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橋下的驛站 大橋車站
《大橋車站》位於臺南市永康區西橋里,
而《大橋》這個地名源自於荷蘭時期,
當時該地區遂有溪流經過,
因此蓋了兩座磚橋,分別名曰《大橋》與《小橋》,
也因此周圍地區因兩座橋得名。
直到清初,兩座橋因為洪水而沖毀,且未修復!
清朝中葉,臺江內海因長期淤積,溪流也跟著消失,
讓此地的經濟發展開始走下坡。
直到西元1980年代二等七號道路(中華路)出現,
加上縱貫公路繞至中華路當主線,《大橋》才開始轉變。
《大橋車站》是臺鐵為因應捷運化而增設的車站,
該通勤站於西元2002年啟用,
從開工日至完工期用僅花了一年四個月,
其速度之快令人感到驚喜。
本車站主要服務大橋、安康、西橋與東橋四個里的居民,
而周邊由於離原臺南市較近,
在都市擴張效應與南台科技大學座落於此,
使得人口逐漸成長,
目前四個里合起來有兩萬餘人,
因此車站附近有不少高樓林立的景象。
大橋站目前有中華陸橋通過,
過去筆者搭車時聽到該站的站名後,
以為其由來與陸橋有關;
但事實上兩者毫無關聯性,
只是單純地將車站蓋在陸橋下的方便民眾通勤。
目前車站每天約有六千人進出,
在臺鐵的捷運化車站當中南部排名第一;
而全國排名第二,僅次於新北的汐科火車站。
候車的人數較多,
也讓周邊的機車停車場都已經是客滿的情況,
不過在陸橋下車站的缺點就是空間不足,
加上周邊民宅非常密集,
因此擴建停車場的機率微乎其微。
想搭火車的朋友,建議多利用臺南市的公車,
雖然站牌離火車站步行時間約五分鐘,
不過節能環保、安全兼運動,
也不用擔心自己的財產被偷,
這是機車與汽車辦不到的!
除了機車停車場之外,由於車站的腹地有限,
只好勉強擠出三格的汽車停車空間供民眾使用,
當然計程車的排班區也只好與汽車停車格共生,
可謂另一種物盡其用!
至於要搭公車的人則需要走一段路,
沿中華路往東南方步行約五分鐘至大橋二街口附近,
方可看見《大橋》站牌。
離車站出入口最近的陸橋墩柱,
目前當地居民有做美化,
讓這個水泥大怪獸看起多了一份活潑感;
美中不足的是,該處有兩輛車違法停車,
筆者只好發揮公民的力量來檢舉他們。
大橋車站的在臺鐵的設站計畫中,是用色較大膽的車站,
由門口的磚紅色外牆來看,
類似的色系在大橋站的許多角落出現。
大橋站的設計非常簡易,
車站由出入口進入即可看到售票區,
牆壁就用來貼一些候車資訊,
室內有八張候車椅,皆為木製。
兩部自動售票機與兩個售票窗口,似乎容量有點不足;
不過目前有開放電子票證,因此配置大致上沒問題。
另外本站並未設置驗票閘門,
僅有人工驗票與多卡通感應機,
其動線簡單明瞭,完全符合通勤站的特色。
近年來新建的車站都會融合公共藝術,
不論是沙崙線、內灣線或六家線都可見到公共藝術;
但大橋車站是屬於比較早期的產物,
所以沒有公共藝術設置,
不過挑高的大廳牆上有擺三幅複製畫,
皆為奇美集團捐贈,真品目前收藏於奇美博物館。
其中三幅畫分別為:
法國畫家Julien Dupre的《豐收》;
西元1884年法國畫家Adrien Moreau所繪的《渡船》;
奧地利畫家Franz Richard Unterberger《阿爾卑斯山的村落》。
過剪票口進入月台層後,
可以看見本站的主色大量出現,
如:磚紅色的牆面、橘紅色的圓柱......等,
都讓本站看起來更鮮明生動。
中華陸橋下的月台候車區之牆面,
使用磚紅色與橘色的馬賽克拼磚搭配菱形磁磚構成,
為增加美感,
牆面最上方刻意使用圓柱形的洗石子遮蓋水泥牆角,
讓牆面有圓潤的感覺,堪稱佳作。
地面上留有「山」字型的植栽空間,
顏色仍舊是採用磚紅色與橘色馬賽克拼磚,
正好與牆面呼應!
