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31 04:45:29此情可待

大馬

在圖書館翻閱舊資料,找到這本亞洲週刊,上網搜尋了相關資料內容,於此分享給大家。

***************************

摘錄自 亞洲週刊 二十三卷二十四期(2009-06-21) 精彩內容

大馬華人揚威台灣 ·童清峰
馬來西亞華人近年揚威台灣,在不同領域脫穎而出,蔚為文化與社會現象。最近震動台灣歌壇的選秀歌手符瓊音是逢甲大學中文系的大馬學生,她以天籟的歌聲贏得選秀大賽,推出首張專輯,成為人氣歌手。另一位高科技奇才潘健成,率先研發出USB隨身碟(香港稱手指,大陸稱U盤),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三成,是世界第一。他們是大馬和台灣的驕傲,也成為台灣軟實力的一環。

最近在台灣樂壇,有一名新人備受矚目,她在第二屆《超級偶像》比賽中,以如天籟般的歌聲,勇奪第二名,被稱為歌壇的「粉紅坦克」,並於最近推出首張專輯《粉紅點唱機》。她其實是在台灣逢甲大學中文系就讀的馬來西亞華人,是數十年來大批「台灣圓夢」的大馬華人之一。

率先研發出USB單晶片隨身碟(U盤,香港俗稱「手指」)的台灣群聯電子董事長潘健成;近年蜚聲國際的台灣表演團體「優人神鼓」的藝術指導黃誌群;屢奪國際大獎的台灣電影導演蔡明亮。他們都是讓台灣在國際上發光的人,但很多人也許不知道,他們還有一個共通點││都是來自台灣受高等教育的馬來西亞華人。

近五十年來,超過四萬名大馬華裔學生到台灣深造,而部分更選擇留在台灣發展,包括作家李永平、陳大為、鍾怡雯、黃錦樹、醫生作家歐陽林、出版界名人沈雲驄等,實現他們的「台灣夢」,為自己的事業與人生添上美麗的色彩,也為台灣增添各領域的人才,豐富了台灣的社會面貌,更為台灣及全球華人增光。

最近較為引人注目的大馬華人實現「台灣夢」例子,是今年初的第二屆《超級偶像》比賽,符瓊音雖然只獲亞軍,輸了給以舞蹈取勝、同是來自大馬的艾成,但符瓊音的音色及歌唱實力,使她被譽為「一代歌姬」,她的新專輯重唱十二首華、台、英語經典歌曲,充分展現她在大馬多元文化環境下成長的優勢。

大馬華裔學生在台灣,有著其他地方僑生所沒有的優勢,包括他們懂華語(國語、普通話),在台灣不會有語言隔閡,同時,由於大馬有相當多的華人祖籍福建,在講台語的台灣社會也如魚得水,甚至比在台灣的外省人更容易融合。

中華民國政府於一九四九年撤退到台灣後,積極經營海外華人華僑關係,久而久之,行之多年的僑教政策已經成為台灣重要的軟實力。台灣當局為爭取海外華人支持,數十年來積極吸引海外華人學生(僑生),提供獎學金與各種補助,並通融准予打工,使台灣成為海外華人重要的升學地方。六十年來,台灣培養了超過十五萬僑生。留台生學成回居住地自然心也較向著台灣,成為台灣推展國民外交、宣揚中華文化的尖兵;台商要在當地投資,留台生首先是拔擢對象。

長期以來,受限於很多東南亞國家的種族政策,當地華裔學生的升學管道受到極大壓縮,家境好一點的會去歐美留學,環境欠佳者只好退而求其次,選擇台灣或中國大陸,但若論文化多元與社會活力,台灣仍勝過大陸。

僑生不少來自東南亞,雖然台灣與東南亞各國沒有邦交,但台商在當地經營企業沒有困難,就是因為有留台生幫忙,例如在大馬開工廠,留台畢業生資源便是絕佳助力。

「台馬族」獲平等待遇

此外,由於大馬政府在許多領域實施土著優先的政策,限制了華人的發展空間,而在台灣,不管是就業或創業,都能享受平等待遇,沒有任何歧視,生命力獲得喚發,部分更「落戶台灣」,形成「台馬族」,與台灣連結成「生命共同體」。

僑生學成後留在台灣的門檻很高,台灣政府原則上並不鼓勵僑生留在台灣發展,但根據「就業服務法」規定,僑生若從事專門性與技術性工作,平均月薪在台幣四萬七千九百七十一元以上(約一千六百美元),且由僱主出具證明,即可在學成後留台就業。這個規定相當嚴苛,連台灣本地碩博士學歷的起薪都達不到這樣的標準,除非「貴人」相助,潘健成就常扮演「貴人」,開出證明文件給願意留在台灣的僑生。

儘管由於台灣當局不鼓勵僑生畢業後留在台灣,大部分大馬留台生都會在畢業後返馬,但基於種種原因而留下來的,仍大有人在,包括與台灣配偶結婚、台灣的文憑不受大馬官方承認、嚮往台灣的自由環境、賺取台灣比大馬高的薪酬、看好台灣比較大的發展空間等。

在文化領域,台灣深厚的底蘊與自由的氛圍,在不少大馬華人學生眼中,顯然是一個天堂。其中在文學領域,歷年來的留台大馬學生,從六十年代的李永平,七十年代的張貴興,到八、九十年代的黃錦樹、陳大為、鍾怡雯等,屢奪台灣各大文學獎,使「馬華文學」備受矚目。而這群傑出作家,部分(如李永平)雖然後來也赴美繼續深造,讀碩、博士學位,但最終還是選擇留在台灣,繼續創作與教學。

文學之外,台灣的電影與表演藝術也都吸引有志於此的大馬華裔學生。七十年代到台灣的中國文化大學影劇系就讀的大馬學生蔡明亮,就在寶島實現他的電影夢,更屢奪國際大獎而成為世界級導演。近年在國際嶄露頭角的台灣「優人神鼓」劇團,其藝術指導是來自大馬的黃誌群。黃從小在大馬的怡保習武,十七歲來台進入體育學院就讀,畢業後曾加入台北民族舞團及雲門舞集,一九九三年加入優人神鼓,並與該劇團的藝術總監劉若瑀結婚,成為台灣女婿,共同發揚鼓藝。

在科技和企業界,和潘健成一同創業的群聯總經理歐陽志光也是大馬留台生,創業的五人團隊中還有一名澳門僑生。其實,長期以來,相當多的大馬留台醫學系及資訊科技科系畢業生,都選擇留在台灣發展。

潘健成坦承,他就是因為在台灣發展,才有今天的成績。台灣不僅讓潘健成獲得學問,工研院創業育成中心更提供他創業的協助。潘健成月前回馬巡迴演講,大馬華人都為能夠出了一名世界級科技企業家而感到自豪,但媒體上有不少評論即感慨,為何這樣的一名人才要在異鄉才能發揮所長,如果留在大馬,他會有如此成就嗎?

