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06 13:52:36Elaine
P & P 的美麗迸發(舊片重溫)
或許經典就是有種讓人抵擋不住的魅力,至少在我看過這麼多部BBC的影集後,都還能保有一絲眷戀與再次吸收的新鮮感。能讓人從故事性質中理解出與實際人生的關聯,無論喜悅或是哀傷、現實或是虛構,都留下無法侷限的思考領域,並帶來強烈的情緒衝擊。
過年的那段期間又把2006年版本的
主角依然是百年來眾所熟悉的達西與伊莉莎白,由馬修麥迪恩和綺拉奈特莉分飾,由於友人的說法使我稍稍細看出了些端倪。發現本該傲慢自大、不可一世的達西顯得陰鬱且沉重,不說話時更流露出濃厚的溫柔與憐憫,正確說來還帶有沉默寡言、不擅與人交際的性格,他確實把達西先生演得內斂了些,但和十幾年前柯林弗斯的詮釋手法比起來,卻又親切和善了一點。至於伊莉莎白的表現方式,基本上也不屬於是非常溫柔婉約、含蓄的傳統英式女性,不可否認的是一場她在雨中和達西爭辯與質問的戲,的確讓我覺得情緒過於激烈,一想到故事內容是在十九世紀的年代,就似乎不該有如此的對話出現。
但瑕不掩瑜,導演目的原本就是希望能拍得更貼近現代,結合喜感與古典的元素,使我們更能清楚地一窺班奈特家庭的生活,並突顯其他重要人物的性格。因此有別於傳統的拍攝手法,不論是在場景、燈光、音樂或是故事節奏上,都給人一種重頭來過的感覺,尤其是每當女主角心境轉換的同時,清脆鳥叫聲及音樂跟著湧進,彷彿提醒著下一秒故事有所轉折;而伊莉莎白直視鏡頭的內心戲更成為我印象深刻一個畫面。基於信件本身沒有很大的戲劇張力,因此導演並未花太多功夫琢磨於信件的表現,轉而強調每個角色的台詞、神情、肢體動作等,刻畫鮮明的特徵使得觀眾更能融入經典情節。
再談談故事中別的矛盾與觀念。
階層差別的確是很大的問題,至少到現在這個年代都會還有門當戶對的觀念存在。卡在男女主角間的除了彼此的誤會之外,還有社會階級的阻礙,縱使女主角母親極力爭取機會並從旁慫恿,但在上層貴族人士的眼裡看來,想要跳脫原本的中產階級簡直是天方夜譚,也正因為如此,女主角和她姊姊都遇到許多波折。而關於婚姻,舉個女主角的好朋友夏綠蒂來說,寧願為了一張終生飯票嫁給向女主角求婚失敗的可笑牧師,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兩個女人對於真愛與婚姻的價值觀形成強烈對比,同樣是處於同個時代的女性,但是思想卻大相逕庭。或許,沒有愛情的婚姻是可悲的,但是沒有以麵包作為基礎的愛情,好像又不是那樣地完美堅固。至少我是這樣簡單化的想。
盲目和投入僅有一線之隔,而婚姻或愛情卻常處於易碎品的邊緣。
珍˙奧斯汀在二十歲的時候發表了傲慢與偏見,之後更成為了世界文學中的經典。她藉由自己的筆寫出了英國當時的生活與社會概況,其故事內容吸引人的除了達西與伊莉莎白的愛情之外,重要的是她把每個角色都寫得很有味道,雖然原書中的英文用法稍微老舊及深奧,但是仔細咀嚼後就會感受到她那細膩的筆觸,情節也闡述地絲絲入扣,有股足以讓人感動的流暢。戲劇的呈現更能使人對照出心中想像的不同,因為在每個人閱讀的時候,不知不覺就會私自替它定位了些東西,就像是自我的編導一樣。
但在忠於原味的前提之下,我卻再一次地張開雙臂擁抱了更多新穎,得到更多領悟。
側面時的伊莉莎白有種說不出的神韻
上一篇:巴斯克維爾獵捕計畫
很多片子都是看了N遍之後,才能更透徹的去明白劇中想表達的東西
很多時候恍然大悟的那種感覺很美好很妙,感覺似乎自己的心靈又長大了又懂了一些東西了,那種感覺真好
我也喜歡上面那張她側面時候的照片,很迷人!
或許這就是重溫太多次的結果.
但就像你所說的一樣,每次的心靈都能有所成長
那的確是一種妙不可喻的美好體驗!
綺拉奈特莉雖把伊莉莎白演得更加堅毅,但從側面卻又能感受到
她那股深邃典雅的氣質,迷人的風貌真的完全表露無遺 :) 2007-04-10 02: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