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16 00:34:33)轉圈圈
【引用文】知識論-簡介
心得:
其實看這篇我有點怠惰,因為一堆陌生的辭彙,一度一兩天沒碰書,最近這兩
天才把它看完,不過有兩面還沒看我就跳過,從知識的障礙章節部分就蠻順的
,當然看完並不一定看得懂,沒錯!我就是有點看不懂,只是也不知道問誰,
問朋友?朋友會叫你去死,問老師,老師會說我又不是教這個的,不過這些也
只是題外話而已。
看完知識論之後,我想起一位女中的朋友說過,有一次某位哲學教授去他們學
校演講,哲學這門學科是「沒有三兩三,怎敢上梁山」,說明了哲學不是一般
聰明的人,要不然就是非常聰明的人才學得會的,非常明白自己的能力有限,
卻還像是個「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精神,繼續學習著,不過這沒辦法,畢竟這
門學科是唯一能讓我有所感動。
-------------------------------
知識論
引用書籍:哲學入門 ((((我稱:哲學走後門xo”...
引言:
如果「哲學」是一部卡車,則「形上學」和「知識論」就是它的雙輪。
(((((問:卡車只有兩個輪胎嗎?
「形上學」旨在探討萬事萬物的最後根源,而「知識論」則在乎追問人如何
知道它。
第一章邏輯-知識的工具:第一節-邏輯簡介
「邏輯」,英文就是Logic,這門學問一般又稱為「理則學」
從邏輯史的發展來看,邏輯可分為兩種:一為「形式邏輯」(formal logic),
,另一為「符號邏輯」(symbolic logic)。
邏輯是一門什麼樣的學問?粗略地說,它是一門從事於人的思考研究的學問。
但是否可以簡稱邏輯為「思考學」呢?實際上,「以思考為邏輯對象」的主張
是籠統不精確的,甚至會導致邏輯與從事思考研究的心理學混淆不清的情況。
傳統上有三條思想律,說明如下:
一、同一律(Law of Identity)這一原理的常見形式有:「A=A」或「A是A」,
表達出每件事物皆與自身等同。
二、(不)矛盾律(Law of Contradiction)意即,「在同一個觀點之下,一事
物不可同時既A又是-A」,如此就是矛盾的,不矛盾律其實是同一律的另一
形式,和同一律一樣都是自身明顯。
三、排中律(Law of Excluded Middle)意旨「是與非兩者必居其一,排除有
中間或第三種可能性」,形式如下:「A或非A」或「不是A就是非A」,如說
「不是人就是非人」。
第二節概念與語詞:
概念的形成:一切的知識,都是由感官和經驗開始。
概念/語詞的內涵:概念的內涵就是思想的內容,可定義為「構成一概念元素
之總和」或「特徵的和」。
概念/語詞的外延:概念的外延或稱指謂,是指一概念所能應用的範圍,可定
以為「一概念能代表的個體和集體的整和」或「對象的和」
內涵和外延的關係:一個概念/語詞之內涵和外延有其規則:概念的內涵不能增
加或減少;概念的外延能增加或減少,但不能妨礙概念的本質。
何謂定義:定義是什麼?定義是一個句子,能說出一事物是什麼。當我們問:
「某物是什麼?」時,所能有的最佳回答即是定義。
第三節判斷與命題
判斷的意義與結構:判斷是由主概念、賓概念兩個概念及維繫作用三個元素構
成,判斷是理智的行為-維繫或斷定作用,判定主、賓概念間的相合或不相合
命題的意義與結構:判斷是理智的內在行為,必須藉由命題才可表達而出。
第四節推理與論證
推理的意義:所謂「推理」,是由己知的或以成立的判斷,依據邏輯的必然
性,引申出一個未知的新判斷的一種思考作用。
推理的種類:分為「直接推理」,就是從一個已知的定言判斷/命題為前提推出
另一個定言命題為結論,另一為「間接推理」,就是從多個已知判斷/命題推出
一個結論。
第二章知識的歷程,其實我看完第一章就死了差不多,第二章根本是直接擺
爛,所以只對第一節做個簡單的介紹,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查閱相關書籍。
第一節認識和知識
何謂認識?
