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晶磁
民國75年(1986)年,用過這種碗,是長官年終犒賞贈品,六個一組,留一個自用,很多年後才被打破,我也好奇,同時的餐具都換幾回了,這碗還能存在。其它五個放老家,等我跟媽媽要這五個碗接著用,她說了一道我聽不清楚的話,結論大概是全給弄走了。
今(2022)年7月,陪公子散步,在重新橋下二手市場發現一個,急著走人,花10元買回來玩賞。隔一個月再去,又有皿、碗、匙、盃,因為美得像玉一樣,覺得有趣,提在手裡,當家的說總共30元,就給全收了。不過,這是跟其它盃皿瓷器混在一起,一框一框擺地上,價格都一樣。
好奇心所使,循著皿底英文(picvue)上網查,有叫「碧悠瓷」,也有稱「玉晶瓷」。覺得資訊不夠完整,其中又有跟「密胺」這個詞聯結的,覺得越來越神秘。展轉查到「澳門特別行政區」網站2019年6月8日有一篇〈仿瓷參具知多點(少)〉,稱為“密胺餐具”或“美耐皿”[1]。海外也有這東西,這可讓我提足了興趣,想問這東西到底是誰先發明?誰先生產?先前網文稱“碧悠瓷”,似指「碧悠電子」生產,可沒個確定的生產年代。而且,電子公司生產瓷器,其中邏輯,不是很難令人相信,而是很難讓自己相信。又皿底的英文,到底是生產的記號?還是贈品單位的記號?我明明用過,卻不知道是什麼來歷,不得不繼續查。
後來發現,早在民國68年(1979)「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就有登記「台灣美耐皿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到74年元月,「碧悠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玉晶磁OPALEX LOGO(墨色)」為商標登記[2]。我對這兩筆的解讀是:臺灣在民國68年就有美耐皿技術,碧悠電子開發的“玉晶磁”,“玉晶”有美化產品,也含有仿玉之意。“磁”字是強調產品很像瓷器,但不是傳統瓷器,是取“瓷”字諧音,不是錯字。玉晶磁既是碧悠公司當時獨有的產品,我拿到的,正是在公司登記玉晶磁後的第二年。所以推論:美耐皿與玉晶磁,才質相同,美耐皿是初開發的仿瓷餐具,玉晶磁則是仿白玉,晶瑩而微微透光,比一般仿瓷產品美觀。
它的原料,主要是密胺粉(Melamine,有稱三聚氰胺)和甲醛樹脂,經高溫、高壓,是化學反應製成[3]。原料、生產,都必須科技處理,所以器皿上的文字、圖案,沒有傳統陶瓷器的面目。成品經打磨、刨光,也顯得特別光滑明亮。大概只賸底部還可以看到未加工前的表面樣貌,有些只是表面不平整,也有像皺摺般的波紋,這與陶瓷表面,明顯不同。有些杯、匙器口有內骫唇[4]現象,這是比較特別之處。
用途大都作為餐具,所以有稱“密胺餐具”或“美耐皿”,“美耐”是翻譯外語諧音,往“美觀、耐用”的方向詮釋。以別於傳統瓷器,所以又稱“仿瓷器”。行政院衛生署(今衛福部)100年修正〈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屬行政命令),稱:「以甲醛-三聚氰胺為合成原料之塑膠」,屬於塑膠材質的「第7類其他」[5],所以也有稱為“塑料餐具”。「合成原料之塑膠」這句,易讓人誤以為是指一次性使用的塑膠餐具,事實上,不是。
密胺餐具的安全性,值得注意[6]。有報導說,密胺粉價格高,所以有用低價位的「脲醛類」模塑粉替代,成品表面再塗上密胺粉。脲醛對人體有害,原來的密胺粉製品,在使用上,也有些限制,大要是不適合高溫(微波爐)料理食物,或在溫度急遽變化之下使用[7],清洗不宜使用鋼刷之類。臺北市政府[8]、中國大陸[9]、澳門特別行區[10],都發布過相關新聞。作為一個時代的科技產品,我倒是希望它能再提升產品的使用安全性,有更好、更廣的發展方向。
[1]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主頁>風險傳達>食安常識>食安科普〈仿瓷餐具安全知多點(少)〉2019.06.08。
[2]〈千泰CHIEN DAI(墨色)〉載「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公開資,訊,列出有關美耐皿登記公司。
[3]【google Patents】吳登勇〈CN106519560B 一种密胺餐具及其制备方法〉2016。稱原料:「採用納米結晶纖維素改性三聚氰胺甲醛樹脂、α‑木漿纖維、微晶纖維素、食用色素、固化劑、納米二氧化鈦、硬脂酸鋅、雲母粉。」
另張萬龍:〈CN106496933A一種仿瓷餐具及其製備方法〉2016。稱原料為:「碳酸鈣25~35,三聚氰胺甲醛塑膠65~75。還包括:螢光增白劑0.1~0.2。」
[4] 內骫唇,是往器皿內部彎曲,像骨頭的頭部。陶瓷器處理瓶口、皿口,也有骫唇、丁唇工法。
[5]〈臺北市公布美耐皿材質餐具品質抽驗結果〉,有註明:「內文出處:食品藥物消費者知識服務網」2012.04.26發布。
[8] 同註5〈臺北市公布美耐皿材質餐具品質抽驗結果〉
[9]【人民網】>>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新聞要聞>>〈試驗:餐館和食堂裡的仿瓷碗有毒嗎?〉2015.9.8發布,來源《揚子晚報》。
[10] 同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