大馬學生留學台灣的歷史超過五十年,累積的人數已達四萬人以上,最高峰時一年曾有一千人以上的記錄,目前每年仍約有七百名大馬華裔學生到台灣留學。目前就讀台大外文所碩士班的大馬學生吳子文形容,旅台生是一支規模不大、但源遠流長的大馬「特種部隊」。

科系多元誘因大

台灣僑委會副委員長任弘指出,大馬留台校友組織健全,已經相當制度化,他們像是僑委會在大馬的分部,平日主動替台灣宣傳,並號召學生赴台就讀,例如「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留台聯總)等組織每年定期會在全馬各地舉行招生活動,效果顯著,至目前為止,大馬留台學生人數仍遙遙領先其他國家。台灣經濟富裕,但物價不高,與其他國家相比,學費十分低廉,而且大學數目超過一百六十所,提供的科系很多元,包括許多新興流行的課程等,對大馬學生有相當大誘因。

實現「台灣夢」的大馬留台生、現任台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陳大為回憶一九八八年來台留學那段日子仍點滴在心頭。中學時在來自台灣的華校老師薰陶下,台灣在陳大為的文化想像中已經是中國文化最純正、濃厚的地區,當時大馬人民仍不能自由前往中國大陸,且台灣學費便宜,是有志學中文大馬學子的首選地區。

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台灣剛解嚴,各種思潮百花齊放,正是純文學的黃金時期,隨便一本純文學的書就能有好幾刷的銷售成績,對陳大為的文學創作有很大助益。

僑生想要留在台灣,考上研究所是另一條途徑,僑生考研究所須憑實力與本地生一爭長短,「圓夢第一關是研究所」,陳大為表示,這對爭取留在台灣很重要,考上研究所才能持續創作。

大馬、台灣兩地創作氛圍差異很大。陳大為表示,台灣有很多文學獎項,是嶄露頭角的重要管道,且出版市場發達,猶如置身文化高原,對創作很有幫助,比起到新加坡或回大馬發展的學長、學弟,他們的創作明顯怠惰,進步速度較慢,「在台灣可以提升競爭力與競爭意識」。

台灣學風自由、政治民主、社會開放,對陳大為的人格思想形成有很大幫助,他說,在大馬,很多事情不會去想,但在台灣會激發更多的思考。例如在大馬,面對一個貪腐又穩定的政權,以前不會有人想去推翻它,民主思想這幾年才萌芽;創作方面,馬來西亞主流是寫實主義,創作有很多禁忌,如族群問題不能碰,台灣則百無禁忌,隨你發揮。

首創單晶片隨身碟而改變資訊科技發展進程的群聯電子董事長潘健成表示,當年他同時考取北京清華大學,但當時考慮到北京爆發六四事件才隔沒幾年,社會氣氛還很緊張,所以才選擇來台就讀,當時他還評估過,台灣學費低廉,在全世界教育體系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政府允許打工,英、美和新加坡都不行。家境並不寬裕的潘健成來台第三天就在就讀的新竹交通大學圖書館和福利社打工,賺取生活費。如今潘健成不僅在台創業成功,還娶了一名台灣太太,育有三子。

家在吉隆坡的吳子文來台灣已經八年,讀中學時就憧憬將來要做時事評論作家,大馬不如台灣民主,他希望將來透過文字促進大馬改革開放,他久聞台灣的言論自由,所以選擇來台就讀,他認為台灣媒體很開放,可以有很多學習的機會。他認識很多僑生都在打工,他則是由家裏供應生活費,但台灣政府提供很多獎學金,辦很多活動,包括補助大馬同學會與相關聯誼活動,讓他滿懷感激。吳子文表示,若有機會,他當然想留在台灣發展,想多學些技能,例如台灣雜誌百家爭鳴,比大馬進步,他希望多學點東西,將來帶回大馬。

敲開大馬學生留台之門的是甫完成肺腺癌手術的現任副總統蕭萬長。六十年代中期,蕭萬長出任駐吉隆坡副領事,當時馬共猖獗,對該國治安造成重大威脅。他發現由於大馬政策對華人不公平,很多華人子弟在中學畢業以後即無法升學,成為馬共吸收對象,當時馬共百分之九十九是華人。

蕭萬長和當時的台灣駐吉隆坡領事張仲仁,於是和大馬政府磋商,他提出面對馬共問題,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替華校畢業生找出路,政府不必花任何錢,只要准許他們到台灣讀書、進大學,所有問題即迎刃而解。大馬政府對他的建議相當支持,內閣同意讓大馬高中生到台灣讀大學。當時台灣的學費很低,物價不高,這個政策在一九六七年定案後,大馬華校畢業生開始比較大規模到台灣留學。

除僑生外,台灣教育部近年積極推動「五年五百億(台幣)」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劃,審查標準有一項是看該校招收外籍生的比例,比例越高,得到的補助機會越大,很多大學想搶食這塊大餅,採取高額獎學金向歐美大學生招手,但過程並不順利,於是回過頭來招攬東南亞地區的學生,由於獎學金豐厚,吸引不少華裔子弟以外籍生名義申請來台就學。

事實上,對大馬學生而言,「外籍生」比「僑生」更來得名副其實,部分大馬僑生也對「僑生」之名不以為然。任弘指出,在時代趨勢下,僑委會現在僑教宗旨是以文化認同取代祖國認同,摒棄政治性、意識形態,淡化種族、民族,強調文化。

進入全球化時代,在「平」的世界中,人才的流動是一大特色。數十年來一批批到台灣留學的大馬華裔學生,憑著他們的多元文化背景,畢業後也馳騁全球各地的職場,不僅成為大馬及台灣人才,也成為世界的人才。■