一般而言,我們的經驗知識產生的歷程,包括從感官的刺激以至於判斷的完
成。認識它意味著三種的涵義:分成「了解」、「一種能力」、「知道某個事
實」。
認識與知識:認識活動的結果,是一種根據理由或原因的認識。知識一旦形
成,它就不受限於主體的限制,也不受限於時間長短的限制,它完全和邏輯的
正確性相關,與意識內的活動脫離關係。
第三章知識的阻礙
知識的阻礙分別為懷疑論、獨斷論、批判論、不可知論及相對論。
第一節懷疑論的主旨:否定我們人有真確知識的可能的學說。
古希臘哲學的懷疑論:最早可推到赫拉克利圖斯根據他主張的「流動說」,宇
宙間的萬物都處在永恆的流動變化之中,如同他的名言所說:「你不能兩次踏
入同一條河水裡」,因此人根本不能真正認知掌握什麼。
((((((題外話:怎麼跟我之前的想的電梯時空有像到xo
學院派的懷疑論:柏拉圖去世後,他創立的學院走向懷疑論的路線。首先有亞
塞西勞斯主張,我們什麼都不能確定,即連什麼都不能確定,也不能確定。
皮羅學派的懷疑論:第一位真正有系統地提倡懷疑論的是皮羅,他的懷疑論可
分成三點:第一,我們沒有能力認識物的真像,因為不同的人對於同樣的物,
有不同甚至相反的感覺,第二,我們既然不能認識物,那麼對於任何事就不應
當做判斷,對於不同主張,既不接受,也不駁斥,第三,由於我們對於物一無
所知,我們應當追求安靜,度一個平安寧靜的生活。
另外兩種懷疑論分別為:「近代的懷疑論」最著名的一位懷疑論者是蒙田,他
堅決主張,我們的感官和理智無法得到真理,另一為「休謨的懷疑論」是最徹
底和最有系統的懷疑論者。
總而言之,懷疑論者的基本主張在於兩句話:「我們對於任何事都應當懷疑」
和「沒有真理」。但是這兩句話包含著自我矛盾,因為至少懷疑論者不能懷疑
自己的存在。至於「沒有真理」,奧斯定說過「如果沒有真理,沒有真理便是
真理。」
第二節獨斷論
在知識論上,與懷疑論對立的極端立場,就是獨斷論。懷疑論質疑我們知識的
可能性與真確性,而陷入於自我矛盾,是我們應當避免的一種知識論立場。獨
斷論肯定我們知識的絕對可能性和絕對真確性,同樣也是我們應該避免的另一
種極端主張,因為它對人類認知能力未加說明的誇大肯定,會阻滯我們的哲學
思考。
第三節批判論
獨斷論的方法是未經批判就相信,與之相反的則是批判論的方法。最徹底的批
判論的方法,出現在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一書。按照康德的分析,我們人
的認知官能具有三層的結構:感性、悟性、理性。
感性:感性的功能是「直觀」。所謂直觀即是直接的「看」。康德視之為接觸
對象的最前線。感性怎樣地直觀,怎看地看,決定我們認知對象的方式。
悟性:悟性是反省思考的官能。悟性的工作是針對感性直觀所產生的現象進行
思考與判斷。
理性:理性是以先驗觀念系統統一悟性之概念與判斷的官能,這個工作稱為「
推論」。理性從不直接涉及對象,而只涉及悟性,所以理性的觀念比悟性的範
疇,更遠離了客觀事實。
第四節不可知論
在近代洛克和休謨及康德,才有真正有系統架構。
不可知論最主要是說明:我們根本無法認知;只有上帝能夠洞察。
第五節相對論
相對論者主張,世界上沒有所謂的絕對真理,只有相對的真理,對一個人來講
是真理的,對別的人不一定是真理。
批判相對論:若把相對論看作一種理論的學說,則缺少足夠的基礎。最後相對
論自相矛盾。相對論者提出相對論,無異宣示有一個絕對真理,即人的認識是
相對的;而相反了自己的主張。
第四章知識的理論
在本書以歷史發展的次序介紹從古到今的知識論學說。西洋知識論較有體系的
鋪陳,而中國知識論多隱藏在道德之中;不過,兩者都以「才德兼備」作為學
者的條件,在這我只對「才德兼備」做一個說明。
才德兼備;蘇格拉底認為教育的目標定位在「做人」的道德事工上;教育是要
教出「才德兼備」的學生。「才」是銳敏的頭腦,「德」是豐饒的心靈,人性
的完備是兩者兼顧,對於「有才無德」的知識份子,蘇格拉底是瞧不起的!
---------------------------------
這篇簡介我相信只是知識論的冰山一角,可能連完整的知識論學說的百分之一
都還不到。
「有才無德」的人,蘇格拉底瞧不起,看來現今社會至少超過一半以上的人,
都被蘇格拉底瞧不起了,而也許有人會問那「無才有德」的人呢?
