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與福德的差別
彌勒。若有勤修智斷行者。智出生者。智成就者。不作世業。營眾務者。我說是人。住如來教。
佛在這部經上一開端,為我們說出末法時期四眾弟子,不僅是在家,也包括出家的十二種毛病,這十二種就是本經裡面所說的內容。這些毛病的病根都發生在業障深重。
什麼叫做業障?
業,就是造作。造作的範圍非常廣泛:言語是造作;身體一舉一動也是造作;心裡面所有的念頭還是造作。所以佛講身、語、意這三樁,
就把所有一切的造作統統都包括了,這叫三業。一切造作大別可以分為善業、惡業與淨業。
善、惡業都是障啊!
障什麼呢?
障我們明心見性,障礙我們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叫做障啊!
我們仔細去想一想,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不是天天在做業障!無始劫以來業障就很重很重了,在這一生中可以說一直活到今天,依舊是天天在造業。學佛了,佛教給我們離開一切善、惡業,修淨業。
我們真的修了淨業嗎?
千萬不要自以為是修淨業了——我每天念幾部《無量壽經》、幾遍《彌陀經》、念幾聲佛號,這就修淨業了。「淨業」是心清淨。你心不清淨,念佛也是在造業、讀經還是在造業,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
你造的是善業?還是惡業?
非常難講。仔細展開經卷比照比照,自己就知道了,這是根本的原因——業障深重。
消除業障從那裡消起?
多少人沒找出門道!
佛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第一不求他過,第二不舉人罪。從這裡消起,真正學佛從這個地方學起。第一句的意思:不要找別人的過失,不要看別人過失。第二句:不要說別人的過失。我們想想對不對呢?非常正確啊!這業障消不掉,是口業。
天天心裡面專看別人毛病,口裡頭天天說人是非,你還修什麼行?
所以念佛、讀經都不是淨業。
《無量壽經》教給我們修行三大綱領把口業擺在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啊!跟這部經上講的沒有兩樣。我們真的想修行、真的想在這一生當中,往生不退去作佛,那麼你要從那個地方做起。要記住佛在這部經上的教訓,句句都非常重要,世尊把這兩句擺在最前端,說明這個最重要啊!還是看別人毛病、說別人是非,那就是世尊講的,你的罪業太重,業障太重了,改不過來,老毛病時時犯,這還得了!
全經裡面我們看到,眾務過失佛說得多。這一段經文還是講這一樁事情,才知道這個事情要緊,不能不知道啊!
佛叫著彌勒菩薩:『若有勤修智斷行者、智出生者、智成就者。』這三句是說修行的成績,三種成就。第一種『智斷』,『斷』是斷煩惱,這是工夫淺的,總算他有成就了。
諸位要曉得智從那裡來?
智是從清淨心來的。你心不清淨,那裡有智慧?心不清淨說有智慧,這個經上講的世智辯聰,不是真智慧啊!因為你的智慧、辯才是從煩惱裡生的,這個煩惱就是從你的分別、執著裡生的。真正智慧是離妄想、分別、執著;那個生起來,是真智慧。真智慧能斷煩惱——『智斷行者』。在宗門裡面這樣的工夫,叫「觀照」的工夫得力了。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這個工夫叫工夫成片,我們念佛的工夫初得力了。在其他法門工夫達到這個階段,不能算成就。
為什麼?
出不了三界。他的工夫不是真的斷,是伏斷,不是滅斷。伏斷煩惱工夫淺,譬如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六道裡面的色界天、無色界天就是這個階段,他能把煩惱伏住,但是出不了三界。如果是念佛法門,有這樣的工夫就決定得生;淨宗叫易行道,容易就在此地。其他的法門這種工夫,不能出三界;念佛法門有這個工夫就可以帶業往生,凡聖同居土就決定得生。
工夫更增一層,就是『智出生者』。『智』是般若智慧;出生了,智慧透出來了,這就是「照住」。前面是觀照,這是照住。淨宗裡面稱為——事一心不亂,這是三昧現前。念佛法門裡就稱之為念佛三昧啊!『智成就者』這是「照見」,是高段的工夫了,也是理一心不亂。『智出生』,見思煩惱斷了,那不是伏是斷了。由此可知,照一般經上所講,他的地位就是阿羅漢。『智成就』地位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這是修學三種成就淺深不同,總算是有工夫了。這種修行人必然是『不作世業,營眾務者』,他們不會做。即使是去做,那是示現的,是利益眾生的,不是自己喜歡去做。凡夫是喜歡幹這些事情啊!經營這一些世間的事業。所謂世間事業,不能了生死、出三界都叫做世間事業。
『我說是人,住如來教。』『住如來教』,心安住在如來教誨之中。就是《普賢行願品》裡面所說的——如教修行。佛怎麼樣教,我們就怎麼做。如教修行的菩薩,這是諸佛所護念的、所讚歎的。
若有菩薩。樂作世業。營於眾務。
『樂』是愛好;喜歡作世間的事業,經營許許多多的事務。『眾』是眾多;『務』是事務。他喜歡作這些,而這些都是如來所禁止的。
為所不應。
佛說這是不應該做的。
為什麼不應該?
前面長行講了二十種過失,佛接著又說了二十種偈頌,重頌這些事情,不應當做,他還是喜歡去做。
我說是人。住於生死。
『住於生死』,依舊搞六道輪迴,他出不了三界啊!
是故菩薩。不應親近。
這個『菩薩』是講初業菩薩,初發心的菩薩不應該去親近他、去效法他。換句話說,不能跟他學啊!