專訪:群聯電子董事長潘健成
台灣改變了他的一生 ·童清峰

群聯電子董事長-潘健成


大馬農家出身的潘健成,到台灣交通大學深造,成為人生轉捩點。他在台灣創業,率先研發出隨身碟(U盤、手指),成為身價數億的科技企業家。他讚賞台灣的良好創業環境,「我今天會這樣子,是因為我在台灣」。


位在台灣苗栗鄉下的群聯電子公司,專注在可攜式記憶體領域,零一年率先研發出USB快閃記憶體單晶片隨身碟(U盤、手指)並命名為Pen Drive,如今在全球的市場佔有率超過三成,是世界第一。群聯零四年在台灣興櫃股票市場(Emerging Stock) 掛牌,曾一度是興櫃股王,在業界受到相當的矚目,帶頭的董事長潘健成也由一位馬來西亞籍農家子弟,搖身成為身價數億的科技新貴。他不僅是零八年度大馬傑出青年,也當選母校台灣交通大學「五十年內在產業界最有影響力的五十人」,且是當中最年輕的一人。

潘健成是第三代華人,家在馬來西亞中部的適耕莊,是一個以種稻為主的華人村莊。他的祖父從福建移民至馬來西亞,原本經營小生意,到了父親這代改幫地主耕作,家境非常清苦,家裡大小事都由排行老大的潘健成帶頭做,他從八歲開始幫忙犁田割稻,直到十五歲離家求學。

一九九三年,潘健成帶著家人湊得的十四萬台幣(約四千七百美元)赴台就讀新竹交通大學電機與控制工程系,這個抉擇成為他一生的轉捩點,也是他實現「台灣夢」的契機,求學六年(大學及碩士班)除了家裏帶來的錢外,靠在學校圖書館及福利社打工維持生活。

長得一副娃娃臉的潘健成,今年才三十五歲,由於求學期間,受到台灣政府完善的照顧,他充滿感恩,因此,一有機會他就鼓勵大馬學生來台就讀,去年回大馬母校濱華獨立中學頒發獎學金,同時辦了一場演講,演講之後有一位高二學生發問指出,他很想去台灣,但覺得去台灣沒有前途,他認為台灣比大陸亂,而且台灣都講中文,英文很爛,以後沒有出路。潘健成一下愣在那裏,不知如何回答:「你覺得我像沒有前途的樣子嗎?我覺得我還可以,我今天會這樣子,是因為我在台灣,我去美國一定沒有今天的成就,我去日本不會有,去大陸應該也不會有,所以台灣真的不差。」

大馬留台生在當地有很大的影響力,也很有組織,他們經常定期舉辦活動鼓勵大馬學生來台留學,可能他們做得太多,讓台灣僑委會因此鬆懈下來。潘健成認為台灣的外交單位幾乎很少經營東南亞地區,他跟僑委會建議,「我是幫你們做國民外交,你們自己要爭氣。台灣罪名要洗刷一下,政府也要做點事情,至少政府在美化台灣相關形象上,還要加把勁,多宣導台灣好的經驗」。

潘健成認為,「台灣現在做得非常不足,從後李登輝時代,幾乎就不『鳥』東南亞,沒有在經營這一塊」。他說,對台灣來講,雖然他還是持大馬護照的外國人,但至少大家是同一個文化蔓延下來的,講同一種語言,大家可以溝通,所以他願意不吝提供意見。

潘健成感慨表示,從一九八零到九三年之前,台灣還是大馬最大投資者,為什麼那麼多台灣中小企業要到大馬投資,而不去印尼、泰、菲?原來一九六零至八零年代很多馬來西亞僑生來台灣唸書,唸完書回去,剛好台灣經濟起飛,台商重用很多留台僑生。如果當時台灣沒有開放大馬僑生來台,台灣在馬投資未必能有這麼順利,但從後李時代,政策就開始轉變,東南亞在台灣眼中成為無足輕重的地區。以下是潘健成接受亞洲週刊訪問的內容摘要:

當初為何想來台灣唸書?

家裏沒錢,我家如果有錢,我大概不會來台灣,因為評估過台灣是全世界教育體系「性價比」(實質表現與價錢比)是最便宜的,就是表現非常好,價錢是最低的,不是你給我獎學金、免費,而是台灣的大學收費相對比較低。另外,台灣允許我們在唸書時可以工讀,英國、美國都很難、新加坡也不行。我來台灣第三天就開始工作,圖書館一小時八十元,另外也在福利社打工,同時做兩份工作,一個月平均有三千元台幣,寒暑假就拼命打工,可以賺一、二萬,剛好可以交學費,那時候唸書很省,一天只能花一百元,我每天收入在一百到兩百之間,偶而吃鐵板麵,四十元,這就叫大餐。

一天一百元怎麼花的?

省錢,早餐不吃,十一點跑去吃午餐,午餐三十五元,晚餐三十五元,宵夜兩個水煎包,十四元,再吃點零嘴,就這樣過了,一百元是純吃飯,不含買書的錢。

台灣帶給你什麼樣的成長?

我自己需要錢,到其他地方去我會比較辛苦,這是一定的。我在馬來西亞唸小學、中學時,台灣都是最好的,有錢、一級棒,為什麼我到台灣以後,感覺馬來西亞把台灣當垃圾?我今天能有這樣的成績,是因為我來台灣,我運氣好來台灣,台灣的電子產業是全球很好的,這個產業鏈很齊全,我創業可以很快成功。第二、因為我念交通大學,交大最強的是校友的力量,如果不來台灣,或者去其他學校,就不可能有這麼快速的成長,台灣給我的成長就在於來這邊剛開始的時候,讓我可以工讀,至少可以活下去,然後有機會開始學東西、創業,如果沒有交大,我們就不存在,沒有工研院創業育成中心,我們可能也不怎麼像話。

台灣給你這樣的創業條件跟機會,你認為其他地方有可能給你這些嗎?

我有一些朋友在新加坡,他們告訴我,新加坡最優秀的人才是去政府部門上班,第二優秀的到外商,第三優秀的是到本土上班,再來才創業,這是新加坡的體系,日本、馬來西亞比較好一點,日本都是商社、大企業,韓國原來也是大公司,現在開始有創業風潮,我去這幾個地方都不會有好事。如果到美國,可能也是找個公司上班,然後回馬來西亞。台灣有什麼好處?只要你想創業,外面錢很多,你只要有本領就可以說服人家投資,馬來西亞也有很多有錢人,但願不願意投資是另外一回事,投資後能不能成功又是另外一回事,在台灣你的創意、抱負可以去發揮,政府單位不會主動找你麻煩,會給你很開放的空間。

簡單講,如果不來台灣,你就不會有今天?

