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15 23:40:33殷墟劍客

130尞,積柴焚燒

130尞,積柴焚燒

      

獸面紋銅方彝〈商代貴族建築的形象〉

25.2公分

商代,公元前十二至十一世紀。

 

    甲骨文有個尞字(),字形和小篆()有很大的歧異,但在甲骨被發現不久的時候,就被羅振玉給辨識出來了,這是因為羅振玉充分掌握了文字變化的規律。這個字的變化有點曲折,不是一眼就可以辨識出來的。此字字形的變化,從使用的時代看,第一期作(),第二、三期作(),第四期作(),第五期恢復作()。兩周金文作(),基本是延續甲骨晚期的字形,它和小篆字形的最大不同是小篆字形在尞字結構中間插入個日字。為什麼會這樣呢,日到底是什麼形象呢?      

    此字字形因為有了相當的訛變,所以許慎《說文解字》的分析就不太對,「 ,柴,祭天也。火、,古文慎字。祭天所以慎也。」通過字義與字形,可了解此字的主要創意是積柴焚燒,把薪柴豎立起來燃燒而不是平放著。此字的重點是讓火光上揚,使照明的範圍廣。一般燒火的薪柴,如燒煮食物,比較容易平放。但如果想把光線照射的範圍擴大,就要豎立起來擺放,雖比較費事,但為了遠照的目的,不嫌稍微麻煩一點。第一期的木字之旁的兩小點就是火焰的形象。第二期的時候,大該覺得火的形象不是很清楚,就在木之下加個火字。第四期是所謂的復古舊派,恢復第一期的字形而加上更多的火點,使火的形象容易被理解。第五期是新派執政,恢復第二、三期的寫法。金文延續之。何以到小篆的字形就多了個日呢?這與尞祭的制度有關。

    尞在甲骨是名詞也是動詞,是一種架木焚燒的祭祀名稱,也是用火燒烤東西的動作。尞祭以山川為主要祭祀對像,本來都是在戶外舉行的。因為古代的房子比較低,屋頂且是用茅草覆蓋的。如果在屋裡舉行,就容易引起火燒事件。焚火的目的是讓煙氣上昇天空,使神靈容易接受到供奉。山上的地點比較接近天上的神仙,所以山頂常是舉行尞祭的地方。燒火怕被雨淋,因此產生蓋個亭子加以保護的設施。亭子採光好,明亮,不像室內昏暗,可能因此名為明堂。祭祀山川是帝王獨有的權利,所以明堂也成為帝王居所的名稱。

    後來房子的架構有了改善,高度提高很多,可以在裡頭積薪焚燒了,因此有時也在屋子裡舉行尞祭而有了從宀寮聲的形聲字〈     ),到了金文的時代,從宀的一般家屋就改成了從宮( ),宮為更為高大輝煌的貴族房子。毛公鼎錯把宮字的兩個方框插入尞的字中(),再進一步把兩個方框連成日形就成了小篆的字形了,這個演變讓許慎誤以為是古文慎的部分,因而有祭天所以慎也的說解

楊風 2012-02-21 09:43:08

再來寮寮

版主回應
想是發現沒有貼出新文章,趕快貼出新舊文,認識中國。 2012-02-21 23:07:03
小洋子 2012-02-20 00:24:56

煮小米粥煮到全部都爆開來也是可以吃啊~ㄎㄎㄎ

版主回應
當然是可以吃,但不像賣的那樣好看,一顆顆的。 2012-02-21 23:05:32
MANITA 2012-02-19 23:39:46

大大您好:
一種是了解
一種是不了解
就這兩種人
^^

版主回應
原來如此,不過,好像也有不去了解的人。 2012-02-21 23: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