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1 06:00:00南山子

一廠紫砂「飛碟壺」

  這紫砂迷你小壺,100毫升容量,有說「扁燈壺」,比較扁的宮燈,那是附在宮燈下命名,我覺得叫「飛碟壺」,好像挺合適。

上個月,在直播間發現這粗壺,底款「中國宜興」,想看清壺蓋的印記,再出手,直播主一時鏡頭未能對焦,進入讀秒決擇時刻,只好先買回來,再研究。

  拿到手,用放大鏡細看,壺蓋押的是「胡秀華」,那是一廠後期的產品,這紫砂,真是紫到透。只是小壺,壺壁作得很厚,不省料。

  壺口跟蓋唇尺寸誤差很大,有人認為這種現象是「文革壺」特色。會有這種結論,有它一定的道理,但不是每一把文革時期的紫砂壺都這樣。而這種特色,在官廠解散已後,也漸漸沒人這樣作了。

  會不會是摹仿廠壺風格?得先說說容許這種誤差的源頭,它是量產過程中,避免陶器燒結完成後,壺蓋蓋不了,要再加工打磨的麻煩,所作出可容忍的誤差。後來工藝技術的精密度提升了,這種現象,幾乎是不存在,不會回頭去仿這種粗品。而且,現在廠壺並沒有比較貴,沒有摹仿的經濟價值,所以不可能。

  說它是把廠壺,除了壺蓋問題,更因為壺身是上下合模作成,而合模是量產的標記。這技術的源頭,在於紫砂器不能拉胚,圓器必須靠拍打、方器靠接片成型,都是手工製作,一天才作個一、二把,時間長的,一把得作個三五天。合模,正是為了方便量產。據說採合磨作紫砂器的祖師爺是王寅春先生(1897-1977),民國廿三年(1934),最初使用在量產銷售日本的小花盆上,紫砂廠建立,也把技術帶入一廠。

  說它上下合模,就在壺身有一道「哈佛線」,為什叫哈佛線,據范澤鋒先生說法,名稱是美國人講的,如果有辦法把陶器上接片的痕跡除掉,那肯定能獲得諾貝爾獎。就是說,在燒結之後,接片處一定會浮現這條線,除非粗燒後,磨掉,重燒。這壺不肯磨掉哈佛線重燒,主要是量產的便宜貨,不值得花這功夫。除了壺身,壺內相當位置,也可以看到接縫。為何接在這位置,因位這是合模最好施工的接合處。

  綜合上面說的這些跡象,它是一把廠壺,應該沒冤枉它。文革期間,官廠陶器不准用個人名義,所以壺底都是「中國宜興」或「荊溪惠孟臣製」,早期還用阿拉伯數字作為個人標識,這把壺蓋鈐私章,那是在開放以後,到一九九七年官廠解散之前作的。很粗、非常的粗,也粗得可愛,網拍有一把250豪升,標價9,000,它要賣得出去,我這把就打折上架。

  「胡秀華」是誰?沒得查找,就按照上述內容,自己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