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幸福的孩子,一直是。
我是幸福的孩子,一直是。
課程中,提到九二一地震的臨場感,他們都僅是國小三四年級的記憶,無法像我具體的在月台等候返回家鄉的中秋前夜,那場震毀的大廈在車窗外湮沒哭泣聲,原來夜中安穩的寢睡姿態是來自家鄉的「後山反應」,而那些早已竄出室內的新夥伴們!無非是象徵臺灣悲苦的原始圖像。都十年前的事了,我人在桃園與花蓮之間的故事,早已成傳說,好久好久以前的敘事就這樣被自己演繹,鋪陳為那四年的開始,終於SARS。我們歷經「有頭有尾」的「災難」,終究還是讓台下的小朋友們笑得合不攏嘴。他們真的是樂在其中的幸福嗎?
G述著被某師太級的教授波了「語言硫酸」,讓他的自尊頓時陷入地獄,當時的場景,靠著許多人傳訛的文字重新建構,我看見了一個被豎立起的「成人世界」。我說:「如果你早已知道這是她原有的個性,那麼這件事宛如一陣煙」不是嗎?G的釋懷,也許是一星期後的被淡化?被壓抑?重新又說服自己的謊言?事實已不重要,周圍的「好心人」真假難言,卻更該掩飾住「自己」而面對「事實」。「你們家K學長是打不死的蟑螂,正因為他非常會『順著判斷』以及該有的情勢需求做事,不像我,到了現在還是那麼容易被人帶入話題!」G略懂我的陳述。也許他年輕單純的心智不敵我驍勇善戰的「厚臉皮」,這是前老闆說的,怎麼厚臉皮繼續工作,不走?而前老闆卻在歡送小卡中寫著「大門永遠為您而開」的矛盾字眼,這不就是人生嗎?習慣戲子的戲劇情緒,就能翻滾在人生的戲碼內改變心智,成人也有「智障」的,不是「成人永遠是準則的依歸」,能不因認識這些人經歷這些事,而感到幸福嗎?
在金門的時間其實絕大部分都是愉快的,偶爾雷聲與霉味會影響人的「生存意志」,像是菌絲綑綁手腳的情勢,讓人陰鬱。或者,那幾天沒有大人的時候,就讓想當大人的人「管理眾人之事」,可以看著他的百般經營,又不可不說:「如果你的人生是如此,我為你可喜,又為你擔憂。」如果鍋子變大了,還可否用手指的感覺控制放入生米與水的量?結果他的經驗值還是錯了。一鍋米心嫌硬的不成形「假稀飯」,大人會生氣的拍桌離席拒吃,而我開心的跟他吞著咀嚼這些「原來是這樣」的一餐,那晚的我有點神經質的問著「誰的選擇,代表著金門的特色?」「是要給觀光客『在地』?還是『台灣人的口味』?」結果,他打轉著相同的字句,我卻越顯激情。其實,我的激抗是回想著自己的思緒,那種初來金門的喜悅,以及對於「選擇」這回事的「謹慎」。我為我的幸福感到驕傲。
「他不管對誰都是這樣的,能閃就閃,希望沒有錢頭的事趕快滾最好。」「他的EQ比較低,他自己也知道,也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不敢當面跟他說,反而避他;他真正需要的是跟他說清楚,他自己很希望人家跟他說。」「其實我好累,已經不像當初的心情,像是每天繃緊的,現在已經缺乏彈性而疲乏,你知道嗎?這樣怎麼辦?阿古我不知道你懂不懂我現在的狀況?」即使我是候鳥般的來此,還是與試圖落地生根的他,不同。即使他一直沒把這當家,只是個營利的空間,或者另個逃避自己的防空洞。他痛苦被困在小島內的憂鬱早已壓縮在生活的舉止,「每個人不要看到我就很緊張!」應該是要說「怎麼讓自己不讓人緊張?」然而,我仍是畏懼,那種笑中有酸的不情願,即使我不動於衷,即使我沒在意他的存在,即使為他的苦感到不捨與寂寞。誰說他是個有錢的幸福之人?
蚊子在我周圍盤旋,昏厥了一隻,又攻下一隻,第三隻繼續選擇幸福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