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8 20:08:08火神紀

宋種單樅開湯憶舊事

   

  母親常常會說起,小學時造句,她說我說長大了想當科學家。奈何,少學無成,終至浪蕩半生一事無成。

  少好讀書,書中主角多是勤勉苦學,歷經多年磨礪而後漸漸昌盛,心嚮往之。如果問我說那時候對長大的事業有何規劃,也許慒而懂之,但是至少應該是像我喜歡的那些書上主角那般從一而終,苦心經營多年以後換一個可安享的晚年吧。也許不是很富足,也許沒有很繁華,但是有足以自傲的小小成績,有可供應日常花銷的收入,有到老時可依賴的積蓄,也就夠了。

  從商不成,從文不成,務工不成,時到今日,才發現自己事事不成,可悲可嘆。少好紫砂,又好茶,初中時已經有自己的茶局可把玩了,數數時光,至少得有近卅載了吧。所以早年事茶,倒曾覺得也許是可從一而終之事,畢竟喜好,方能支撐起一路苦行。最終各種因緣巧合,也許是機緣不夠,所以在這個行當里磨礪了十年,終也是一把辛酸,無語訴衷腸。

  今朝開湯宋種單樅茶,據傳南宋末年,宋帝趙昺南逃至廣東潮州鳳凰山烏崬山,口渴難耐,當地山民獻上一種葉尖似鷦嘴的茶葉烹煮成湯,飲後生津止渴,趙昺遂賜名宋茶,後人稱之為宋種,這個故事似乎是所有潮汕茶客都十分熟悉且眾口相傳的故事。但是故事歸故事,有時候不免會想,宋帝流亡至潮汕大地的時候,得有多落魄,吃不飽,穿不暖,前任端宗趙昰剛剛落水受驚病死,趙昺臨危受命,在陸秀夫背著他投海殉國的時候年方8歲,剛剛才登基一年不到——潮汕大地有好多關於宋帝的傳說,比如南澳有宋井,田間老農種植的地瓜葉號稱皇帝菜,也說是早年曾獻宋帝於飢渴時,大受宋帝贊賞……

  一個被大臣帶著四處奔逃的幼年帝王,又飢又渴,所以吃了地瓜葉也稱佳餚,喝了老茶樹葉亦賜名宋茶,可見當時之落魄,都有點飢不擇食的感覺了,這樣的所謂宋種單樅,跟送貢給養尊處優的帝皇品嘗之後大受贊賞,其可信程度就相對要弱許多了,在一個人極度驚惶失措的時候,並且飢渴難奈的時候,給他食物給他飲品,能果腹者皆佳餚,能解渴者皆良飲,何況還是一個年僅只有八歲的飢渴孩童,可悲可嘆矣。

  八歲孩童,即位的時候只有七歲,你說他是想當皇帝呢,還是不想當皇帝呢,他又是否有自主意識能否決定自己去留呢。當崖山海戰敗役,他雖然是名義上的君主,但是他又是否參與了任何決策呢,是他戰略失策,還是用人不當呢?國破山河在,只是人事非,你說當四十四歲的陸秀夫背著他說跳海殉國的時候,他又是否能說一個不字,或者他是否明白殉國二字是為何意呢?

  七歲被擁為帝王,之後顛沛流離,飢一頓餓一頓,不過一年光景,便被忠臣背著跳海殉了那個名存實早亡的南宋,他這一生,是否真的有什麼事情是自己決定的呢,被推上帝王位,被顛沛流離,被跳海殉國——有時候換個角度想,如果他不去承這個倒霉的大統,就任他流落到民間,哪怕是任何一個村婦或者山夫帶回家去養著,從此過著平民百姓的生活,也許還能為南宋皇室留一滴血脈,何至於此呀。

  茶確實是好茶,但是這個故事,其實並不是一個好故事。各種傳統吃食,總喜歡往皇家貢品的方向去蹭點貴氣,但是像這個故事,蹭的這位帝王,似乎實在太過落魄了些,我大潮汕,是不是沒辦法往更有貴氣的地方去蹭呢。

  憑實力說話,鳳凰單樅茶有十大基礎香型,如果再去細分,能分出幾百種香氣來,潮汕做茶不擅將茶葉混合,而更擅於一樹一株一樅一茶,所以很多年前第一次看到普洱茶開始有人做什麼單株茶,那不就是我們潮汕人玩剩下的單樅的概念嗎。單樅茶,恨不得一棵樹能起一個名字,出一個香型。一直記得哪位老行尊說過,所有的茶種,鳳凰單樅茶是所有茶種裡面花香氣息最高揚的茶種,沒有對手。

  大部分的普羅大眾,是不太有機會能喝到真正的那棵宋種一號,二代嫁接能喝到,估計就已經相當不易了。就著這盞宋茶,遙想當年宋帝往事,心不免戚戚然。也許,宋種其實不需要帝王來給它封蔭,它本身已經足夠出色。至於那位像是故事里主角的宋帝呀,假如他不出現在這許多的潮汕大地上的許多地方,也許,他可以活得更長久一些,過得更有意義一些。

  以上;2025-03-15 01:45:04;農歷乙巳年二月十六。

上一篇:学打坐笔记

下一篇:四小龜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