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8 22:57:12魏筱玉

漢武踐踏,北朝依附,唐朝崇拜(李陵7)


  大漢王朝的棄子李陵,在漢人心裡留下一個悲壯、孤獨的影子,千載之後仍然讓多少人歎息。這個影子不僅牽動漢人,也縈繞在西域那些外國人的心頭,在他們的歷史當中載沉載浮,時隱時現。

漢武帝幾乎掐死這個家族,但是單于久仰李廣的威名,並且欣賞李陵,邀請他在塞外安頓下來,結婚生子。李陵去世之後,匈奴發生內亂,分裂成南北兩部。兒子支持某個單于,被呼韓邪單于做掉,孫輩趕緊逃到北匈奴。

不久,北匈奴決定往西走;鮮卑族取而代之,成為塞北的盟主。李陵的後人因此散佈在西北兩邊,定居在中亞的發展成黠戛斯人,留在塞北與鮮卑族融合的,採用母親的姓氏,變成鮮卑拓跋氏。


★ 北朝依附

  漢朝大約在西元300年滅亡,五胡十六國接管華北。這些政權大體上是由外國人建立的,鮮卑族和殘餘的匈奴人進入華北,漸漸變成中國人。但其中也有一些漢族政權,包括西涼國。

李廣是隴西(甘肅)成紀人,兒子李當戶或李椒有一個後裔叫李嵩(ㄙㄨㄥ)。他當然也是隴西成紀人啦,能寫詩作賦,身高和力氣驚人。李嵩建立西涼國,疆域從河西走廊延伸到新疆中部。用民主、開明的作風獎勵墾荒,發展生產,設置學校,與鄰國和睦相處,河西走廊出現一陣短暫的繁榮。

接下來,鮮卑拓拔氏統一華北,在山西太原設置首府,全面實行漢化。

十六國(漢族和幾種外國人分割華北)和北朝(鮮卑族壯大、崛起,最後統一華北),總共與南朝對峙將近三百年,直到隋朝在西元581年建國。

李穆(李廣後裔)來自隴西成紀,是北周的地方諸侯。另一個諸侯尉遲(統轄河北河南)發起兵變,李穆拒絕他的邀約,決定效忠楊堅,用轄下的山西阻擋尉遲,給楊堅提供一個牢靠的屏障,成為隋朝的開國功臣。


★ 李唐皇室崇拜

  李唐皇室是混血兒,高祖李淵和太宗李世民都跟鮮卑人通婚。李世民「深睛虬(ㄑㄧㄡˊ)鬚,鬚可掛角弓」(眼睛深陷,鬍子捲曲)。在這樣的種族、文化背景下,李唐皇室認為四海之內都是兄弟,何必計較出生地呢?

開國皇帝李淵,祖先是河北人,曾經進行一場惡毒的械鬥,讓李淵感到難堪。他仰慕李廣,打算依托這位英雄,因此編造了一份族譜,自稱是西涼李嵩的七代孫。玄宗李隆基再贊成不過了,頒佈詔書,正式確認了這一點。

李淵有二十幾個兒子,分封到華北各地,發展成龐大的宗室體系。而且李唐皇室在幾百年之間,跟一大票外國人分享姓氏,製造了一堆假血緣。在開放的唐朝,「李」發展成中國第一大姓。明朝編定的《百家姓》,「趙錢孫李」應該刪除前三個字,那是衝著趙匡胤、錢皇后和孫貴妃灌水的。

李廣真正的後人,以隴西成紀為根據地,經常擔任太守或將軍,直到清朝。在華北的動盪當中,真真假假的李先生遷到華中、華南和海外。許多華僑姓李,他們永遠記得大陸老家是「唐山」、自己是「唐人」。


★ 民眾扼腕嘆息(李陵變文)

  西元1900年發現「敦煌文獻」,把現代人帶到千年之前,直接與古人對話,面對面瞭解他們的想法。問題是清廷已經變成泥菩薩,顧不到這個寶藏。列強國家(英、法、德、俄、日)的專家學者,趁機聘請大盜去敦煌挖寶,世界性的敦煌學(海外漢學)誕生了。

在敦煌文獻當中,有相當可觀的變文劇本,這是唐朝流行的民間說唱藝術,型式和伴奏都簡單,題材來自歷史或民間故事。某些壯烈而冤屈的人物,縈繞在群眾心裡,形成伍子胥、李陵和王昭君變文。

在李陵變文當中,講唱人唱做俱佳地摹擬各種角色,讓觀眾如見其人、其貌以及事態的輕重緩急,並且塗抹上「黑氣沖天,鼓不打自鳴」這些加工痕跡。對同一個主題十幾次反復鋪陳,悲劇英雄走上末路了,引起無限的懷念和同情。

