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璧閱讀是一個假命題
聽完了葉思芬老師的兩個課程——《葉思芬說金瓶梅》和《成住壞空看紅樓》,接下來,應該聽什麼課呢,跳躍太大似乎又有點跳不出去,完全沒有變化似乎又有點審美疲勞,我聽了幾集《蒙曼講紅樓》,又聽了幾集劉心武老師的《紅樓夢金瓶梅合璧閱讀》,這兩位老師之前都曾在百家講壇上聽過他們的課,印象其實還挺好,但是這一次聽,似乎沒有想象中那麼好,也許是因為預期太高,所以反而有了反差嗎。蒙曼老師的紅樓課程還好,只是解讀角度與授課方式不同,但是聽起來依舊還是那麼醇厚朴實;但劉心武老師的合璧閱讀,我聽了幾集之後,感覺確實有些出乎意料。
首先他解釋了何為合璧閱讀,其次他解釋了為什麼要把這兩部書做合璧閱讀,說這兩部書都是《一個男子和一群女子的故事》,說《西門慶和賈寶玉都是“異數”》,說他倆的形象都具有《複雜性》,所謂合璧,便是書是對璧,西門慶與賈寶玉,李瓶兒與林黛玉,潘金蓮與薛寶釵,龐春梅與王熙鳳,吳月娘與賈母,孟玉樓與史湘雲……我聽到了潘金蓮與薛寶釵,有點三觀震碎。雖說現在似乎都是語不驚人誓不休,但是這般驚人,確實難休。
劉心武老師身上最重要的兩個標籤,一個是知名作家,一個是紅學研究家,早年他在百家講壇上開講《劉心武揭秘紅樓夢》,我是忠實粉絲一集不落地看,後來因為某種原因停播,但是確實讓人耳目一新,那時候聽過周汝昌老師的課,也聽過劉心武老師的課,論證嚴謹的當推周老師,而劉老師的課倒也算妙趣橫生立意新穎,至少在我那個年代聽,十分新奇。當然,紅學圈子對於劉心武所提的觀點爭議極大,但是他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創建了整個“秦學”,雖然不容於主流圈子,但是對於我這種圈外的小白,聽起來倒也十分過癮。
新奇則新奇爾,但是是否能真的說服人,難說。秦學,聽著很快樂,但是細細一想,似乎多少還是極其吊詭,好多論證,幾乎都行詭道,很難讓人完全信服,所以那時候的態度大概是聽著一樂,並且他的觀點確實給了我一個新的思考方式和思維角度,但是你必須亦步亦趨地跟著他的步子一步一步慢慢往前探,才能跟著他到達同一個終點,如果你稍加發散,你會直接走到另一個結局。所以,聽課的時候倒是點頭如搗蒜,但是看過之後依舊爾爾,這也就難怪真正的學術派對於劉心武老師的解讀基本持否定態度,因為他的很多詭思,非他不能詭辯矣。
來到今天的這個課題,我才發現,那時候的秦學其實還是比較能接受的,因為這個課題,就他合璧閱讀的這些配對,我是完全無力接受的。點開這個講座的原因一個是因為剛剛從葉師的《金瓶梅》和《紅樓夢》的講座里出來,另一個原因是對於當年百家講壇里那個劉師的執念,但是聽了幾堂課之後,我發現,在詭道一途上,劉師似乎走得有點太遠了,遠到讓人遠遠地追不上,觸不及,摸不透。
回想起來當年看周汝昌老師的課,他的課沒有那麼風趣,也沒有那麼引人入勝,甚至有點枯燥,但是你整堂課聽下來,你會發現所有一切邏輯完全客觀自洽,一切的認證結果無可辯駁,大有那種事實勝於雄辯的感覺;而那時候的劉心武老師,他的課就相對活潑得多,他拋出來的觀點幾乎是完全新鮮且聞所未聞,他的論證邏輯也能自洽,但是僅僅只是他的自洽,所以他的風格跟周師的風格就幾乎完全相反,你聽他的課很容易就陷入他的雄辯迷圈里,他能帶著你的思路走。當然,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當時的自己是不是因為在這方面的涉獵太少,所以隨便給我一個觀點我都如奉聖旨。就現在我的理解,回頭去想想當年他給的那些觀點,我似乎也無法完全信服了。
今天,我聽了幾節課,但是確實無力接受。太吊詭的感覺,就我前面聽到的那些對璧,甚至不能用吊詭來形容,有點走火入魔了。西門慶和賈寶玉,李瓶兒與林黛玉,潘金蓮與薛寶釵,龐春梅與王熙鳳,吳月娘與賈母,孟玉樓與史湘雲……這都是怎麼配對的,強配,硬配,瞎配,太過牽強附會了。
最近聽了好多課,也讀了一些書,關於《紅樓夢》和《金瓶梅》,這絕對是兩部中國文學史上的不世巨作,分開讀,一門深入,亦頗為不易,如此硬生生地將其合璧,並沒有產生1+1>2的效果,甚至還有點1+1<2的反作用,對於我們這些讀過文本甚至讀過一些研究它們的著作的愛好者來說是這樣,對於那些完全不瞭解這兩部著作的小白,又會是怎樣的一種引導呢。
百家講壇的時候,我其實是站劉心武的,當時我的理念是,一本著作,任何一個人都有其解讀的方式和角度,而只要他的解讀可以在邏輯上自洽,有什麼不可以呢。但是這一次,我真的感覺合璧閱讀其實就是一個假命題,完全沒有必要這般牽強附會地硬湊,它們彼此分開,各自美麗,其實也挺美好的,何苦來哉。
以上,2025-04-06 21:06:39;乙巳蛇年庚辰三月乙巳初九。圖片由豆包大模型1.5 Chrome Engine 版本 121.0.6167.34(正式版本) (arm64)文生圖模型3.0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