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陽生春又來
歲時節氣,隨著現代社會的運行節奏加快,慢慢被遺忘;但也因為生活流速太快了,許許多多在意或不在意的心情起伏,都被「文明」這個巨大異獸「Format」成精確的格式,我們又想從這些格式化訓練中逃出來,二十四節氣的俗信、傳說,成為心情遊戲的窗口。
迥異於台灣地景的黃河流域時空,帶著點陌生的美感;又加入因地制宜的增刪修潤,累加了新鮮的發現和驚喜。我們誦讀著「立春天氣晴,百物好收成」、「未食五月粽,棉被莫入甕」、「端陽有雨是豐年,立秋無雨最堪憂」……,直到「冬至一陽生」,一元復始,化育重生,充滿了豐饒的復古浪漫,無論好事、壞事,隨著一整年的陰陽循環,到了冬至,自然就生出「重新啟動」的希望。
疫情最初的2020年冬至前兩天,不小心摔了一跤,深怕傷到剛裂傷的髕骨,本能地避開膝蓋、用右手著地,右肩撕裂。冬至回診,天地陰氣低迴,歷經最長的黑夜後陽氣始生,白晝慢慢拉長,右手吊掛三角巾,隨著萬物滋長等待修復,上課時請學生寫板書;改作文時,先依內容表現分成好幾疊,讓朋友們依流水線加工批閱分數、聽寫評語;歲末擠了一大堆稿件,僅剩左手慢慢敲打,總相信極陰後定然會生機萌發。
數算著「傷筋動骨一百天」的倒計時,打了震波,做了兩次昂貴的PRP增生治療。直到第二年春分後慢慢回復正常生活;只是,再不可能「復原」了,每到天冷或姿勢不正確時,就突然一陣疼。
想起杜甫的〈小至〉:「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琯動浮灰。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日、月、四季和人事相映,變化極快,像我們從來不懂「惜福」的青春最初;預告著一年終結的冬至,同時也是新的開始。日漸暖、春將回,白晝變長了,各種生命活力跟著活躍起來,呼應著各種由陰轉陽的心情轉折。只有經歷身心劇變,我們才能感受,大地彩繡的美好,一如人間絲繡般多了些五彩;季節地氣的翻騰,也像人間音律,極輕,極細,卻又等不及地帶著歡愉迎接春甦。
三年過去了,世紀災難般的全球疫情慢慢過去,我也日漸適應隨著陰晴暑雨時而疼痛的右肩,這時,更能體會冬至過後緩緩吐露的地景活力。臘月封凍即將消融,堤岸柳條正準備抽芽舒展;點點雪梅,打破寧靜山色裡的冷肅;天涯流離,總會有一些傷痛、一些回不去的原鄉。我們都和杜甫一樣,找到一點點熟悉的風景,就讓不識事的孩子們斟上酒來,啜飲著純真歡喜,一飲而盡,感謝天地萬物,總會以相似又微調的軌跡,包容我們向前行去。
上一篇:從立冬到小雪,把生活過成詩
下一篇:立春三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