肯定的,我算什麼東西?沒錢、來唸書,我去美國能做什麼事?去美國弄幾百美金創業?機會不大啦!而且我去美國創業,我做這一行,最後還是要來台灣。我來台灣的第一天,就很清楚,趕快畢業,回馬來西亞工作,到大三時,台灣教育部改了一個制度,研究所可以憑大學成績直升,大一到大三上學期,我都是班上第一名,不唸白不唸,當時想,不能光唸書,總要做點事,就跟著老師做研究,一開始到工廠做日光燈,那是「黑手」做的東西,我想跟我沒有關係,後來跟著另外一個老師,做電磁爐、馬達,也沒什麼興趣,做了六個月,後來一個老師說要做攜碟機,一個月五千元,就做做看,看IC設計怎麼玩,一開始什麼也不懂,就是上網找資料,後來這個老師跟另外一個老師成立一家公司,這家公司跟另外一家公司技術轉移,本來這家新公司是有團隊的,後來團隊全部「落跑」,就只剩我們幾個小毛頭,我們幾個夥伴就去技術轉移,後來做了一段時間,開始有一點樣子,老師就說那你畢業留下來,就留下來,結果那個公司一團亂,我們不爽就離開,才創立群聯電子,開始一番新的局面。■


大馬留台生改變歷史進程 ·林友順

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總會長-姚迪剛
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總會長-姚迪剛


留台生在大馬華人社會各領域扮演重要角色,他們積極參與文教活動,在工商界有亮麗成績,並成為台商投資大馬的橋樑。留台人也積極爭取政府承認台灣文憑,並參與政治,推動民主與族裔平等。


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月前到馬來西亞訪問,在機場迎接他的除了駐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曾慶源、台商聯合總會會長丁重誠及世界吳氏總會會長吳世才等人,也包括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簡稱留台聯總)會長姚迪剛。留台聯總雖然是大馬留學台灣畢業生聯誼的組織,可是它卻是在海外最能發揮台灣「軟實力」的團體之一,尤其是在台海兩岸關係緊張時期,讓台灣的影響力得以避過官方及中國大陸的攔截,深入民間與草根,填補台灣因與海外沒有邦交的活動的缺陷。

留台聯總在大馬是個非常活躍的民間組織,除了作為台灣與大馬官方與民間交往的橋樑,由於留台聯總會員都是畢業自台灣各大專學府的知識分子,同時大部分也是大馬華文獨立中學的畢業生,他們對華文教育的感情與熱愛也促使他們在學成歸國後積極參與推動大馬文教活動,尤其是華文教育,貢獻巨大。

姚迪剛是成功的企業家,同時也是熱心的華文教育工作者,雖然業務繁忙,他還是出任華教組織林連玉基金會常務董事。在林連玉基金會總執行長姚麗芳的眼中,姚迪剛是個熱心華教的領導,他除了為華教工作獻力,也對華教活動慷慨捐獻,是其中一個出錢又出力的華教工作者。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台灣東海大學工程系畢業的姚迪剛畢業後返馬,由於其台灣的文憑不受政府承認,因此只能在私人企業工作。與許多留台人一樣,他在工作約十年後放棄受薪的工作,自行創業打天下。經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今天的成就,成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

台灣高等學府的學術水平雖然很高,可是長期以來皆未能獲得大馬政府的承認,留台聯總的其中一個任務就是向政府爭取承認台灣文憑。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台灣有八個學系的文憑已獲得承認,這包括醫學、牙醫及藥劑系等,不過,台灣的中文系文憑還是未獲得承認。姚迪剛表示,目前留台聯總正積極爭取政府承認台灣的大學中文系文憑,因在台灣深造的大馬學生攻讀中文系的較多;他說,一旦中文系文憑受到承認,不僅這些學生的出路更廣,同時也將能協助解決大馬政府學校缺乏中文師資的問題。他指出,台灣的農業技術很先進,大馬政府也應該承認台灣農業科系文憑,以使留台人能夠參與政府推動的農業現代化計劃。

文憑不受承認刺激創業

事實上,不僅是台灣文憑不受承認,中國大陸及印度大學的畢業生也不能在大馬當公務員,這涉及複雜的國家利益考量。在文憑不受承認的局限下,留台人只能望公務員的金飯碗而興歎,轉而在私人企業界謀生與奮鬥。姚迪剛指出,當前大馬華文獨中許多教師皆是留台人,他們是華文教育得以延續的重要資源,尤其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當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關閉南洋大學後,華教其中一個重要的師資來源頓然被切斷,而留台人的存在讓獨中師資不致出現斷層。

此外,也有大量留台人投入工商領域,他們以在大學所掌握的知識及在台灣建立的重要人脈,在大馬開創出一片藍天,在製造業、貿易及農業最顯著。姚迪剛指出,大馬目前栽種的水晶蓮霧、無核番石榴等改良水果,都有留台人的影子,顯見留台人對國家的貢獻不小。姚迪剛認為,換個角度來看,文憑不受承認也有正面的成果,他說:「如果台灣文憑受承認,留台人得以進入政府部門工作,享受安逸的生活,留台人就不會去打拼,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大馬華人逾六百萬,佔國家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也是第二大族群。由於華人人口多、對國家政治經濟影響大,因而也是台海兩岸爭取的對象。在冷戰時期,台灣蔣介石政府為了爭取海外華人的支持,他在美國的支持下為海外「僑生」提供優厚的留台條件,而在大馬獨中畢業的華校生因文憑不受政府承認,留台顯然是一條重要的升學道路。根據保守估計,目前有逾四萬名留台人學成後返馬。

