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字典
草書之有字典,始於宋時之金朝張天錫,天錫,字君用,號錦溪。先是﹝宋﹞理宗紹定二年(1229),﹝金﹞平水書籍(官名)王文郁併韻部為一百六韻,刊行《平水韻略》。四年二月,天錫依其分部纂輯《草書韻會》五卷,是為首部書法字典。
﹝明﹞楊慎《墨池瑣錄》謂:「至元末,好事者又添鮮于樞字,改名《草書集韻》,刻已不精。洪武中,蜀邸又翻刻,並趙公序及諸名姓皆去之,刻又粗惡,重可惜也。」﹝清﹞俞樾《春在堂全書‧茶香室叢鈔》稱:「今則並蜀刻亦不可見矣。乾隆間,石梁(豎庵)撰《草字彙》,至今猶有印本,然在石君,已不知有錦溪之書矣。」
山子初於臉書發文,據之謂《草書韻會》今不傳,邱仲銘兄搜示一網址,仿宋刻。《草書集韻》則於[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衛堡有掃描檔,然無序跋文。臺中已故劉清河詩翁,晚歲散藏書,余得《增訂草字彙》,係民國六十二年,臺南綜合出版社所刊,卷首影刊乾隆五十一年,薑畦蔣光越,五十二年,西林袁曰森及石梁〈自序〉,知是書即依石梁《草字彙》增訂者。書前〈歷代草聖〉,列自漢章帝以下至明末王鐸、朱學古等名號,凡七十七人,其〈例略〉則稱所輯止五十餘家,前後不一,蓋新刊又有所增,〈例略〉乃舊文。
按,天錫自序稱:「以為萬世法程」,石梁〈自序〉亦謂:「《書譜》云:『草乖使轉,不能成字。』蓋使轉有法焉,非前人書,不可以為法。前人有法,妙處正不在法。後人率意妄作,使轉之間,不無乖舛。」蓋惡世人信筆塗抹,敗壞規矩,妄自稱尊,有以範之也。其意即繼《草書韻會》而作。所輯則就字勢具變化者,依時代先後,於字旁注書家名號。其非古帖所得,雜見於《草韻》《草訣》,及近人傳寫,可以為法者,亦錄之。檢其增錄者,﹝元﹞趙孟頫、鮮于樞、鮮于必仁三人,﹝明﹞宋廉、宋克、祝允明、董其昌、張瑞圖、王寵、蘇志乾、道復、王鐸、朱學古十人。惟宋以後之行草書,多有妄意變古,不足為法者,學人慎勿盲從。
張天錫《草書韻會》,宋刊本,難得一見。網址俱附在文中。
好事者所編《草書韻集》,可惜網站採掃描上載,點畫還算清楚
上:《增訂草字彙》,新增文字。
上:《增訂草字彙》,袁曰森序之一部份。。
上:《增訂草字彙》版面。
去年開始,以每週寫一篇古文自我策勵。一年五十二篇,時間緊迫,實踐難度也很高,有不少是整理舊稿刊出。雖不盡滿意,終究是樣子擺出來了。今年會繼續努力,把以前譔述,不確定、不完整的文章,加以修正、補充,陸續刊出。再加上新撰文,應該可以撐到五十二篇的目標。
《風簷瑣志》,篇名改來改去,後來取「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之意,本意是讀書筆記,但讀書筆記,古人已寫,明清尤多,如果仍以「讀書筆記」角度撰述,不會比古人精,所能作的,就是閱讀民國以來的使料,加以求證、潤色。
另外,博論是近代詩僧研究,當時想到作《三寶志》,可惜沒兼教職,少了經常接近圖書館的機會,很不方便,只能勉強找資料。
《三寶志》的創意,是發現佛教《燈錄》《僧傳》之類記載,重義不重史,失之太簡略,希望能補充得更完美,後人可以窺見一代弘化事跡。名稱就是內容,是依「佛、法、僧」三寶,分為〈佛統記〉〈法教錄〉〈僧伽譜〉三類,〈佛統記〉是整個時代的大事記,肯定無法馬上定稿。〈法教錄〉是指著作,一代有一代的著作,應該有個紀錄。〈僧伽譜〉是傳記,稱「譜」,是依譜系撰述,各宗自有傳承法脈,分別記述是合理的。就傳記概念,增立〈居士傳〉。
想像總是美好,作起來就難了,〈法教錄〉錄佛教著作,藏經已有的,不必再寫載,新出土、新譯、新著述,才是重點。這方面,問題更多,相關著述也未必都有接觸,需要騰出時間專研。也必須作進一步分類,分類太複雜,暫不再往下分類。
現在目錄有一個〈毗曇新論〉則是我的雜記,本不應該放在《三寶志》的框架底下,文章忽文忽白,也沒個系統,只好暫時擱這兒。這一切,就且戰且走吧!
這段是雜文,不另列標題,就附這裡,記錄我心理想作的事。非常難,所以,這餅是畫給自己的,總之,不閒著。~~~2025.01.06發帖後補
上一篇:馬鼎臣鼎興茶莊
下一篇:商務印書館(一)印刷術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