惺惺相惜 ——《講義》林獻章與我/周浩正
親愛的朋友:
志寧走了一年半多了,這些日子可真難熬,除了天天想她,隨時和家裡隱身的她說話之外,想不出其它排遣時間的方法。
現在,逼迫自己重新拿起筆,繼續完成向她的承諾。
83歲的我,不得不承認自己老了,記憶日衰,不知還能寫多久,但我會堅持到最後。
附上新完成的〈【人生畢旅/光芒之源16】惺惺相惜——《講義》林獻章與我〉。 浩正
【人生畢旅/光芒之源16】
惺惺相惜
——《講義》林獻章與我 /周浩正
「歲寒知松柏,患難見真情;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湯顯祖(1550-1616;明代政治家、戲曲家)
「感恩你現在擁有的一切,幸福感就溢出來了。」 ——林獻章
時間:二○二四年七月二十日(星期六)
地點:人生回憶
1. 繞個彎,先從一位朋友說起
我必須誠實的說,林獻章先生跟我不熟。他的大名,我初出道時就聽聞了,偶而也會在文化界聚會時相遇,知道他是「名人出版社」的老闆。
我生性腼腆,不是長袖善舞、廣結良緣的人,對「知名人士」只敢遠觀。之所以稍微了解他是緣於認識了劉春城(本名劉廣元,1942~2018;見下圖。作家,小說作品《不結仔》,曾於1989年改編為電影《長大的感覺真好》)。
當時(1984年),我在主編《新書月刊》,有一天,不相識的劉春城他突然出現眼前,說是很想了解《新書月刊》這本雜誌和主其編務的人。就這樣,他三不五時前來串門子,我們很快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
他的性格瀟灑自在,不拘一格,一生歷練豐富,當過中學老師,(出身花蓮的作家如邱上林、林宜澐、吳鳴、陳克華,都曾於高中時期接受過劉春城的教導)、電視公司企劃、雜誌社顧問……等(https://db.nmtl.gov.tw/site4/s6/writerinfo?id=2205)。我們交往一段時間之後,他誠懇的跟我提出建議:
「我看你是個實在人,在這麼少的人力和物力支持下,辛苦做雜誌,真不容易。假如你不嫌棄,我願意助你一臂之力。」
沒想到他是這麼一位深具俠義氣概的人,我感動得無言以對。他有備而來,從容地從口袋裡取出一張皺皺的紙,一面遞給我,一面說:
「在我看來,《新書月刊》的內容很『活』,我喜歡;但靈活有餘,份量不足,缺了應該要有的『壓艙石』。我想了想,不如自告奮勇,為《新書月刊》寫個連載。題目和大綱都弄好了,你看看,願意接受嗎?」
我讀了紙上的字:《愛土地的人——黃春明前傳》和內容大綱。
我當然知道黃春明的重要,他是當今少數最具代表性的大家,卻迄今沒有一部全面介紹他的書,要是《新書月刊》上能有他的傳記,那是何等的榮耀!但……。
「你不必擔心,」他似乎知道我在憂慮些什麼,拍拍我的肩,說:「黃春明和他太太優米,我都熟,我們是多年老友,他這一生的曲曲折折,沒人會比我更瞭解,等我交了稿,你就知道我的厲害了。」
一點也沒錯,首刊的那一期,黃春明是「封面人物」,他從小「倒行逆施」的頑皮故事,打動了無數讀者,同時也擴大了《新書月刊》的影響力。
說了近千字關於劉春城、黃春明、我、《新書月刊》這些事——到底和林獻章(見下圖)有什麼關係?
有,當然有。
因為林獻章正是劉春城剛剛辭去「名人出版社」編輯工作的老闆。而我,則是從劉春城的描述中,才第一次知道林獻章的「與眾不同」。
2. 這人「不一樣」
我問過劉春城,「名人出版社」是一家很活躍的出版社,而他本身則是優秀的寫作者,為什麼會離開穩定的工作,過流浪天涯的生活?
他的回答,讓我大長見識:
「我之所以要離開,因為我想離開。為什麼?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若要安逸,我原本在花蓮教書多安逸?可是我就是不甘心。我承認自己天生浪子性格,心很野,難安現狀,喜歡闖蕩人間,遍交各路英雄好漢。『名人出版社』我是慕名去的,聽說老闆林獻章『特別得很』,我好奇,想會他一會,就去了。我可是抱著學習的心去的,混了一陣子,覺得該走了,便離開了。」
就這樣?