畢業於台灣大學中文系的《星洲日報》總主筆羅正文表示,大馬學生留台道路走了半個世紀,他們對國家建設的貢獻有目共睹,無論是文教、經濟、政治及華團,都留下留台人的蹤跡。他指出,留台人吳德芳曾任大馬華人民間最高領導機構「華總」會長,目前是客家公會會長,而張景良也曾領導雪蘭莪中華大會堂。他認為,留台人對引進台資也有一定的貢獻,他們居中協調,為台商南來創造較平坦的道路。不過,他承認,留台人過去涉足政治相對而言並不多,這可能與留台人的心態有關係,他們注重學業,不關心政治。隨著台灣快速走向民主化,新一代的留台人也深受影響,開始關心政治,也參與政治。最近在大馬的一些政治活動,也延燒到台灣,例如部分旅台學生就響應大馬國內的在野團體的呼籲,在台灣也舉行穿黑衣抗爭行動。

留台人在大馬政壇人數不多,最高的官職目前仍停留在副部長一級,讓人較有印象的是前任副部長兼執政聯盟成員馬華公會婦女組主席鄧育桓、現任馬華婦女組主席及內閣婦女、家庭和社會發展部副部長周美芬、前任馬華議員賴觀福、在野黨行動黨議員陳慶佳。在去年大選中,也有多名留台人當選議員,這包括在野黨公正黨的劉子健及行動黨的王國慧,兩人目前是檳城州行政議員(州部長)。

在一九九四年進入台灣中興大學企管系深造的劉子健對亞洲週刊表示,他是在留台期間深受台灣政局的影響而對參政有很濃厚的興趣。他指出,當時台灣民主化與人權運動蓬勃發展,這讓他有機會把大馬的情況與台灣做比較。九八年畢業返馬時正值前副首相安華被革職而掀起的改革運動,促使他加入公正黨,參與打造一個公平、合理、民主及自由的多元種族社會。現年三十九歲的劉子健承認,參政的留台人並不多,語言掌握可能是一個原因,不過,他認為,年輕一輩的留台人的語言掌握比較好,都具備華語、英語及馬來語的溝通能力,這為他們的參政解除很大的障礙。此外,他表示,由於參政是條艱苦的道路,尤其是投身在野黨陣營,許多留台人可能會認為在私人企業界的成就感可能會比參政來得更大。

大馬教育領域的開放及政府允許學生到中國大陸求學曾一度衝擊大馬學生到台灣深造。在過去,申請到台灣深造的大馬學生每年逾千人,不過在一九九五年後申請人數只有數百人,在九八年更減少至五百六十人。姚迪剛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大馬私立學院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學生多了升學之路,同時留在國內升學費用低,因此家長紛紛把孩子留在國內。隨著台灣大專學府湧現、學生來源短缺,台灣學府被迫積極向海外招生及留台聯總積極展開升學輔導,到台灣留學的情況開始回暖,去年申請到台灣留學的人數再次突破千人。

羅正文透露,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訪馬期間在與留台聯總交流時為留台人消除了一些疑慮,指明台灣僑委會在併入外交部後所獲得的撥款預算將不會減少,甚至會更多,這將確保到台灣留學的僑生所享有的優惠將不會受影響,從而使大馬學生能繼續到台灣留學,為大馬培養各領域的人才。■


專訪:人氣歌手符瓊音
粉紅坦克感動台灣 ·童清峰
在逢甲大學讀書的大馬「粉紅坦克」符瓊音,以具爆發力的歌聲感動觀眾,同學租遊覽車到台北為她打氣。她的歌唱實力獲唱片公司青睞,首張專輯挑戰天后,唱出十二首英、國、台語經典名曲。


符瓊音原本只是一名大學生,但自從參加超級偶像歌唱大賽飲恨屈居亞軍後,很多人不禁為這位來自馬來西亞、歌聲宛若天籟的唱將抱屈,現在隨便問台灣一個年輕人符瓊音是誰,他們幾乎都知道就是那位歌聲充滿爆發力,比起國際級天后也毫不遜色的「粉紅坦克」。她最近推出《粉紅點唱機》專輯,演繹國語、台語、英語經典歌曲,廣獲好評。(http://www.skyhigh.com.tw/meeia/)

今年二十五歲的符瓊音,來自馬來西亞柔佛州,祖籍海南,目前就讀逢甲大學中文系,靠著一副金嗓子,從在家鄉開始就投入歌唱比賽,一路過關斬將,榮獲全馬亞軍,緊接著在TVB8全球華人新秀歌唱大賽和Astro新秀歌唱大賽中均獲亞軍,今年一月台視及三立合辦的第二屆超偶決賽,冠軍呼聲極高的符瓊音又輸給同樣來自大馬、以舞蹈見長的艾成,屈居亞軍。

雖然與冠軍無緣,但沒有人會懷疑符瓊音的歌唱天賦,無數網友為她抱不平,並為她加油打氣,甚至譽她為「一代歌姬」,台灣歌迷的熱情,讓她得以從挫折中奮起,也使她有機會一圓勇闖歌壇的美夢。

符瓊音坦言,「來台夢想是為自己的唱歌的歷程找到一個結果」,從小她就常上台表演,唱歌、演講、辯論等,「跟嘴巴有關的,都很好」,她對歌曲領悟得比別人快,例如從收音機聽到的歌就能模仿,但當時她並不知道唱歌在生命中的意義。

原來符瓊音的好嗓音來自遺傳,同樣有無數歌唱比賽經驗的符媽││風玲玲來頭不小,當年不僅跟鄧麗君等國際知名藝人同台演出,也發行過四張個人專輯黑膠唱片,如今符瓊音可說青出於藍勝於藍。

其實在歌壇成長過程中,符瓊音也是傷痕累累,「挫折後,我才領悟到原來唱歌不只是唱歌,它還需要其他吸引人的東西」。就像當她跟其他參賽者排排站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太胖,「我一唱歌別人就投降,但一看到我,別人也投降」。她從此對自己的身材很介意,一直到二十歲才決定要減肥,當時她參加全馬歌唱比賽,第一次擠進前三十名。名次雖不怎麼樣,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她學會了唱英文歌,讓她的音樂更具爆發力,讓她贏得「粉紅坦克」封號。翌年她又參賽,經過前次比賽的學習,讓她有所領悟,認為自己準備好了,因此一下就大躍進到第二名。

符瓊音屈居第二,輿論大譁,媒體認定是「肉多失車」,雖然她歌聲優美,但豐腴的外型卻讓整體分數打了折扣,冠軍因而拱手讓人,都為她惋惜。緊接著符瓊音以全馬第二名資格參加香港歌唱大賽,不料她又以二分之差屈居亞軍,輿論又是一片嘆息,結論依舊認為她實非戰之罪,而是輸在身材。

