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箱日記》:當善意成為一種可被交換的條件
「成為受害者的一員後,我深深感受到這股聲音有多渺小,要傳達到社會上有多困難。」
女記者伊藤詩織控訴遭到上司山口敬之性侵,她向警方報案,第一時間卻以證據不足而未受理,伊藤後來向大眾陳述自己的經歷,受到諸多的責難,身為記者以及受害者的雙重身份,伊藤決心追查到底...
《黑箱日記》(Black Box)是一部只有單方面資訊的紀錄片,沒有另一端的回應,這樣的作品裡,會否存在著揣測?或許有吧。但這部片仍非常值得一看。
(一)警方最常給出的說詞,常常是一切依法行事。彷彿只要法律沒有判刑,邪惡就不存在?
(二)《黑箱日記》很有「戲劇」性,這裡的戲劇不是伊藤的恐怖遭遇,而是電影的敘事節奏精準,直球對決的控訴或是獨處時的情緒渲染與留白,都讓電影非常的「好看」,我覺得這部片能在金馬影展霸佔觀眾票選榜首多日,絕非僥倖。
(三)影片針對日本司法的缺陷、漫長的蒐證、等待訴訟結果而導致的巨大心理壓力等,都讓人感到社會對於受害者的保護網制度,還有非常大的改善空間。而受害者(或相關證人)之所以不敢站出來發聲,多半來自權力的不對等,以及旁人異樣的眼光。一旦挺身而出,身上貼著的標籤,就難以被撕下。就像一群不認識伊藤的婦人主動聲援她,伊藤向這些人致謝,離去後,一名婦人問:「她(伊藤)就是被強暴的那位?」在事件之後,伊藤成了「被強暴的人」,她的名字被隱身到後方。
(四)《黑箱日記》有兩個段落讓我爆淚,一是伊藤在座談會上,跟與她有著相似經歷的女性說:「以前站在台上我都很緊張,覺得自己好像光著身子,但今天聽到各位前輩的話語,我感覺被大家被上一件又一件的被子。」伊藤的話語很讓人心疼,彷彿直到那一天,她才真的感受到自己的不孤單。
電影另一幕讓我爆淚的段落是伊藤打電話給事發當日的飯店門房,想要詢問對方是否願意作證,伊藤從小心翼翼的探問,到聽見對方堅定的回應,然後兩個人在電話的兩端哭到無法自己,我覺得那種被他人接住的善意(門房把想要幫助伊藤這件事放在他個人的利害關係之前),以及原來有人願意無條件接住我的感激,讓這部片昇華到一個很動人的高度。
(五)那麼作為門房的反面,大概就是調查員 A 了,調查員 A 讓我感到不自在的部分,不是他不願出面作證(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考量),而是他與伊藤的互動,有時候會讓我感到怪怪的。
例如伊藤問他能不能作證時,他「開玩笑」說他如果作證而丟了工作,伊藤就得養他或跟他結婚,或者,調查員 A 問伊藤能不能一起出來吃晚餐,還用有點半強迫的方式問對方喜不喜歡拉麵等(調查員 A 有提到自己喝醉酒),這些行為反應都讓我覺得調查員 A 像是在利用自己的「善意(優勢)」作為一種交換條件(我幫妳,妳要怎麼回報我?)
我覺得《黑箱日記》選擇保留伊藤與調查員 A 的互動,其實是在呈現女性在生活中常會碰到的問題。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