我很想知道他口中林獻章的「特別」是指什麼?以及劉春城離開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劉春城說:
「在他的規劃下,『名人出版社』和當時主流路線迥然不同,像『五小』(純文學、爾雅、洪範、九歌、大地)都是爭取名家名作,而林獻章卻避開競爭,走了一條自主的路:『企劃』+『自製』。很特別吧!」
的確,對當年的我而言,還真聞所未聞,被劉春城的話,嚇了一跳!
「我加入『名人出版』時,他們除了企劃《世界名人傳記》叢書等書系之外,我參與在日本被稱為『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經營管理全集》的創寫,這個小組必須消化所有蒐集到的資料,然後再吐出來,寫出一部擁有自己版權的著作。我涉入較深的是傳記部份。辛不辛苦?難不難?——寫到最後,坦白說,我快以為自己是松下幸之助了。」
劉春城自我解嘲,解釋自己的離職,原因非常簡單:找回自己。若再拖著不走,劉春城會不見了。而他,所以遊歷四方、遍交友好,不就是想讓劉春城這三個字,在台灣文壇留下足跡嗎?
不過,我的收穫倒是很另類,從他話裡,悟解了什麼是「和而不同」《論語.子路》。
這人,果然特別。
然而,林獻章居然結束了「名人出版社」。
隔不久,林獻章成立新事業「講義堂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了《講義雜誌》(1987~2021)。在那些年頭,出版界流行一句話,「想害一個人,就鼓勵他去辦雜誌」,林獻章竟不怕挑戰,創辦了一本新雜誌。
真「敢」啊!
3. 一個能提出解決方案的人
林獻章和我第一次正式見面,是在1986年。
那一年,因為我在「時報出版公司」任職時,從編務立場寫了一篇〈「無人地帶」的經營方略/「時報出版公司」發展策略分析報告〉,在「遠流出版公司」擔任總經理的詹宏志讀了,覺得我文中提出的「不競爭原理」極具引導性,建議老闆王榮文邀我加入遠流,一起奮鬥。雙方會面,一拍即合,由我領軍編務。
上班前夕,詹宏志來電:
「明天晚上,老闆王榮文和我約了林獻章在『來來香格里拉大飯店』的中餐店共進晚餐,因為涉及編務工作,我們希望你能來參加。」
事後才知,這一天的商談,非常重要,因為面對的是「遠流」能不能大腳步發展的重大關鍵。當年,他倆專程奔赴香港拜訪金庸,取得了他所有武俠小說作品在台灣的出版權。可是,因為原先被授權出版的「遠景出版社」經營發生困難,債務纏身,被迫將印刷金庸作品的紙型抵押給債主。債主在拿不到欠款的情形下,未經「遠景出版社」同意,自行印刷成品抵債。於是,盜版遍及全省,你印我也印,蔓延成災,完全失控。
在這種情況下,市場上的正版書發都發不出去,「遠流」雖取得出版權,該怎麼解決這個遍地盜版的困境?若能跨過,一飛沖天,無人可擋;反之,將寸步難行。
詹宏志苦思對策,無解。
餐桌上,詹宏志將所面對的情況做了說明,問計於林獻章。沒想到他略作思索,幾乎是即刻答道:
「一下一上,應該可解。」
話說得太簡略,難懂。大家等他進一步說明,他慢條斯理分析:
「其實答案就在眼前,你們心裡一急、一慌,就懵了。我的想法是:目前市面上盜版的金庸作品,全是25開本的平裝本,你們若是硬碰硬,那是一場混戰,輸贏難知,即使贏了,也是慘勝。不如先推出一套低價的袖珍本,另外再精心製作一套精緻、高價的豪華精裝本;上下夾殺,再結合政府大力打擊盜版商的政策,可讓平裝正版書兵不血刃,重回市場,你們何愁之有?」
詹宏志聽了,為之大樂,說:
「我知道這一場仗怎麼打了。」
餐後,送走了林獻章,詹宏志跟老闆王榮文說:
「這頓飯,太值得了,我們贏定了。」
他轉身又跟我說:
「林先生是我在出版界最敬佩的人,我若遇到難解的困局,一定求教於他。」
隨後,遠流眾志成城,迅即推出袖珍本,果然席捲市場;接著,豪華精裝本敲鑼打鼓,隆重上市。一如所料,不出半年,盜版書消聲匿跡,遠流版的金庸,一統天下。詹宏志趁勝追擊,藉金庸作品之威所建立的銷售渠道,把遠流其它出版品,拓展出新的疆域。
從這案例可知,世上真有類似「一言興邦」的事。