符瓊音真的跟亞軍結了不解之緣。來台參加超偶,經過七個月的鏖戰,每週兩天台中台北兩地奔波綵排錄影,一路擊退對手,所有媒體一致看好台風穩健的她,冠軍十拿九穩,網路投票她也以五千多票領先第二名的艾成三千多票,她自己也相當篤定,「那種壓力是無形的,但我不願承認」,雖參加過無數的歌唱比賽,但一上台她還是會緊張。

原以為勝利在望,但造化弄人,沒想到決賽當天,符瓊音患重感冒,影響她的演出,最後以零點零零六的些微分數輸掉后座。比賽結果出爐當晚,網路掀起議論。符瓊音放聲痛哭,但心情很快就平復,她感到如釋重負,因為終於可以不用再比賽了。

家裏排行老二,參加歌唱大賽也以第二名收場,符瓊音有自己的一套老二哲學,就是「凡事順其自然,作好本分」。她笑說,反正以後不會再有名次的困擾了,「第一名是『bonus』,第二是正常的」。

雖然超偶屈居亞軍,但由於她獨特的歌唱天賦,唱片公司力邀她灌唱片,搶先成為「超偶二班」發片第一人,首張專輯《粉紅點唱機》日前發行,大膽挑戰陳淑樺、蘇芮、席琳.狄翁、陳盈潔等十二位英、國、台語天后經典歌曲。

符瓊音從小受的是華文教育,她爸爸從事修車業,對三個子女的教育十分堅持,從小就要她背唐詩、寫書法、記生字卡,當同年齡的小孩還在玩耍時,她正埋頭唸故事書。她說,從小就對語言滿有信心,當時就立志要唸中文。

就讀華文獨立中學的符瓊音,在思想上一直有要捍衛中文地位的想法。獨中畢業,她進南方學院,該校與台灣的大學院校經常交流,很自然就接觸到台灣的大學生,常聽到他們介紹台北士林夜市、台灣特有的鹹酥雞等,久而久之,對台灣有一種文化的認同感。

由於對中文的執著,符瓊音對台灣的文化很嚮往。她說,星馬對台灣有種崇拜情結,因為台灣的節目很精采,能引領潮流,尤其對八十年代以後出生的年輕人特別具有吸引力。「台灣文化是一種大眾流行的文化,例如一句遊戲電玩廣告詞『殺很大』突然變成口頭禪,給年輕人一種貼近的感覺。」

青少年時期的符瓊音,像卡通白雪公主裏的皇后,認為自己是全世界最漂亮的人,她常穿的是露背、露肩的衣服,自信心被打垮以後,她忽然發現自己的手臂很粗,穿著暴露的衣服不過是自曝其短而已。

為了拋開豐腴的身材,符瓊音花錢塑身,至今已經甩掉十公斤,但還不滿意,她還要再減四公斤才「合身」,但昔日的自信又慢慢回來了。

跟大學同學比起來,符瓊音的年紀稍長,她像個大姊頭,剛開始轉進逢甲大學時,同學都不太接納她,她像一般僑生一樣獨來獨往,後來同學發現她是個真性情的人,才開始比較多的互動,「吃喝玩樂都來問我」,她開心的說,這次超偶決賽,班上同學還租了一輛遊覽車北上到現場替她加油,她很感動。

符瓊音像是為歌唱而生。她說,以前唱歌是為了獎金,來台唸書以後,她還是不斷參加各種歌唱比賽,賺了不少獎金,現在比較知道唱歌對她的意義,「難以用言語形容」,但她強調,如果不唱歌,會很憂鬱,「唱歌變成我的工作,這是與生俱來的工作」。

第一恐怕是所有人的夢想,不過現在老二哲學也逐漸被接受,重要是實力與自信,符瓊音一連串的際遇,看似坎坷,卻在盡頭見到歌唱事業的曙光,她的故事也激勵了許多遭遇瓶頸的失意人。以下是專訪的內容:

你母親很會唱歌,她給你什麼影響?

我媽媽在我們睡前的時候都會唱歌,唱歌就是我媽平時就會做的事,我耳濡目染,她給我的影響第一就是天賦,我們三姐弟都有遺傳到媽媽的天賦,我姊姊樂器很精,弟弟音色不錯,在音樂領域的領悟能力比別人快。

她的價值觀也影響到你嗎?

是,我媽媽會覺得去比賽一定要有把握進前三名,要不然就不去,不能只是去玩玩,因為我們不是有錢人家,每次出去(比賽)都有一些預算,我們沒有那個本錢。

在歌唱技巧上,她有教你什麼嗎?

基本功方面有,但是到了流行的部分就是我自己研究。

你最拿手的歌曲是什麼?

有不同的拿手歌曲,像《回家》那種中、英文歌曲。

你怎樣適應台灣的生活?

在台灣只要吃的適應,其他就能適應(笑),只要不排斥台灣的食物,就很容易適應,因為我們的文字、還有很多資訊是一樣的,這不會有很大的隔閡。

你最喜歡吃台灣的什麼食物?

鹹酥雞、臭豆腐等,都是小吃,還有台灣的日本料理做得很精緻,我在台灣吃生魚片大概是我這輩子吃最多的吧,很愛吃鮭魚。

黃國倫、陳國華等評審,對你的評語如何?

黃國倫老師說我這坦克開起來要鑽進小巷,還需練習。

黃國倫有一次對你歌曲中學海豚叫聲有一點意見?

那時候只是為了贏獎金才寫的那首歌,我對那首歌也沒有很大的把握,像王治平老師給我的評語都是滿肯定的,陳國華老師是我的唱片製作人,他覺得我的聲音是很經典、很有機會的。

你在異鄉台灣圓了歌唱的夢想,未來還有什麼夢想要實現?