我想應該是沒有這種人存在,因為必須先要有智能的頭腦批判,你的所作所為
是否為正當性,所以才德兼備的才基本至少是能判斷善惡的良知,若一個人沒
有這種判斷的良知,就無法得知他的所作所為是否是向善的。
看完了知識論,接下來要進入形上學了。
由於打這篇的時間有點趕,所以排版可能有點問題,敬請見諒。
其實看這篇我有點怠惰,因為一堆陌生的辭彙,一度一兩天沒碰書,最近這兩
天才把它看完,不過有兩面還沒看我就跳過,從知識的障礙章節部分就蠻順的
,當然看完並不一定看得懂,沒錯!我就是有點看不懂,只是也不知道問誰,
問朋友?朋友會叫你去死,問老師,老師會說我又不是教這個的,不過這些也
只是題外話而已。
看完知識論之後,我想起一位女中的朋友說過,有一次某位哲學教授去他們學
校演講,哲學這門學科是「沒有三兩三,怎敢上梁山」,說明了哲學不是一般
聰明的人,要不然就是非常聰明的人才學得會的,非常明白自己的能力有限,
卻還像是個「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精神,繼續學習著,不過這沒辦法,畢竟這
門學科是唯一能讓我有所感動。
-------------------------------
知識論
引用書籍:哲學入門 ((((我稱:哲學走後門xo”...
引言:
如果「哲學」是一部卡車,則「形上學」和「知識論」就是它的雙輪。
(((((問:卡車只有兩個輪胎嗎?
「形上學」旨在探討萬事萬物的最後根源,而「知識論」則在乎追問人如何
知道它。
第一章邏輯-知識的工具:第一節-邏輯簡介
「邏輯」,英文就是Logic,這門學問一般又稱為「理則學」
從邏輯史的發展來看,邏輯可分為兩種:一為「形式邏輯」(formal logic),
,另一為「符號邏輯」(symbolic logic)。
邏輯是一門什麼樣的學問?粗略地說,它是一門從事於人的思考研究的學問。
但是否可以簡稱邏輯為「思考學」呢?實際上,「以思考為邏輯對象」的主張
是籠統不精確的,甚至會導致邏輯與從事思考研究的心理學混淆不清的情況。
傳統上有三條思想律,說明如下:
一、同一律(Law of Identity)這一原理的常見形式有:「A=A」或「A是A」,
表達出每件事物皆與自身等同。
二、(不)矛盾律(Law of Contradiction)意即,「在同一個觀點之下,一事
物不可同時既A又是-A」,如此就是矛盾的,不矛盾律其實是同一律的另一
形式,和同一律一樣都是自身明顯。
三、排中律(Law of Excluded Middle)意旨「是與非兩者必居其一,排除有
中間或第三種可能性」,形式如下:「A或非A」或「不是A就是非A」,如說
「不是人就是非人」。
第二節概念與語詞:
概念的形成:一切的知識,都是由感官和經驗開始。
概念/語詞的內涵:概念的內涵就是思想的內容,可定義為「構成一概念元素
之總和」或「特徵的和」。
概念/語詞的外延:概念的外延或稱指謂,是指一概念所能應用的範圍,可定
以為「一概念能代表的個體和集體的整和」或「對象的和」
內涵和外延的關係:一個概念/語詞之內涵和外延有其規則:概念的內涵不能增
加或減少;概念的外延能增加或減少,但不能妨礙概念的本質。
何謂定義:定義是什麼?定義是一個句子,能說出一事物是什麼。當我們問:
「某物是什麼?」時,所能有的最佳回答即是定義。
第三節判斷與命題
判斷的意義與結構:判斷是由主概念、賓概念兩個概念及維繫作用三個元素構
成,判斷是理智的行為-維繫或斷定作用,判定主、賓概念間的相合或不相合
命題的意義與結構:判斷是理智的內在行為,必須藉由命題才可表達而出。
第四節推理與論證
推理的意義:所謂「推理」,是由己知的或以成立的判斷,依據邏輯的必然
性,引申出一個未知的新判斷的一種思考作用。
推理的種類:分為「直接推理」,就是從一個已知的定言判斷/命題為前提推出
另一個定言命題為結論,另一為「間接推理」,就是從多個已知判斷/命題推出
一個結論。
第二章知識的歷程,其實我看完第一章就死了差不多,第二章根本是直接擺
爛,所以只對第一節做個簡單的介紹,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查閱相關書籍。
第一節認識和知識
何謂認識?