李陵變文生動地敘述戰爭,藉以塑造、豐滿李陵的英雄形象。用漢高祖(領兵三十萬北征,還被圍困)、漢武(糊塗而殘暴)、單于(屢屢戰敗,深深佩服)、雷敢(出賣)、公孫敖(誣告)、士卒(擁戴)、司馬遷(仰慕)、班固(嘆息)當反襯,烘托出一個忠忱勇敢的悲劇英雄。

追取左賢王、迎擊單于、火中激戰、單于怯陣、黃昏訣別…,這些戰鬥場景,篇幅占全文一半以上。種種細節的刻畫,讓聽眾走進李陵的內心世界,嚐到力量懸殊、武器用盡、沒有後援、被陷害被出賣的悲涼。

變文一唱三嘆,傾訴「不能報恩、與家鄉生離死別」的痛苦和冤屈,這是史書無法傳達的抒情效果。詠歎把史實記錄加入感情,變成文學的抒懷,讓李陵故事文學化。雖然是民間藝術,卻沒有把英雄末路簡單化,反倒進行更深刻的思考:李陵亡於人意,悲劇的根源是「漢家天子辜陵德」,它讓李陵有家歸不得,有國不能報,蒙上不忠不孝的冤屈。


★ 文人懷念(詩詞)

  民間藝術有什麼說什麼,敢愛敢恨;而白領階級有種種的顧忌,表達方式含蓄多了。唐朝詩文最初只敢含蓄地談談李陵,由於政府態度開放,他們從中期開始不再顧忌,盡情地、放懷地歌詠。唐朝末年大廈將傾,白領階級哽著滿腔的鬱悶,用李陵悲歌大鳴大放。

唐朝從西元610年延續到910年,用762年(代宗登基)分割前後兩部分。在強盛的前半部,玄宗把唐朝帶上顛峰之後,與楊貴妃到處郊遊,任憑唐朝發生安史之亂,由盛轉衰。代宗在安史之亂的尾聲(762年)登基,唐朝進入衰弱的後半部。

一、唐朝前半: 客觀地敘述歷史,充滿同情與嚮往。

  李白身為李陵的後人,含蓄地敘述其間的惆悵與哀思:
《千里思》
李陵沒胡沙,蘇武還漢家。迢迢五原關,朔雪亂邊花。
一去隔絕國,思歸但長嗟。鴻雁向西北,因書報天涯。
《奔亡道中》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歸。愁容變海色,短服改胡衣。

王維《李陵詠》強調戰爭的慘烈。
漢家李將軍,三代將門子。結髮有奇策,少年成壯士。
長驅塞上兒,深入單于壘。旌旗列相向,簫鼓悲何已。
日暮沙漠陲,戰聲煙塵裏。將令驕虜滅,豈獨名王侍。
既失大軍援,遂嬰穹廬恥。少小蒙漢恩,何堪坐思此。
深衷欲有報,投軀未能死。引領望子卿,非君誰相理。


二、唐朝後半: 認識逐漸深化,歌詠變得生動。

  玄宗三不管,放任藩將為所欲為,終於爆發安史之亂。代宗登基,國勢逆轉,被藩鎮(河北河南最囂張)、回紇(新疆)和吐藩(西藏)勢力包圍。

代宗年間,大曆十才子發出史上最密集的李陵歌詠,例如李端《昭君怨》:
李陵初送子卿回,漢月明時惆悵來。憶著長安舊遊處,千門萬戶玉樓臺。

盧綸《從軍行》:
二十在邊城,軍中得勇名。卷旗收敗馬,占磧擁殘兵。
覆陣烏鳶起,燒山草木明。塞閑思遠獵,師老厭分營。
雪嶺無人跡,冰河足雁聲。李陵甘此沒,惆悵漢公卿。

國家走下坡,唐朝人開始思考:玄宗把國家打造成世界強權,為什麼又放棄它呢?他是由於過度信任藩鎮(外國人)而動搖國本嗎?

兩派政治勢力針鋒相對,一派以白居易為代表,主張與外國人劃清界限,「外弭邊患,內平藩鎮」,在國內、國外掃除外國人的勢力或威脅。白居易嚴厲地指責李陵,為什麼不肯殉國,卻向外國人輸誠?這邏輯實在太偏激了,杜牧固然主張為國家犧牲,但同時也檢討皇帝,認為把人抄家滅族是一種虐待。

另一派認為,皇帝逼將領走上絕路,應該檢討自己,為什麼把責任推到李陵頭上呢?中央政府沒進到治理國家的義務,應該檢討自己,這跟外國人有什麼關係呢?


