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4 17:25:41淡雅

諸事圓融,自性清淨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勸人契入修行,要以因果為基礎;一開始不會解說佛法觀念,是尚在養成時期,學習和訓練是需要時間的,要歷事鍊心,可多看《因果濟世集》,就知道如何跟別人說、如何渡眾。」

 

有一位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雖然我們各自於不同國家,忙碌自己家庭、事業,但是還是會保持聯絡。朋友由於工作性質的關係,一年之中常作空中飛人,到不同的國家拜訪客戶、參加商展,但是一有機會便會順道到訪數日。

 

自從接觸精舍以來,每次見面時,常會分享自己看到的《因果濟世集》文章和一些修行體悟。而剛開始幾年,談話內容多以自身的感應和周遭轉變為主,對於沒有接觸過佛法的朋友來說,幾年下來,或多或少都加深朋友對佛法的認識。後來隨著誦經修行時日漸增,觀察力增強一些,漸漸可以用因果法則的角度,對朋友的談話內容來提供一些建議,其實大部分就是以過去看過的《因果濟世集》文章,找出相似的因果案例,提供朋友做參考。

 

其實朋友的困擾在《因果濟世集》中,已經有許多師兄姊的文章可循,大部分都是來自於家庭和事業上的罣礙。所以自己常勸說朋友,可以嘗試用精舍大力推動的「因果債,功德還」方便法來解決問題,但是可能朋友的因緣還沒有到,所以一直沒有向精舍請示自身的問題。

 

阿伯說:「因果的安排,是要使當事人放下執心,轉變心性,以人生的旅途來慢慢磨鍊對方,若無因果債、功德還,則討報時間大多會拉很長;業障討報結束與否,主要是看所欠的債務是否已還完,若還完後,兩不相欠的狀況下,業主菩薩卻仍有執心,那便是他的功課,他的修行。」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人就是這樣,沒有修行,沒有學佛,起貪嗔癡,便結下來世怨,因果就是這麼產生的;人的命運,都是上天和佛菩薩依照你的善惡因果所安排,實際上是自己的造作。」

 

近來朋友和公司上司、同事有一些不愉快衝突,充滿負面的情緒言語,所幸經過一番勸說下,朋友暫時回復平靜、放下己見。隔日自己又發出一些訊息,建議朋友可以試著唸誦〈解冤偈〉、108遍〈藥師灌頂真言〉給自己的家人、朋友或同事來解冤釋結,也同時提到唸誦《藥師經》和〈藥師灌頂真言〉的感應。或許朋友這次真的已經被週遭的逆緣磨夠了,願意接受,面對問題所在。

 

朋友後來繼續來訊,問許多如何持誦、如何迴向的相關問題,並在自己傳送〈藥師灌頂真言〉唸誦示範影片後,他用訊息回覆已經持誦完畢。對於朋友的轉變,自己也覺得意外,只能說因緣成熟所致。因為當初只是覺得,如果朋友能先釋出善意,願意持誦經咒,或許能讓心靈暫得平淨,讓佛光注入心靈之中,若能有所體悟,就能進一步找出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現在比較能以平常心,來分享誦經的好處和修行的心得,因為當一顆佛法的種子播下之後,因緣成熟時才會發芽。所以平常還是好好誦經消業,隨緣將佛法因果觀念傳播出去。

 

憨山大師〈醒世歌〉:「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悲歡離合朝朝鬧。壽夭窮通日日忙。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年渾是戲文場。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事實上世間本是「一合相」,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然而世人多未能明因識果,一生為生計忙忙碌碌,於紅塵中去去又來,面對世間紛紛擾擾、汲汲營營、損人利己之事。在這紀元轉換多災多難之時,尚不能得知無常先到,還是明天先到;人生無常,應當把握時間誦經修行,「對外求取諸事圓融,對內要求自性之清淨,莫起分別執著。」感恩!