下面一段佛說得更明白、更清楚了,我們再要聽不懂,那就沒法子了。
彌勒。若有菩薩。多營眾務。
這都是初業菩薩——喜歡經營許許多多世俗的事務。
那些是世俗的事務呢?
佛在這裡舉一個例子,你們仔細想一想他這個例子。
造七寶塔。
你說『造七寶塔』,這是佛事還是世間事呢?造多少個七寶塔呢?
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這個造得多啊!諺語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能救人一命,那個功德比造一座寶塔還要殊勝。這個地方造七寶塔是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他造這麼多。佛說:
如是菩薩。不能令我。而生歡喜。亦非供養。恭敬於我。
這是佛親口說的。做這些事情佛並不喜歡,佛也不認為這是對他恭敬、供養啊!
由此,我們就聯想到,達摩祖師初到中國來,跟梁武帝見了面,梁武帝誇耀他的功德,給達摩祖師說:我在佛門做了這麼多事情——建了四百八十個寺廟,度僧十幾萬人,我的功德大不大?這話要現在講是值得驕傲啊!那裡曉得達摩祖師說的話,跟佛講的沒兩樣——並無功德。
為什麼沒有功德?
我們讀了這一段經文就知道了。那是世間的眾務啊!不能了生死、出三界,充其量是修一點三界有漏的福報。
那麼我們再想一想,《無量壽經》上的世饒王,人家高明。世饒王是阿彌陀佛的前身,他比梁武帝高明太多了。他聽佛講經說法,覺悟、明白了,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啊!他的願心不可思議、慈悲不可思議,修成證果之後,建立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最好的修學環境,以這個環境提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有願成佛的眾生,都歡迎他到這個地方來修學。梁武帝四百八十所寺廟怎麼能跟他相比呢?度僧十幾萬人,不能跟阿彌陀佛比啊!你說彌陀度眾生度多少啊!諸佛如來合起來也算不清楚。一個是喜歡世間這些事務,誇耀自己的功德,其實並無功德。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的,這不是恭敬、供養如來啊!這就是在造業,造生死之業。
彌勒。若有菩薩。於波羅蜜。相應之法。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讀誦修行。為人演說。是人乃為。供養於我。
佛這個說法,我們在大乘經上讀得太多了。中國人最喜歡讀誦的無過於《金剛經》,不但學佛的人一定讀過,不學佛的人,這個世間念書人也喜歡念《金剛經》。《金剛經》上這一句話重複了十幾遍。重複這麼多遍,這一句話就是非常要緊的話。佛怕你一遍、二遍記不住,一再重複讓你印象深刻,這個要緊啊!它的前題是『於波羅蜜相應之法』。
世尊《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說了些什麼呢?
能不能用一句話將它說出來呢?
這不用我們去說,佛自己說出來了,《般若心經》最後一句——無智亦無得。二十二年般若就是說「無智亦無得」。「無智」是說能空;「無得」是講所空——能、所皆空。《金剛經》上講得透徹:「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是無智。這個心的作用是智;萬法皆空,因緣所生,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是無所得——能、所皆空。能所皆空,你的心乾淨,真正才到一塵不染啊!才是真正的沒事了。《金剛經》上講的破四相、破四見,果然契入能所皆空,那才是究竟圓滿的境界。起心動念,還有我、人,你沒空;沒有空就是於波羅蜜法不相應。所以大家常常懷疑,為什麼受持一四句偈,那個功德超過人家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沒有想到佛說受持四句偈,前面有個大前題在,必須是事實真相完全看清楚、通達明瞭了,契入能、所俱不可得的這個境界,這時候受持一四句偈,那個功德是無量無邊,他稱性。『讀誦修行,為人演說』,這個『讀誦修行』是自利,『為人演說』是利他,正是菩薩道,自行化他啊!這個人這樣去做是真正供養佛、真正禮讚佛,佛接受啊!
下面佛為我們說出所以然的道理來——為什麼?
何以故。諸佛菩提。從多聞生。不從眾務。而得生也。
這個話說得夠明白、夠清楚了。『多聞』,諸位要記住——受持一四句偈。由此可知,這個多聞不是「廣學多聞」,是一四句偈不斷去「重複的多聞」,我們在這裡要看清楚,他講的是受持一四句偈。我們今天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天念幾千遍、幾萬遍,這叫多聞啊!
為什麼要念這麼多遍呢?
實在講還沒懂啊!一天念幾千遍、幾萬遍,這一句阿彌陀佛還是不懂。
「讀誦」——念了,有沒有修行呢?
沒有修行。所以這個是口在修啊!除了口之外,心不相應,心裡面還是是非人我;身也不相應。
怎樣這一句佛號念得相應呢?
心跟阿彌陀佛的心是不是一樣的?
願跟阿彌陀佛的願是不是一樣的?
你的一切造作跟阿彌陀佛的造作是不是一樣的?
身、語、意果然與阿彌陀佛相應,那你就成功了,你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啊!
阿彌陀佛存的是什麼心?發的是什麼願?都在《無量壽經》上,你去讀誦,讀了要明瞭、要解義;解了要照做,百分之百的做到,那你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是一個人啊!無量無邊啊!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都是阿彌陀佛。不是阿彌陀佛怎麼能生到極樂世界?身、語、意三業像阿彌陀佛,這才行、才可以啊!所以從多聞,不從眾務啊!這個『眾務』裡面說到造七寶塔遍滿三千大千世界,還是搞六道輪迴,依舊不能了生死。佛在此地說得太清楚、太明顯了。
錄自: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http://book.bfnn.org/books/0355.htm#a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