我想要買房子,希望自己有能力決定自己經濟的主權,我也不會說一定要賺大錢,只是希望能夠照顧好自己的家人,我家在馬來西亞的房子是租的,希望能夠幫他們買一間房子。■


邱立本:文化中華煥發新的生命力
「台馬族」是台灣與大馬永恒的靈感,豐富了兩地的軟實力,也煥發文化中華最新的生命力。


邊緣比核心更核心。在文化的邊緣,往往比中心地帶更有焦慮感,憂慮文化認同在弱勢的位置中被迫流失。

馬來西亞華人其實是中華文化的一支奇兵。他們在蕉風椰雨中,遠離神州中原,但卻有一股比中原更中原的中華文化情懷,更有花果飄零的感覺。恰恰是在弱勢群體的焦慮中,他們發現中華文化是一個突破孤島心態的橋樑,不僅可以通往五千年的歷史,更可以通往未來的希望。

他們的希望島嶼是台灣。在過去半個世紀中,逾四萬名大馬華人青年前往寶島念大學,不僅延續了大馬小學和中學的華文教育,也加強了大馬華教的基礎與動力。從吉隆坡到台北,中文成為連接兩地的一條文化的臍帶。大馬華人在台灣感受濃濃的中華文化情,從唐詩到現代詩,從《紅樓夢》到白先勇,從崑曲到雲門舞集,他們都分享台灣的文化脈動,吸取傳統的養分,加以創造性的轉化,也產生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共振,加強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他們口袋裏裝著的是馬來西亞護照,但內心深處也擁有一本中華文化的護照,超越了政治上的限制,也突破了台獨推動「去中國化」的限制,在台灣找到了生命中的最佳的舞台,舞動讓人難忘的身影。

他們也進入了一個獲得平等待遇的社會,告別了大馬社會「有些人更平等」的種族歧視。他們儘管來自異鄉,但在台灣卻沒有被視為外人而加以排斥。

這也催生了很多「台馬族」。他們是兩地文化融合的結晶。這包括了作家李永平、溫瑞安、方娥真、鍾怡雯、陳大為、黃錦樹、張貴興、歐陽林、沈雲驄、導演蔡明亮……「台馬族」也包括那些不是在台灣念書,而是闖進寶島流行文化領域的「能人」,像歌星梁靜茹、曹格、戴佩妮、張棟樑等,都早已被視為台灣文化的一環。

台灣這二十年急速的政治變革,也對大馬留台生帶來重大的衝擊。他們親身體會民主化的歷程,開放黨禁和報禁,從威權社會中解放出來。更不要說台灣近年蓬勃發展的媒體自由,沒有政治的限制,不會以言獲罪,都像一面映照大馬的鏡子。「台馬族」不禁會問:台灣能,為何大馬不能?

這也使他們進一步了解台灣政治背後的社會動力,社區自治,非政府組織(NGO)所凝聚的力量,都不斷為政治的變革作出鋪墊。台灣的民間組織像慈濟的志工,就向大馬發展,廣受歡迎。

事實上,近年大馬的政黨,都曾到台灣實地考察。尤其台灣選舉的動員方式和文宣的技巧,都有很多西方社會所沒有的創意,也都是大馬可以吸取的智慧。

因而「台馬族」也是台灣與大馬永恒的靈感,他們贏得了兩個世界的掌聲,也讓這兩個社會不斷交換中華文化變革的最新內容,豐富了兩地的軟實力,也煥發了文化中華最新的生命力。■

邱立本 Asiaeditor@gmail.com


僑生與外籍生
中華民國政府於一九四九年遷台後,為了爭取海外華人支持,積極推動僑生政策。僑生採血統認定論,即凡具華裔血統的海外華人,就屬僑生。僑生就讀國立大專可享學雜費減免等優惠,早年由於海外華人升學管道不多,費用相對低廉的台灣成為華人子弟的重要升學地方。近年每年有約三千多名僑生到台灣求學,其中大馬、澳門和香港是重要來源地。五十多年來僑生總數估計超過十五萬人。


近年來,台灣也積極提高外籍生比例,外籍生是以非華人為主。由於外籍生獎學金比僑生的「清寒助學金」高十倍,故也吸引不少大馬華裔學生通過此途徑申請留台。但由於當局規定,有僑生身份者不得同時是外籍生,否則即取消該學生資格,近年就發生過幾次有大馬學生因此而遭退學的案例。■

摘錄自 亞洲週刊 十八卷三十三期 (2004-08-15) 精彩內容

東南亞與台灣的情緣 .劉振廷、林友順、余歌滄
半世紀以來,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尼等東南亞學生到台灣求學,受到關懷照顧,對台灣全情傾心,認同中華文化。


一直留在台灣發展的「泰國小天王」TAE,在台北進修「國語」。由於相貌表情酷似台灣明星「小旋風」林志穎,令他很快走紅,成了台灣學生的偶像。不過,泰國留台校友中發揚中華文化最努力的,要首推中華語文中心校長張立明,他是已故泰華知名教育家張亦錚的兒子。張立明畢業於台灣大學歸來後,即出任當時曼谷最具規模的華校——﹛黃魂中學的校長。張立明曾當選泰國中華會館理事長、台灣立法委員,現為中華會館名譽理事長及僑務委員。

根據目前擁有千餘會員的「泰國留台同學總會」不完全統計,自一九五九年至今,在台灣各校求學的泰籍學生總計六千多人。台灣師範大學最傑出的泰國校友譚國安,長期來在最高學府朱拉隆功大學中文系當教授。他也是多產作家,編寫過多本與漢語教學、泰國憲法和旅遊有關的中泰文書籍,並為《漢泰》雙語月刊執筆。從事工業區開發的安美德集團董事長邱威功,堪稱泰國工商界頂尖人物,台灣大學機械系畢業,現任泰國工業總會泰台經濟合作委員會主席。他是泰國留台校友當中風頭最能扭轉經濟乾坤的人物。數十年如一日,仍在泰華媒體耕耘的,包括《星暹日報》總編輯馬耀輝、筆名「思維」的女作家莫藍玉,台灣中央社駐曼谷記者郭芳贄等,都是早年負笈台灣的泰國「僑生」。

六十年代末,泰國赴台留學風氣盛極一時,在學人數曾一度超過二千,僅次於馬來西亞和香港學生。當年泰國學生,多集中在台北市郊板橋鎮的華僑實驗中學和其他中學校學習。泰國教育部對當時台灣學歷未予公認,以至留學歸來者難找上適當職業。回來後,有大部分留在家裡看店,繼承祖業。冷戰時期,一些公費留台生畢業後,差不多都被安插在泰國警察總部的公安局或移民局,專職傳譯或監視境內「共匪」動態。

