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願少,但都要最好 梁豐任掀起購物選擇新思辨
可曾認真思考過自己的消費習慣:購買一件物品的判斷準則是什麼?
品牌?品質?價格?性價比?特殊性?新鮮感?或者是可能帶來的注目眼光?
那麼,物品的美學價值曾經是你的考量依據嗎?
突破傳統家居定位,將融貫品味的生活哲學,轉化為嶄新的觀看視角,以此理念為出發所創立的築硯美學,其品牌創辦人梁豐任首先對物品選購背後的心理因素提出大哉問,通過思索日常再也平凡不過的消費行為,探究美學價值在人們心中的存在意涵。
他認為身處在這個以消費主義為至上的時代,整體平行化的世界經濟激流中,我們投身於工作,學習理財和投資,關注資產配置帶來的報酬率,無非是希望藉由收益所得的金錢給予自己或家人一種生活上的舒適,在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外,買得到任何想要的事物,透過旅行到得了任何想去的遠方。
如今在不斷的物質追求過程中,購買行為背後的思考被稀釋了,在社會主流價值及傳媒的推波助瀾之下,梁豐任道出他覺得是最基本卻也是最核心的問題:「你是不是挑選了真正合適自己的物件?」,導引我們嘗試追溯,當置身在由他人主導而建構出來的物質世界裡,是否得到了恆久的快樂?
▲消費,是攸關精神價值的選擇。梁豐任碰撞美學火花;圖片提供/築硯美學
談選擇,一種攸關精神價值的判斷
創立築硯美學的初衷,除了梁豐任本身對設計美學純粹的愛好,另一方面也是他來自旅行遊歷多個國家的文化觀察和對照,反思台灣金字塔端人士看待品味的表現,大多流於表面樣貌的重視,而非由內而外的如實一致。
梁豐任提出:「消費,是一種攸關自身精神價值的選擇,我們在購物時,其實就是在購買自己的一部分。」該如何精準地選擇合適自己的物品,首要條件便是學著認識自己,傾聽自己的需求和所好。當深知自己的喜好所在,養成堅定的自我認知,便能破除消費主義給予的催眠與轟炸,不再擁有過多的物品,節省出更多時間來好好關注自己的身體。一旦對身體的感覺良好,也就忘記了肉體的存在,而能夠專注於內在精神的提升,通過呵護你的心靈,進而關照你的靈魂。
「選擇能力關乎的不只是眼前所見,更是內心世界的反映。」這是梁豐任將自身種種人生經歷沉澱過後所提煉出的深刻感悟。
深信「發現極致」的可貴,並以此做為品牌核心價值,梁豐任進一步闡述對擁有物的看法,他談及物品乘載著人們的情緒,應該在使用時帶來快樂,一樣完美的物品可以撫慰人心,帶來無法取代的平靜與滿足。因此,請試著挑選自己的擁有物,不要加以忍受它們,讓庸俗和陳舊不合時宜的物件侵占空間。寧願擁有得少,但都要最好,只有透過挑剔和慎重的選擇,才能擁有最高品質的生活。
▲梁豐任 建立美學價值的沃土,成為最好的自己;圖片提供/築硯美學
談品味,對賞析真善美培植出的修為
那麼如何才能享受高品質生活所帶來的幸福?梁豐任娓娓道出在這之前必須先懂得欣賞和體會各種形式的美,這樣的能力來自品味厚度的養成。品味是人們對真善美賞析的修為,將其體現在生活各個面向的舉止實踐上,「藉由留意審美,可以讓我們的感覺變得更為細膩,越能解讀細節,細節就越觸動我們。經由關切細節的點滴積累,在生活中厚植深度。」如此便得以安享當下的一時一刻,駐足生活周遭的每一個角落。這樣的想法,是梁豐任對品味兩字的定義,所下的最好註解。
▲家的風景就是心靈他鄉-梁豐任的購物哲學;圖片提供/築硯美學
談家的風景,是描摹內心映現的生活場域
經由審慎的挑選和品味養成,逐步建立屬於自身的美學價值觀,美學素養的基礎便是奠定於這樣的沃土。我們也許開始想要踏入美術館,用一整個下午靜靜觀看藝術家的創作作品;走入音樂廳聆聽一夜交響樂團的演奏,欣賞指揮和音樂家們共同譜出的美麗樂曲;觀賞舞團的舞作演出,體會肢體律動之下蘊藏更為細膩的情緒表露。梁豐任以自身徜徉在各個藝術領域的經驗加以分享:「只有懂得感受美,才能選擇美。」擁有宏觀的美學,更可以從細節加以深刻體悟細微物件的美好,即便是最微乎其微的日常用品也可以加入美感的判斷,不再只是為了消費而消費,不再是衝動而一時購物,所擁有的每一件物品都是能力範圍內最好的選擇。
對美學的重視反映於住家場所,不論傢飾或家具的擺設,品質是最基本不過的條件,「家具的形體是否具有美感?能否觸動內心並從中體會設計者的意志?」梁豐任期待每一個人都可以用這樣的提問加以思考,安排我們的家居場域,才是熱愛生活的表現。這是因為生活建構在每日的居家空間之中,當你總是用最高標準審視自己的選擇,讓美學涵養驅動你挑選每一件與切身共處的家具飾物,隨著內心描繪出居家空間的面,其實就是你內心最真實不過的風景。
「我們總渴望透過旅行沉澱情緒,找到心靈的他鄉,卻沒有想過當你遵照自身真切的選擇,對生活投注關愛,你的家就是有風景的空間。」梁豐任期望透過對藝術追求不懈的熱情,以築硯美學為發聲媒介,引領人們啟發自身的美學素養,回到生活的本質,一種愛的映現。
影像提供/築硯美學;撰文/李永慈
Image Provided:Juyan Casa Interview:Irene Lee
圖文為「築硯美學」所有,轉載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