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7 11:57:29(砂子)
起大灶的目擊記
起大灶的目擊記/11月21日刊登於世界日報
感謝主編先生
附圖不是本文所說的那一口灶
我曾在兒時親眼目擊農家起一口大灶的全程,或許已有七十年之久了。
現代人家的廚房幾乎都是一座座光鮮亮麗而且面版平整的流理台,有些還加上一座中島,使用極為方便。但早年台灣還少有瓦斯,許多地方連電都沒有,一般人家炊煮仰賴的是一口燒柴燒草的紅磚大灶。現在到農村探訪古老的合院或許還看得到大灶,幾十年來似乎再也沒有人新起大灶了,因此我覺得曾目睹起灶全程,真是幸運的事。
記憶中,起灶有如起建新房子,那戶鄰居全家每位大人都非常慎重其事。小孩也被告誡觀看時絕不准亂講話。師傅看來表情嚴肅,旁邊的助手也只動手而少出聲。據說起灶要先看好日子,決定施工時間,在此之前各種材料已一一到位,光是磚材就有多種,包括寬四吋長八吋標準規格的常用磚、一尺見方正方形的灶面磚,還有多種用來砌特別位置的特殊規格磚塊,每一塊磚都是表面光潔且十分堅硬的清水磚。煙囪是柱型陶管,黏著劑好像不是水泥而是石灰,此外還有銑鑄的灶門、用來排灶底的銑條等物。
砌灶師傅先用一種叫做水秤的工具把地基整成水平一致的基礎,均勻鋪上細砂碎石,然後一層層把磚往上砌,前方留出灶門,其餘三向逐漸砌成圓錐狀,到了某一個高度,中央低陷處整齊的排上長條狀的銑條,排成一個正方形的小平台,這就是灶底。我因常見家母忙著廚房的工作且時時當小幫手,知道灶底上面和大鼎之間是容納燃料的空間,銑條的用途是擋著燃料不要往下墜落,每條銑條間的空隙是灰燼落下的空間。大灶正前方鑲上可以啟閉的灶門,讓燃料得以從這裡時時添加,灶底下方則是灰燼集中處,必須經常將灰燼清走,這也是我們農家小孩的任務。
外觀方正而內部呈圓錐狀的灶體砌到足夠的高度進行收尾,圓錐位置置放大鼎,週邊的位置上覆灶面磚。灶面磚得承受剁雞鴨、剁豬腳的重任,也是飯鍋、菜盤的暫置位置,砌得平整堅固。靠牆的位置安上煙囪,逐節往上砌,以石灰逐節黏合,另以竹材一一綑綁固定。煙囪穿簷而出,所以築灶師傅拿子梯子登上屋頂,缷下一部份的瓦片裝煙囪,裝好後再仔細修補防止漏雨。
有些人家的煙囪採用的是紅磚直接砌築在外牆上,我記得我看見的是室內的圓形煙囪。而有些人家的大灶設了兩個灶門,可以同時容納兩口大鼎炊煮,我看到的則是單口灶門。
往昔農家大灶的大鐵鍋通稱大鼎,小的一尺四,依次一尺半,一尺六,當然還有更大的,一口大鼎蒸煮炸炒無所不宜。使用若干時間後,要扛到戶外曬榖場邊朝草地倒扣好,以鋤頭輕輕刮除鍋底積得厚厚的灰燼,以免減損了燃料燃燒的效能,刮灰的力道要輕重正好,千萬不能敲破了鼎。
我看築灶幾乎看得入神,後來是被母親找到喚回家而結束。
上一篇:重遊「搶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