八十年代,數十萬計台商大舉來泰創業,留台校友才開始有真正與台灣人打交道的機會,紛紛投身台資廠家效勞。一九七五年七月一日,泰國因承認北京與台斷交,由於政治外交因素,赴台求學人數逐年減少。過去親台的一些校友也隨機應變,不再過問台灣政治。但至今仍有人對台灣全情傾心、畢恭畢敬。總之,泰國留台生在不同領域,都有很不錯的表現。

據台灣教育部資料,自五十年代初至今留台的新加坡學生只有八百人左右,不過由於新加坡平一九六五年才獨立,因此在那之前,來自獅城的留台學子,每年一兩百人,估計很多都被歸入馬來西亞籍。根據新加坡留台校友會曾作的初步調查,今日在新加坡工作、生活的留台生,包括大馬人,約有三千人,加入校友會的人數三百多,近年會員平均年齡有老化的趨勢。校友會現任會長符功鎮五十年代中期從當地中正中學高中畢業後,在保送制之下,進入台大電機系就讀。回新之後,進入一家英國公司任職,由於工程師資格受英國接納,他因此在一九七一年得以成為新加坡獨立後的少數留台註冊工程師。

如今經營電力器材公司的符功鎮說,早期新加坡留台生在農業化工、獸醫、工程等科系較吃得開,因為新加坡在這些方面比較缺人,如今農糧局前身原產局就有不少留台生。

獅城教育界也有不少留台生,當局每年都頒發獎學金給學生前往台大、師大等名校就讀,主要是中文系、體育系,以補當地教育界人才的不足。官方對自費留台生文憑,錄用時視需要而定。如果不是獎學金得主,起薪點往往較英美大學畢業生低,情況近似過去南洋大學畢業生。

於是,有的留台生設法到先進國家「鍍金」,從台灣再轉赴日本或歐美先進國取得進一步的學位。一個例子就是現任新加坡體育現事會體育管理處處長的卓建南,他在一九九二年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畢業後,原本只想回新加坡謀個體育教師的工作,卻在教授的激勵下,遠赴美國取得博士學位,隨後在香港浸會大學和體育學院任職,一年多前應新加坡體理會之聘回國。

台灣為赴美打基礎

卓建南認為台灣的大學教育學科與術科並重,為他日後赴美升學打下良好基礎,更令他感佩的是,師長不但重視他的潛質,鼓勵他繼續留學,而且也不因為他是僑生而見外,反而主動表示願意在財力上資助他赴美,雖然最後他沒有接受,卻對台灣人的心胸和誠懇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學習歷程中的另一種收穫。

資料顯示,新加坡留台生最多的時期約在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每年都有二、三十名新加坡學子負笈寶島。近年由於中國開放,多了選擇,留台生都只有個位數。不過,移居獅城的台商和台灣人數以千計,他們子弟如果不留學歐美或在獅城升大學,則自然成了新一波的「留台生」來源。

印尼留台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九五八年。當時,印尼第一任總統蘇卡諾指控台北當局支援中蘇門答臘反共的印尼革命政府,下令關閉所有親台華校、社團及報刊等,成千上萬華校學生因而失學,部分在台北僑委會協助下前往台灣繼續求學,現居雅加達、畢業政治大學的留台校友徐光友回憶說,他是在一九五九年與一批難僑二千多人搭乘日輪「興安丸」到台灣去完成學業。

蘇加諾執政後期,印尼護照上註明持有者不得前往台灣或以色列,一度影響華裔子女到台灣升學,直至一九六六年蘇哈圖上台後,台北與雅加達之間恢復來往,台方駐雅加達的半官方代表機構每年辦理二百名以上升學者到台灣去深造,據非正式統計,自五十年代初至今,印尼留台校友超過一萬人。

在蘇哈圖政府限制華人集會結社的上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印尼的留台生未正式成立校友會,只定期舉行聯歡會而已,自一九九八年五月蘇哈多政府下台、歷經哈比比、瓦希德及目前的美卡華蒂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華人處境逐漸獲得改善,留台校友也正式結合起來。目前在印尼各大城市如雅加達、泗水、三寶壟、萬隆、棉蘭和峇厘等地都成立有留台校友會,各有會員數百名不等,各地校友會聯合組成印尼留台校友總會。由於印尼當局曾長期禁止華文教育及報刊,所以許多留台人除在工商界發展外,師範或新聞系畢業生過去幾無用武之地。

雅加達留台校友聯誼會代主席馮新蘭表示,該會已根據印尼社團法向有關當局註冊,成為合法團體之一,不久前進行的會員登記工作獲得近千名同學響應。她說,該會現除協助輔導赴台升學之外,也配合印尼當局開放及推廣華文,聯合留台同學投入華教事業。

二十七歲的李瑋心來自馬來西亞,畢業於台灣國立暨南大學中文系。去年,她返國後,很快就受聘到私立尊孔華文獨立中學執教。教書一直是瑋心的志願,她到獨中教書不僅是要回饋華文獨立中學(獨中)的栽培,同時也是一種「使命感」,要讓華文教育在大馬生生不息,也希望中華文化能夠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李瑋心就如部份大馬華人子弟那樣,從華文小學、獨中、新紀元學院(私立華文高等學府)到台灣暨南大學,一路都是華文教育,她對此從未感到後悔。在新紀元畢業後,她選擇到台灣留學,她的解釋是﹕「新紀元與台灣暨南大學有課程轉移協議,學分可以抵免。我只需在台灣兩年就可以獲得學士學位,學雜費約三萬馬元,很划算。」

早在李瑋心出生前,摩托羅拉前任高級顧問賴炳榮已在台灣求學,他是在台大電機系唸書,並在六八年畢業。他認為在台灣留學沒有限制他在美資公司發展,甚至是他在在後期受委出掌中國大陸業務的資產。「在台留學讓我掌握現代化科技的同時,也能吸收亞洲文化及儒家思想,這是在歐美留學所缺乏的。」他認為,中國快速起飛,留台人將受益良多。賴炳榮曾是摩多羅拉兩名亞洲裔高級副總裁之一。

留台吸收儒家思想

六十年代在台灣接受工專教育的楊少文追憶當年到台灣升學的情況時說﹕「當年我們到台灣升學,只需要籌劃機票或船票,學雜費一概全免,台灣政府還給我們零用錢。」這對當時經濟相對落後的大馬來說,是個非常難得的機會。當時在大馬掀起一股「留台風」,大馬華人留台人數在當時處於巔峰,每年約有一千三百人到台灣留學。

資料來源: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

上一篇:聽河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