 

(分享完畢)

 

有緣人的好友因為工作,經常在國內外奔波,但每次都會去拜訪他。有緣人會根據對方聊天內容,提供自己看過的因果濟世故事與之分享。多年後,因對方在工作與同事出現太多的磨擦,有緣人建議他可以唸誦〈解冤偈〉、108遍〈藥師灌頂真言〉來解冤釋結,同時提到相關唸誦感應,興許是因緣成熟,對方終於開始持誦〈藥師灌頂真言〉。本分享文中有緣人度眾的作法和思考模式,值得修行的佛弟子參考。

 

要推銷佛法和唸經,不是一直拉人家去寺廟、道場拜拜、跑靈山、看影片或強迫對方唸經,強行灌輸的下場,通常只會讓人覺得反感,以後逃之夭夭,避之唯恐不及。可以學習有緣人這樣,抱著隨緣度眾、待緣成熟的心態。平常養成閱讀精舍每日上架因果分享文的習慣,愛情、親情、友情、事業、健康、家庭、超度……應有盡有,看了許多人的生命故事和改命經驗,就有多到用不完的度眾聊天素材。

 

當朋友與他聊天、吐苦水時,他隨手都能挑選一些符合朋友情況的故事,分享文中師兄姐的親身經歷,如何透過「因果債,功德還」,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與命運,一篇、一篇,一點一滴讓朋友瞭解,因果業報與每個人的命運習習相關,只要願意唸經,努力修正錯誤的行為,斷惡修善、常行十善,就能轉變命運。

 

過程中不需強求對方必須做什麼,也不責備、不唱衰對方,畢竟強摘的瓜不會甜,就算對方勉強答應了,在您面前一個樣,背後又是另一個樣。一定要讓對方打從心底信服,且生活困境磨夠了,願意嘗試,並從中獲得體悟,才能持續堅持下去。

 

想想,我們去看醫生,如果您看醫生後,藥到病除,很快就好,您肯定願意回診;如果看好幾次都沒有起色,您可能會希望換間診所,換位醫生,換個方法。希望人家唸經消業,跟看醫生是一樣的道理,要讓他感受到有效,他才會信,才能堅持。但每個眾生信受佛法所需要的時間和方法,與個人因緣和習氣有關。

 

有的人一聽聞佛法就堅信不已,一拿到佛經就唸一輩子;有的人講半天就是不信,還說我們迷信;有的人剛開始唸了經,後來哪個事不順他意,他就心生懷疑,改信別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緣份,別強求。

 

有緣人從小和好友一起長大,了解彼此的生活模式和待人處事,好友肯定最清楚有緣人學佛後的轉變。加上相聚時天南地北的暢談,有緣人常與好友分享因果故事,在長期接受因果故事的洗禮下,好友才會在與同事產生衝突後,願意聽從有緣人的建議,先檢討自己,先釋出善意,主動唸誦〈藥師灌頂真言〉,迴向給對方解冤釋結。

 

很多人遇到與別人發生衝突時,第一時間挑剔別人、責難別人,有錯都是別人的錯,自己若有錯,定是無心之過。但認真修行的人則相反,具體要怎麼做,可以向《六祖壇經》中六祖惠能大師的〈無相頌〉學習: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重點是要檢討自己,修正自己的錯誤行為,如果別人無理,要檢討自己不懂體諒他人,我相太重,才會覺得難受。自己心平,則無事不平。人生嘛!一眨眼百年就過,凡事何必斤斤計較?愈在意,愈計較,心愈苦,到頭來苦的還是自己啊!

 

是非浮華墳上草,悲心哀鳴鳥戚戚,

黃樑到頭終一夢,萬事轉頭已成空。

不求證悟破執心,殘影呼嘯風捲席,

笑看人間繁華過,一瞬已行三千里。

 

這世間的煩惱大多源自罣礙,罣礙源自執著,若能看清紅塵來去一場空,如《金剛經》所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實觀」,就能看破、放下,隨緣來去。如有緣人文末分享:「對外求取諸事圓融,對內要求自性之清淨,莫起分別執著。」享受自在清淨,一切安好如昔。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諸事圓融,自性清淨

諸事圓融,自性清淨

諸事圓融,自性清淨

諸事圓融,自性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