★ 官方認可
  
  歌詠李陵進入官方認證系統,甚至被選拔策試關注。例如省試試題收錄了白行的《李都尉重陽日得蘇屬國書》。這首詩得到官方認可,成為創作的範例(樣本)。
降虜意何如,窮荒九月初。三秋異鄉節,一紙故人書。
對酒情無極,開緘思有餘。感時空寂寞,懷舊幾躊躇。
雁盡平沙迥,煙銷大漠虛。登臺南望處,掩淚對雙魚。

安史亂後邊塞告急,吐蕃(西藏)佔領甘肅、青海,殺進陝西關中,接收首都長安。代宗倉皇地逃到河南,國家告急。這時出現一批僕固懷恩之類的傑出將領,代宗聽宦官嚼舌根,誤會某些將領與回紇勾結。他們被迫投降吐藩,成為李陵式的悲劇人物,鮑溶殷殷告誡:「誠哉古人言,鳥盡良弓藏。」

《苦哉遠征人》
征人歌古曲,攜手上河梁。李陵死別處,窅杳玄冥鄉。
憶昔從此路,連年征鬼方。久行迷漢歷,三死氈衣裳。
百戰身且在,微功信難忘。遠承雲台議,非勢孰敢當。
落日弔李廣,白首過河陽。閒弓失月影,勞劍無龍光。
去日始束髮,今來髮成霜。虛名乃閒事,生見父母鄉。
掩抑大風歌,裴回少年場。誠哉古人言,鳥盡梁弓藏。


  悲劇釀成之後,連糊塗的代宗也開始惋惜、自責,對僕固懷恩式的人物非常體恤。僕固哪有李陵的風範,投降後幾次率領回紇、吐蕃、黨項這些外國軍團,進行大規模的報復式攻擊,讓京師一再戒嚴。代宗卻隱瞞這些事實,直到僕固死後仍然表示同情:「懷恩並不想背叛國家,是被左右連累的。」


三、唐朝末年:矛頭對準天子,悲愴斷腸。

  帝國走到末年,唐朝人痛定思痛,發現國家是被皇帝耽誤的。早年激進到窮兵黷武的程度,借重外國人(藩鎮)開疆拓土,釀成安史之亂。玄宗中期,又忽然變得那麼消極,不但任憑藩鎮與中央政府對立,更把國家大權交給宦官。

到最後,皇帝竟然變成宦官的傀儡,頻繁地遭到更換。正直之士失望極了,對皇帝的忠忱漸漸淡薄,因此更加同情、憑弔李陵。

走到這個地步,文學家不再顧忌了,直接把矛頭對準天子。為李陵喊冤的呼聲越來越高,形成一股歌詠李陵的風氣。王棨、胡曾模擬李陵的口吻,用第一人稱敘述心裡的怨恨與悲淒,在在讓人斷腸。

司空圖、貫休等人的歌詠,調性與變文完全相同。

司空圖:
「不是史遷書與說,誰知孤負李陵心。」

李賀: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貫休:
「官競不封右校尉,鬥曾生挾右賢王。…
尋班起傳空垂淚,讀李陵書更斷腸。
今日灞陵陵畔見,春風花霧共茫茫。」
「不是將軍勇,胡兵豈易當。雨曾淋火陣,箭又中金瘡。」
「陰風吼大漠,火號出不得。」
「掃盡邊塵跡,回頭望散關。相逢惟死鬥,豈易得生還。」
「磧吼旄頭落,風乾刁鬥清。因嗟李陵苦,祗得沒著名。」

  「金瘡」、「死鬥」、「火號」、「陰風」……,文人詩的口氣,變得與說唱藝術一模一樣。兩者互相感染、影響,異口同聲地同情守邊將士,呼籲朝廷休戰,悲愴(ㄔㄨㄤˋ)溢於言表。


★ 李陵後裔 報答大唐帝國

  開放的唐朝崇拜李廣,把這個差點被漢武掐死的家族當成先人。雖然「李嵩—李淵」的家譜不是事實,其間的真誠卻把它變成事實。李陵的後裔感動極了,用種種方式來報答。

在強盛的前半部,唐朝懷念、同情李陵。這時,李白用「困難」(或者說,用困難激發的精神)啟迪中國人,把他們帶上精神和文學的顛峰。

進入衰弱後半部,唐朝從中央政府到民間,全都與李陵站在同一陣線──皇帝體恤降將,文人把箭頭瞄準天子,說唱藝術讓人斷腸。

這時,黠戛斯拿出行動來捍衛唐朝。準備六十年、鏖戰二十年,終於綻放出驚人的光芒,以十萬人的小國變身為西域強權,為唐朝消滅了心腹大患回紇,也屢次參與針對吐蕃的戰爭。


  唐朝覆滅之後,李陵故事的詠唱熱潮隨著結束;宋朝對遼、金、西夏充滿敵意,那當然要板起面孔說教啦。李陵故事的主題陷入「要犧牲,而且一定要犧牲」的窠臼,這是一種退化與萎縮。黠戛斯短短發光五十年,完成報恩行動之後,立刻在宋朝恢復原狀,成為大國(契丹)的藩屬。
魏筱玉 2011-01-10 13:06:31

謝謝你的鼓勵。

李仍鎮〈唐隴西郇王禕房〉 2010-10-15 16:42:18

自古英雄多寂寞
這篇真好
終於有人替李陵吐一口千古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