中,民國四十幾年林德甫回台灣時還受到先總統蔣中正先生召見,林氏家廟中還懸掛著他們的合照,黑白的照片年代已久,但留在鄉親記憶中的顏色卻恆久不變。

搭著撲撲撲的渡船回到水頭碼頭,海風迎面吹拂,這風,當年也吹拂過林德甫年輕的臉龐,和他晚年滄桑的身影吧!
在他的一生中,可曾有過不能回鄉終老的遺憾?可曾有過子孫不能在故鄉綿延的嘆息?
答案,在風裡。

上一篇:美女

下一篇:家鄉的風

忘記了 2009-11-23 22:52:29

這故宅是在雙口村,在太武山大雄寶殿還有林德甫捐的香爐唷!

天南星 2007-11-19 10:03:33

其實「汶萊更小,」的「更小,」應當是可以刪去的,在段落中語意會予人「比小金門更小」的錯覺。

天南星 2007-11-17 14:44:49

呃...但原本汶萊的面積差不多是正確的,
改成平方公尺反而大幅縮水了 :p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1%B6%E8%90%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