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思維】談電影《羅生門》中的信任與人性
談電影《羅生門》中的信任與人性[註1]
1.和尚對人性信念之轉變:相信人→不相信人→重新相信人
《羅生門》的最後一幕是這樣的:
樵夫和和尚各自站立,不交談,目光亦無相交。
過了許久,雨變小了,和尚抱著嬰兒走動,樵夫向前作勢要抱嬰兒,
和尚說:想脫掉這嬰兒僅有的衣服?
樵夫搖頭,說:我家有六個小孩,但是養育六人或七人,都是一樣地辛苦!
和尚:我說出了可恥的話吧!
樵夫:不能怪你,今天的今天,不得不懷疑人;可恥的是我,我不知我是何居心。
和尚:不,難能可貴的,託你的福,我能相信人了。
樵夫:不敢當!
和尚將嬰兒交給樵夫,樵夫抱著嬰兒走出羅生門,臉上帶著笑容。
能不能相信人,這不是理論的問題,而是實際的問題。和尚再也不敢相信人了,因為每個人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說謊;因此,當樵夫作勢要抱嬰兒時,和尚說:「想脫掉這嬰兒僅有的衣服?」會說出這樣的話,代表他還是不相信樵夫。可是當樵夫表明他是要帶嬰兒回去撫養時,和尚居然願意伸手把小孩交給他,這動作是騙不了人的——這動作代表他又重新可以信任別人了。所以他才說:「託你的福,我能相信人了。」和尚起初相信人,後來不相信人,最後又重新相信人。
2.嬰兒的出現是人性問題的關鍵
路人則相反,他始終就是不信任別人,因為他認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也因此才能戳破樵夫的謊言;他可以說是一個表裡如一的「真小人」。我們一般人則比較像樵夫,表面上相信人性,事實上卻利用別人的信任而作一些對自己有利的事。嬰兒的出現是個關鍵,清楚地把樵夫的「偽善」和路人的「真小人」對比出來,但這個「偽善」卻又因為對嬰兒的不忍仁之心而重新變成「真正的善」。嬰兒是混沌未開的人性,和尚對人性的看法則是見山是山經過見山不是山之又回到見山是山;嬰兒是0度,代表人性之初,一切都未發展;和尚則是360度,代表重新回到原點。
3.明朗的不是真相而是人性
《羅生門》並沒有為整個殺人事件提供一個明確的答案,因為它本來就沒有設定標準答案,雖然它似乎有替原著建構真相的企圖,但結局卻是將觀眾的焦點轉向,從「真相」(知識)轉向「人性」(與希望);整部片的基調可以說是陰暗的,但是最後一幕卻改變了這個基調:雨停了,樵夫抱著嬰兒走出羅生門,和尚重新信任人。因此,最終明朗的不是真相,而是對人性的重新信任。[註3]
-------
註1:本文只是拙著〈論《羅生門》中的「知識」與「人性」──從電影與原著的對比談起〉之結論部份,此處僅略作修改;全文發表於「2009文學與電影學術研討會」,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文系主辦,2009年3月21日。全文共2萬6千字,無法在此處張貼全文,僅附中文摘要如下:
本文旨在從哲學的角度,透過與原著之對比,以知識和人性來探究《羅生門》這部電影。
本文進行的方式如下:
首先,是本文的導論;作者從哲學教育的角度討論故事、電影和哲學三者的關係,並說明此三者的互補性。
其次,則透過對電影《羅生門》與原著(〈竹籔中〉和〈羅生門〉)之比較,指出其中三點差異,並說明此差異所具有的意義。
復次,是透過邏輯來分析此電影和原著中幾個相互衝突的證詞之間的邏輯關係。筆者指出:原著和電影都沒有設定所謂的「真相」,頂多只能探究這些說詞之間的邏輯關係而已。
之後,本文嘗試從「知識與利害關係」的角度來分析每段證詞所要隱瞞的東西。
最後,是代結論;作者嘗試從信任與人性來討論這部電影獨有、而原著沒有的結局。
註2:圖片出自IMDB:http://www.imdb.com/media/rm2075827712/tt0042876
註3:如果年輕人覺得看黑澤明的《羅生門》太沉悶——畢竟這是50多年前的電影,可能不合年輕人的味口,教師可以建議同學先去看金城武主演的新版本:《迷霧》。
上一篇:【影像•思維】第三張告示牌?
我與上一位朋友"戲水游龍"相同都很容易相信人,當然,太過容易相信人的下場就是被人傷害,不知道是不是該學乖一點,對人性抱持著多一點的懷疑來保護自己以免再受傷害? 真是令人困惑.
因為個性使然,促使我很少去懷疑別人,幾乎把每個人看成都是好人;然而也因此被一月股惡勢力纏繞至今,受到很大的災難;但從中心靈上的提升也不少.或許這就是我們來到人間的功課吧.
我的結論是:以表相來看我們都是人,但人心是幻化,會為了自已的利益去傷害別人,但若你的人心能提升到菩薩或佛的心,這樣的心相信絕對值得信任,也是我們要去追求的境界.
結交有佛心的人,則永保安康,快樂年年.
也但願我們自己做個具足佛心的人,一起創造人間天堂.
我覺得人性很複雜,活了大半輩依然不了解人性,也因此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受傷.那天無意中看到一個提醒-<見人只能說三分話>,看到這句話我才豁然開朗,或許真應該對人性抱持著多一點的懷疑來保護自己.畢竟人性是傾向現實面,遇到利害得失時,若沒有自覺或良知時,則會去傷害別人或置人於死地,這就是造業,身為人不得不慎.
願!我們都有幸結交到有佛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