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從我們仨、幹校六記及將飲茶等篇到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
楊絳是我非常喜歡的現代散文作家,他的文字淡雅細緻,使用最淺白的文字卻能勾出最深刻的情感;有些人不喜歡的他作品,說「嚼而無味」,但是楊絳的美卻是「無味」中的澹泊,不浮誇的真實,不華美的真情。
楊絳生於1911年,掐指一算,已是近百的高齡,人垂垂老矣,卻還是勉於著作,92歲時出了《我們仨》到96歲出刊《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著實讓人欽佩楊絳之毅力。
第一次接觸楊絳作品是《我們仨》,那時對楊絳並無深刻認識,只知道他是錢鍾書的太太,而錢鍾書是寫《圍城》的作家,有中國第一才子之稱;那時才拜讀完《圍城》,心中感概萬千,接著就看楊絳的《我們仨》。《我們仨》是描述楊絳一家三口的生活與追憶,書開頭描述一場夢,說的是錢鍾書因為公務匆匆離家,而楊絳則在後頭跟著先生,一程追著一程,一程卻遠似一程;夢描述的逼真,擔憂先生的心切壓著讀者為之動容,夫妻之間鶼鰈情深,躍然紙上,令人隨著他的如真夢境揪著心,又欽羨他們三人之間親子融洽,雖逢不幸,各自離散,但親情的凝聚卻未曾稍歇。楊絳日子過得並不算如意,文革被批鬥,一家三口拆散,聚少離多,等到相聚,過了二十餘年光景,愛女錢媛去逝,不到一年錢鍾書也逝世,白髮送黑髮人的傷痛未癒,相依為靠的愛侶也先行離去,讓他不勝唏噓,原本是我們仨,後來卻只剩他一個孤零零。看完此書,心中想著如果有神仙眷侶、圓滿家庭,大概不脫楊絳那家的模式吧,為楊絳心羨,佳偶難得他卻有個錢鍾書與他偕老,子女難肖他卻有個錢媛為他分憂解勞。但是,天下哪有不散宴席?《我們仨》終究有人脫隊,悲傷致切,楊絳寫來筆法雖淡,卻勾出讀者心中有所感的幸福微笑與有所失的暗然淚光。
《我們仨》是描述至親至隱密的情感與人物,那《幹校六記及將飲茶等篇》則是寫出文革時楊絳遭受到的痛苦與無奈。文革時多少知識分子慘招批鬥,又有多少不勝其辱而自殺,難以估算。而這對年過半百的佳偶也算是命不逢時,終究是被「揪出來」,被戴上「資產階級權威」的帽子、罰掃廁所、被鞭打、被辱罵、被下放至幹校重新勞作學習,輕描淡寫的筆觸卻是點出勢利、無情的環境與壓迫。不過最令人佩服的是,楊絳總是能在最為難的困境處之如飴,幹校生活饑寒交迫,路有凍死骨,他卻說幸好發放地點與鍾書鄰近,可以想辦法去探他,或他來探我;明明批鬥責打他們的人那麼多,他卻還是能說,世界上終究是有壞人,可是是好人多壞人少,記著別人的舉手之勞當作是善舉,最可恨之人亦有可憐之處,這樣的修養,令觀者憐惜又欽佩。而楊絳也描述錢鍾書,無肉無食,可;無書讀,則萬萬不行,也可看出楊絳對錢鍾書性情的讚許,夫妻兩都是恬淡之人,讀到此,好幾次讓我微笑以對。除了文革時期的經歷,這本書後半部還有楊絳對父親楊蔭杭及其親人作的傳記,以親子之間的互動點綴出父親的個性更能使讀者觀之覺其情。
《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則是前半部對生死、靈肉的探討,可以看出近百之人對於生命的意義與盡頭深刻的觀點,文中論述是否為對,楊絳自己也說事無定論;但是,可貴的是,面對死亡議題的勇氣,尤其歷經喪女、失偶、晚年病痛之際,還能靜下心來思索這人人必經的結局,看了這半部,也使人反斯不以這人生的命題。後半段是注釋,寫的是楊絳生活的一些人事還有讀書所得,其中讓人最愛的是他描述<勞神父>與<三叔叔的戀愛>,前者是他最懷念的長輩、後者是他父親對干涉自己弟弟愛情的遺憾;淺顯的文字帶出深沉的遺憾與追思,讓人陪著掉了幾滴淚。俏皮的則是楊絳讀論語的所得,如果能這樣讀論語,經由楊絳的側寫,論語這文字哪是死的呢,各個人物鮮活有趣。
讀楊絳文章,喜悲交加,懂了人生的不捨與放下,雖不曾見過楊絳也不曾與之有交集,觀其文卻如觀其人,如沐春風,如品佳茗,怡然自得。楊絳之文,獨品可,與眾人分享亦樂,為好人好書好品德。
下一篇:《花之鑰》有感
寫得真好
楊絳的文字有一種舊時代文人溫柔敦厚的味道
是現代作家少有的 翻譯作品則更不可能有這種韻味
先讀了我們仨
現在正讀走到人生邊上
還想再買幹校六記來讀
圍城也買來了等著
已有好一陣子完全不想寫東西,看了很多書,心裡腦裡也是糾葛著,偶爾再去翻翻楊絳的文章,還是久久不膩,也能從文字中得到一些勇氣去面對困境,那時期的文人作品真的很值得細細品味 2011-02-16 23: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