4.再次邂逅
我和林獻章再次見面,已到了2003年底。
因為我們都參加了「台北市出版公會」組成的「北京書展參訪團」。
內人孫志寧以自費方式也參與其中。她和林獻章一見如故,因為交談之下,兩人同年,且有重疊的背景:台大外文系。相異的是,她是從外文系跳到農化系,而他則從森林系跳入外文系。
一路上,數十人構成龐大的參訪團,幾乎都結伴而來,唯獨他孑然一身。只見他遠離人群,手不釋卷,專心閱讀,從不浪費時間。
他時時刻刻捧著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1909~2005;大陸上譯作德魯克。他催生了「管理」這個學門,預測了「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的《有效經營者》(英文版),聚精會神,專注如一。
我是杜粉(英文fans音譯粉絲簡稱),《有效經營者》正是我的啓蒙書之一。
早年,在軍中服役時,在「連隊書箱」中,發現專為官兵印製的《有效經營者》(協志出版社)。那是我第一次接觸企管書籍,一讀之下,驚為天書——居然有如此聞所未聞的觀念,讓我腦洞大開。從那時候起,我不斷追讀他的著作。
他的書,我認真讀了一些。除了《有效經營者》之外,從《管理學》(聯經)、《創新與創業精神》(臉譜)、《不連續的時代》(寶鼎)、《後資本主義社會》(時報文化)、《旁觀者:管理大師杜拉克回憶錄》(聯經)……中,收穫甚多。我的編輯理念,若剝離了他,就不會完整。
例如,構成我「編輯力」成份之一的「知產力」,即出自《後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知識生產力」之簡縮;甚至依此推論,孕生了將「生產力中心」提昇為「知產力中心」的狂想,以切合時代之新需要。
例如,《旁觀者》的一段文字,讓我理解杜拉克隱匿在深層的理念:正能量。他在〈懷恩師〉中寫道:
「我恍然大悟——至少對我而言,所謂正確的方法就是去找出有效的方法,並尋求可以做到的人。我了解到——至少我自己不是在錯誤中才能有所體認,我必須從成功的範例去學習。
但是,多年後,我才明瞭自己當年無意中已經發現了一個方法。大概在我閱讀德國猶太哲學家布伯(Martin Buber)一本早期著作才恍然大悟。書中,提到一位世紀猶太智者所言:
『上帝造出來的人,都會犯下各式各樣的錯誤,不要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看看別人是怎麼做對的。』」
我願意向大家坦白——我自以為從上述這段話,識破了杜拉克的秘密,而我此生一路走來,所有成果也建立在這基礎上。
兩個杜粉,惺惺相惜,成了朋友。
在交談中得知,在七○年代,被譽為「紙上風雲第一人」的大編輯高信疆初掌《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時,即刊登過由林獻章譯介杜拉克的文章,所以林獻章應該是台灣最早引介杜拉克思想結晶的人,而高信疆敢貿然於文學性副刊介紹企管新思潮,大破大立的氣魄,令人感佩。
回到台北,開始接獲贈閱的《講義》,我太太很喜歡它創辦初衷「教你幸福」,於是訂閱了《講義》給遠在美國的兄、弟和在台的小妹,當精神糧食。
5.他的「肯定」,給我信心
結束「北京書展參訪」返台後,於2004年初,天津「新蕾出版社」小友高彥小姐代表她老闆傳來的e-mail,希望聽聽我對「新蕾」的出版品,有些什麼看法。在一來一往的互動中,我生出一個想法:何不把自己在出版這條路上的見聞寫下,做個經驗總結?於是,記錄我職場生涯的《編輯力初探1.0:寫給編輯人的信》,開始撰寫。幸虧網路知名的老貓(陳穎青;http://b-oo-k.net/blog/)收容,這些「偏見十成見」,有了安身之處。
兩、三年之後,積累了二十多封信(這部份最後共寫了51信;約30萬字)。有一天,在家裡突然接到林獻章電話:
「浩正兄,聽說你寫了些談編輯的文章,觀點跟人家不太一樣,能不能寄到我e-mail信箱,給我看看?」
這些信,竟驚動了他!