另外本站的腹地有限,故月台空間比較狹窄,
臺鐵為維護乘客的安全,
在黃線上設置鐵柵欄,降低發生意外的風險,
不過最保險的方法仍是加裝半高式月台門。
除了裝設鐵柵欄之外,
為提醒候車旅客列車的通過或到站,
須遠離月台的列車進站警示燈也是不可或缺的!
一般看到的警示燈(如:捷運站或新車站)都設置在月台地面上,
但大橋站卻是掛在牆上,並閃爍紫色燈做為警示,
與一般閃爍紅色警示燈不同,堪稱全國唯一;
不過在去年年底,這項設定已被改回一般款式,
獨一無二已成絕響。
幸好筆者拍照時為去年年中,當時仍未更動,
因此還能記錄這特殊的景象。
本站的月台屬於「介」字排列,
即倒V形頂棚,搭配一對平行圓柱,
頂棚的主側為綠色、圓柱的主色為橘色,
為求一致性,連電桿都被漆成了橘色,
充分呼應本站的類似色觀點。
月台使用的列車資訊版與中洲火車站同款,
皆為白色底三色LED;
不過版面長度較短,共有三行顯示方式,
分別為最近列車時刻、準誤點與標語和下一班車時刻,
另外上方亦有告知您身處的月台號碼,
間接省下月台編號燈箱的經費,一舉兩得。
連絡兩座月台的跨越橋,
樓梯旁的牆面的上半部是白色,
並且有挖很多相同大小的圓孔;
下半部則是使用磚紅色的馬賽克拼磚,
搭配矩形的鏤空玻璃;但在筆者眼中,這項設計比較多餘,
或許是要彌補陽光不足造成樓梯室內陰暗的感覺吧!
另外樓梯兩側的邊緣,
漆上完全與橘色對比的藍色來強調,
此外頂棚上的邊緣亦是使用藍色。
樓梯上方的頂棚則是和月台層一樣都使用鋼材,
頂棚主色為金屬的銀白色,
不過綠色系的H形鋼條作為支撐版,
加上前面提到交接處的藍色,
反而讓人以為主角是「另有其色」。
視覺效果的藝術,在臺鐵也很難得出現,
雖然還有待進步,不過確實有學到一些皮毛。
除了樓梯之外,本站也有設立無障礙電梯,
讓有需要的乘客能藉由升降電梯連絡兩座月台,
當時筆者拍攝時尚未完工,所以會有凌亂的感覺;
不過工程今年年初已經竣工啟用。
捷運化通勤站的特色就是動線簡單不複雜,
車種簡單且班次密集,
只有兩股道的大橋站完全符合上述條件。
本站只有兩條鐵軌(雙股道)與兩座側式月台,
僅有區間車停靠,加上沙崙線的營運重疊區間,
也讓大橋站的時刻表較為密集,每天雙向有一百一十班車,
尖峰時段甚至不到十分鐘就有一班,
如同捷運一樣方便,這就是捷運化的精隨所在。
大橋車站往南方過柴頭港溪之後,
便是當今爭議不斷的臺南市區鐵路立體化的起點,
相信各位在新聞版面上也看過一定程度的報導,
網路上的評價也正反兩極,相關的訊息筆者也不再贅述,
只希望這件事情能圓滿解決。
上一篇:走過風災後的陰霾 林邊車站
住大橋附近
時常在該站搭車
卻從來沒有注意到這麼多細節
感謝版主的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