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9 12:18:27hatsocks

《九月五日:人質危機》:被棄守的原則與暫時守住的堅持

1972 年慕尼黑奧運會,選手村發生以色列運動員遭恐怖份子狹持事件,負責播報奧運賽事的團隊,全體動員,將這起事件放送到全世界民眾的家中...

入圍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的《九月五日:人質危機》,展現電影的魅力,流暢的敘事、精準的節奏掌控、高超的剪輯,還有一票厲害的演員,讓人看得著迷入戲。電影能入圍劇本獎,絕非僥倖,它透過一起事件,很精準地點出多樣的問題。

新聞團隊的成員有阿拉伯裔、德國人、猶太人,過往的歷史恩怨,存在彼此之間,即便是日常對話,也存在著一絲防備與爭執;團隊中的女性成員,因為自身的性別,成為被忽視甚至貶低的存在,而慕尼黑舉辦奧運,是想要洗脫二戰的罪名,盼能改變德國的形象,卻在德國再度發生猶太人被屠殺事件,迅速勾起人們對於二戰時期的恐怖回憶。

另一方面,電視台透過衛星轉播奧運比賽,想要讓民眾即時跟上最新的運動賽果,但當恐怖攻擊事件發生,新聞團隊也得面臨各種抉擇:如果攝影機捕捉到警方的行動,讓恐怖份子得以在選手村的房內,透過轉播快速掌握警方的動作,作為新聞媒體,該要繼續轉播或是停止轉播?

當所有的新聞台都在搶快以成為第一個放送最新消息的電視台,在未能取得多方證實的情境下,「小道消息」能夠在電視節目中放送嗎?當恐怖份子揚言要殺害人質作為要脅,處決犯人的畫面該如何處理?收視率的重要性是否高過群眾的好奇心、是否可以不顧選手家屬在電視上目睹孩子被殺害的痛苦,只因為「新聞記者有轉播事實的使命」?

「你不想讓他們(人質家屬)在電視上看見孩子被處決。」
「當然,馬文。」
「以色列那邊我不清楚,但大衛貝加的雙親住在俄亥俄州,我很確定他們會看。」
「那就叫他們不要看,我們有更大的責任(新聞真相)。」
「贊助商怎麼辦?」
「贊助商不會在意,他們只在乎收視率!」
「所以我們是要追求收視率?」
「不是,我們只是...我們只是如實追蹤事件的發展。」
「好,那我問你,黑色九月(巴勒斯坦激進派軍事組織),也知道全世界都在看,對吧?所以他們才選擇奧運。假如,我是說假如,他們在實況轉播中殺人,那會是合了誰的意?是我們,還是他們?」

《九月五日:人質危機》從歷史、國族、性別、人性等面向切入,構起一張議題曖昧複雜的道德大網,它考驗在權力與利益之前,人性裡的良善可以被堅持住,或在誘惑之下,覺得破壞一點點的原則也沒有關係?那麼更大的問題會是:當道德的第一道防線被突破,我們有可能退回到原點嗎?亦或者,我們只能往更激進的下一步邁進,鯨吞蠶食,最終會前進到所有人都不樂見的位置?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