能得到他關注,大喜。遵照所囑,分批寄送。隔了些時日,他發了短訊到我手機,曰:
「這些信的貢獻和影響,可能超過你的想像。」
得到他的肯定,彷若吃了大補丸,知道自己書寫的或許有著「寫者本身不知道的價值」,讓我生出勇氣。之後若干年,我續寫了《企劃之翼》(約25萬字),他讀完後,在年尾的〈賀年卡〉裡,留下一句話:
「浩正兄:
你對兩岸編輯觀念的啟發、貢獻是無法衡量的。
祝福
林獻章」
依我現在的認知,他一定發現我書寫的編輯經驗中,處處可見杜拉克的思想之跡,兩個杜粉,老在字裡行間相遇,自然而然,相看兩不厭。
坦白說,我寫了這些非常個人、難入正統法眼的經驗實錄,原本就打算放在網路上曬曬,就心滿意足了,沒想到得到林獻章如此評語。但,人貴自知,我知道自己的深淺和侷限,哪有自滿之理?所以,在網上刊出時,公開宣告放棄著作權,毋需徵求同意,可任意採摘、改寫、編撰、出版。
沒想到真的有人不怕虧本,印成了書。它們經過重新編排,有了新的結構和書名:即市面上看到的
《編輯道》(2006;台北「文經社」)、《優秀編輯的四門必修課》(2008)、《如何提高編輯力》
(2015;以上北京「金城出版社」),那幾位編者以自己的領會,賦予新生命,和原先的《編輯力初探1.0》、《企劃之翼》已毫不相關。
6.知遇之恩
我之所以寫下編輯生涯回顧,純粹為了打發退休後生活裡的無聊,最後「無心插柳柳成蔭」,結出了果實,還贏得些許讚賞,我們老夫妻倆當然開心。
曾擔任過「三聯書店」總經理兼《讀書》雜誌主編的大老沈昌文,說:
「我憑自己在出版界的多年工作體會,可以負責任地說,海峽對岸的出版業近三、四十年有許多寶貴的經驗,值得我們借取。可惜的是,我所見到的都是片斷的介紹,較少系統的敍述,尤難見有理論深度的研究。因是之故,我在幾年前見到海外朋友贈給我周浩正先生所著的這部《編輯力初探1.0》稿本,如獲至寶,立即複印幾十份,廣贈同業至友。現在,大陸有識者請周先生增訂後正式出書(即《優秀編輯的四門必修課》),快何如之。」
《中國圖書商報》、「百道網」創辦人程三國,說:
「《編輯力初探1.0》與其說是周先生個人30年出版生涯與心路歷程的全記錄,不如說是眾多資深出版人隱性知識的大解密;與其說是編輯出版的台灣經驗,不如說是編輯出版成功之道的全球通識;與其說是編輯新手的入門寶典,不如說是資深編輯持續修煉的高階教程。」(詳如附件)
能得到大陸出版界兩位大老的褒獎,焉能不喜;在台灣又蒙敬重的林獻章肯定,空谷足音,當然心花怒放。人到晚年,還能如此虛榮一番,夫復何求?知音難求啊!
林獻章和我的友情,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彼此沒見過幾次面,卻好像是數十年的老友。我曾有幸獲贈他的私房書《《講義》的講義》(只有數位版),約12萬字,詳述他創辦《講義》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點點滴滴,處處是機智和啓發,讀來充滿幸福感。
我家在老妻策動下,每年元月,必定寄〈賀年信◎小貓兒花花拜年來囉!〉給親朋好友,林獻章覺得小貓兒花花不但寫得平實有趣,信裡還充滿樂觀進取的能量,徵得花花點頭,在《講義》刊出。有一次,花花還成了「封面女郎」(如圖;左上角),雖然只在封面佔了極小一角,卻因此大出風頭,一夕之間,花花成了名貓。
最後,交代一件我從來沒透露過的往事。
大約在2008年前後,林獻章來電:
「我想請你擔任《講義》的顧問(或是「台中特派員」……,已經記不清楚),不需要上班,若是《講義》在台中有活動,你露個臉就行。每個月我們願意付你薪水x元,希望你能接受。」
天啊!這是一份全職薪水,可以養家活口的。
——好誘人的機會,接不接受?
老妻的分析,深得吾心,她說:
「老先生呀!你都要七十歲了,上班還上不夠?身為你太太,站在愛護你的立場來想,林先生讀了你寫的談編輯的那些文字,顯然認同了你的見解,他因愛才、識才而生了惜才之心,所以才提出邀約。至於做或不做,你自己應該心裡明白。」
這麼令人興奮的邀約,只需一秒鐘就有解了:
「謝謝賞識,但已心力不足。」
一生,能得一益友,幸哉!樂哉!(202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