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產vs.剖腹產,如何選擇?
自然產vs.剖腹產,如何選擇?
生產方式可分成自然產與剖腹產兩種。自然產是指產婦經由產道產下胎兒,產程中盡量避免使用藥物;而剖腹產則是在產婦腹部進行手術,不經過產道,直接將胎兒從子宮取出的生產方式。
一般情況下,自然產是比較安全、風險較少的生產方式,而剖腹產則比較接近疾病治療,只在必要時實施。而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建議:剖腹產率應維持在10%~15%,如此可將孕產婦與新生兒的死亡率降至最低;但在台灣,2000年的剖腹產率高達34.47%,僅次智利、巴西,世界排名第三,遠遠超過WHO建議的兩倍之多。
自然產vs.剖腹產,比一比!
台灣剖腹產率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因為傳統對生辰的重視、錯誤的生產觀念以及名人剖腹推波助瀾的效應影響。而在一項由中央研究院、衛生署委託婦產科醫學會進行的「非必要性剖腹產的成本分析」前驅研究發現,就連專業醫師也無法避免剖腹產的迷思。因此,每位準媽媽都應充分瞭解不同生產方式的差異性,並且提早與醫師充分的溝通,才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生產方式。以下就為準媽媽分析自然產與剖腹產的各項優缺點:
1.醫學研究證實自然產對新生兒最好
自然生產時,胎兒經過產道可將肺中的羊水擠出,因此一出生就能自己呼吸;反之,剖腹產則容易引發新生兒呼吸窘迫,造成持續性肺動脈高壓的併發症。
此外,經過陣痛、自然生產的新生兒,反射反應、感覺反應和肌肉活動都比剖腹生產的好(剖腹產中,經過陣痛又比沒有經過陣痛的好),推測可能是因為子宮收縮能促進胎兒腦部發育的緣故。因此,即使要剖腹產,醫師也建議最好等到子宮收縮、破水或落紅等產兆出現再進行比較好。
2.剖腹產有手術的風險
當自然產對產婦或胎兒的安全造成威脅,或是胎兒無法順利生出時(例如:胎位不正、產程遲滯、前置胎盤或胎兒健康不佳),產婦就必須剖腹產。
剖腹產是一項腹部手術,必須承受手術的風險。根據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剖腹產產婦的死亡率是自然產的六倍,即使沒有任何適應症的選擇性剖腹產,死亡率也是自然產的兩倍以上。
3.自然產必須忍受陣痛
有些產婦認為陣痛像是非常強烈的經痛,是超乎身體所能承受的,但往往又因為壓力使得肌肉更加緊繃,降低耐痛的程度。
因此,自然產產婦可以採用自然或藥物方式舒緩疼痛。自然方式包括:保持活動、冷熱敷、呼吸法、芳香療法、按摩、水療法等,雖不能完全止痛,但可以幫助產婦放鬆、增加耐痛力。但如果自然減輕疼痛的效果不夠好,也可以在醫生評估後,改用藥物減輕疼痛(像是:笑氣、止痛劑、脊髓外腔麻醉),也有不錯的止痛效果。
4.生產花費及產後復原時間
自然產產婦在產後體力恢復較快,最多休息三天即可出院,花費約兩萬五千元至三萬元之間。剖腹產產婦則要多休息一、兩天,平均住院時間約五到七天,大約需要四至五萬元左右的花費。
5.餵哺母乳的差異
自然產在產後即可餵哺母乳;但剖腹產的話,由於胎兒沒有經過產道,所以產婦分泌乳汁的時間會比自然產晚一點。
6.產後傷口護理
自然生產之後12至36小時,產婦會陰傷口會相當疼痛。這段時間要特別注意清潔、避免傷口感染,常以溫水坐浴,就能很快減輕疼痛。
而剖腹產在麻藥效用過了之後,手術傷口及子宮收縮的疼痛感,往往也令人難以忍受。此外,剖腹產會在下腹部切開一道橫向約12公分的傷口,若是產婦具有〝蟹足腫〞的特殊體質,疤痕會很癢且越來越大,形狀就像是一條蜈蚣。由於蟹足腫形成之後便很難處理,因此具有此種體質的產婦,應先告知醫師進行必要的預防措施。
7.產後夫妻性生活的影響
以往認為自然產會造成陰道鬆弛,導致產後夫妻性生活的不協調。但事實上,真正影響產後夫妻性生活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產婦的情緒低落以及極度疲倦的緣故。
自然產後,只要多做凱格爾運動,陰道就能逐漸恢復以往的彈性。而剖腹產的傷口雖然不在會陰部,但由於傷口復原的時間較長,性生活的滿意度也會下降。
8.生產的併發症
在分娩過程中,自然產可能會造成骨盆腔肌肉鬆弛、會陰撕裂。不過,只要準媽媽能做些適當且適量的產前運動,就能有效減少傷害。此外,還有一些無法預知的罕見併發症,像是羊水栓塞就會造成母親與胎兒的立即危險(發生率不高,約八千至八萬分之一)。
剖腹產的併發症比自然產多而且更嚴重,像是:子宮裂傷、膀胱、輸尿管傷害、腹腔內沾黏等,而新生兒也比較有機會併發新生兒呼吸窘迫症。
9.剖腹產下次再自然生產的疑慮
以往認為上一胎剖腹產下次自然產會導致傷口裂開,而根據統計,曾經剖腹產的婦女,大約有75%的比例,下一胎是可以自然生產的。
不過,最近英國醫學界發表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上一胎剖腹產的婦女再度懷孕可能比較困難,並且可能會延遲受孕一年以上。
正視剖腹產的風險
其實,自然產、剖腹產都有一定的風險,而剖腹產看似避免了不可預知的自然產風險,但事實上只是將風險延後。透過WHO的研究發現,當一個國家的剖腹產率超過20%,嬰兒周產期罹病率和死亡率會上升,曾經剖腹產的產婦將來發生併發症的機率及子宮切除的機率也越高。但在台灣,剖腹產卻以安全或產婦要求的理由大量實施,但孕產婦死亡率卻與十年前不相上下(約十萬分之七),新生兒死亡率從1990年的千分之5.3提高到2001年的千分之6。
決定以何種方式生產,並不只是醫師的責任,準媽媽也應該瞭解自己能有什麼選擇。為了保障產婦與寶寶的安全,醫師應該詳細評估準媽媽個人情況,準媽媽也應該瞭解不同生產方式的優缺點,雙方進行充分的溝通,才能選擇最適當、最安全的生產方式。
作者: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