一般而言,我們的經驗知識產生的歷程,包括從感官的刺激以至於判斷的完
成。認識它意味著三種的涵義:分成「了解」、「一種能力」、「知道某個事
實」。
認識與知識:認識活動的結果,是一種根據理由或原因的認識。知識一旦形
成,它就不受限於主體的限制,也不受限於時間長短的限制,它完全和邏輯的
正確性相關,與意識內的活動脫離關係。
第三章知識的阻礙
知識的阻礙分別為懷疑論、獨斷論、批判論、不可知論及相對論。
第一節懷疑論的主旨:否定我們人有真確知識的可能的學說。
古希臘哲學的懷疑論:最早可推到赫拉克利圖斯根據他主張的「流動說」,宇
宙間的萬物都處在永恆的流動變化之中,如同他的名言所說:「你不能兩次踏
入同一條河水裡」,因此人根本不能真正認知掌握什麼。
((((((題外話:怎麼跟我之前的想的電梯時空有像到xo
學院派的懷疑論:柏拉圖去世後,他創立的學院走向懷疑論的路線。首先有亞
塞西勞斯主張,我們什麼都不能確定,即連什麼都不能確定,也不能確定。
皮羅學派的懷疑論:第一位真正有系統地提倡懷疑論的是皮羅,他的懷疑論可
分成三點:第一,我們沒有能力認識物的真像,因為不同的人對於同樣的物,
有不同甚至相反的感覺,第二,我們既然不能認識物,那麼對於任何事就不應
當做判斷,對於不同主張,既不接受,也不駁斥,第三,由於我們對於物一無
所知,我們應當追求安靜,度一個平安寧靜的生活。
另外兩種懷疑論分別為:「近代的懷疑論」最著名的一位懷疑論者是蒙田,他
堅決主張,我們的感官和理智無法得到真理,另一為「休謨的懷疑論」是最徹
底和最有系統的懷疑論者。
總而言之,懷疑論者的基本主張在於兩句話:「我們對於任何事都應當懷疑」
和「沒有真理」。但是這兩句話包含著自我矛盾,因為至少懷疑論者不能懷疑
自己的存在。至於「沒有真理」,奧斯定說過「如果沒有真理,沒有真理便是
真理。」
第二節獨斷論
在知識論上,與懷疑論對立的極端立場,就是獨斷論。懷疑論質疑我們知識的
可能性與真確性,而陷入於自我矛盾,是我們應當避免的一種知識論立場。獨
斷論肯定我們知識的絕對可能性和絕對真確性,同樣也是我們應該避免的另一
種極端主張,因為它對人類認知能力未加說明的誇大肯定,會阻滯我們的哲學
思考。
第三節批判論
獨斷論的方法是未經批判就相信,與之相反的則是批判論的方法。最徹底的批
判論的方法,出現在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一書。按照康德的分析,我們人
的認知官能具有三層的結構:感性、悟性、理性。
感性:感性的功能是「直觀」。所謂直觀即是直接的「看」。康德視之為接觸
對象的最前線。感性怎樣地直觀,怎看地看,決定我們認知對象的方式。
悟性:悟性是反省思考的官能。悟性的工作是針對感性直觀所產生的現象進行
思考與判斷。
理性:理性是以先驗觀念系統統一悟性之概念與判斷的官能,這個工作稱為「
推論」。理性從不直接涉及對象,而只涉及悟性,所以理性的觀念比悟性的範
疇,更遠離了客觀事實。
第四節不可知論
在近代洛克和休謨及康德,才有真正有系統架構。
不可知論最主要是說明:我們根本無法認知;只有上帝能夠洞察。
第五節相對論
相對論者主張,世界上沒有所謂的絕對真理,只有相對的真理,對一個人來講
是真理的,對別的人不一定是真理。
批判相對論:若把相對論看作一種理論的學說,則缺少足夠的基礎。最後相對
論自相矛盾。相對論者提出相對論,無異宣示有一個絕對真理,即人的認識是
相對的;而相反了自己的主張。
第四章知識的理論
在本書以歷史發展的次序介紹從古到今的知識論學說。西洋知識論較有體系的
鋪陳,而中國知識論多隱藏在道德之中;不過,兩者都以「才德兼備」作為學
者的條件,在這我只對「才德兼備」做一個說明。
才德兼備;蘇格拉底認為教育的目標定位在「做人」的道德事工上;教育是要
教出「才德兼備」的學生。「才」是銳敏的頭腦,「德」是豐饒的心靈,人性
的完備是兩者兼顧,對於「有才無德」的知識份子,蘇格拉底是瞧不起的!
---------------------------------
這篇簡介我相信只是知識論的冰山一角,可能連完整的知識論學說的百分之一
都還不到。
「有才無德」的人,蘇格拉底瞧不起,看來現今社會至少超過一半以上的人,
都被蘇格拉底瞧不起了,而也許有人會問那「無才有德」的人呢?
我想應該是沒有這種人存在,因為必須先要有智能的頭腦批判,你的所作所為
是否為正當性,所以才德兼備的才基本至少是能判斷善惡的良知,若一個人沒
有這種判斷的良知,就無法得知他的所作所為是否是向善的。
看完了知識論,接下來要進入形上學了。
由於打這篇的時間有點趕,所以排版可能有點問題,敬請見諒。
上一篇:【動畫推薦】死後文
上面那ㄍ"台灣最好的影片站"真ㄉ很煩ㄟ!!!
他一直來一直來我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