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3 09:36:11土伯

納西族文化


語言

納西語,一般歸入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學者認為納西語界於羌語支與彝語支之間)。納西語分為西部、東部兩大方言。使用西部方言者約有26萬人,佔總人口的87%。納西語的基本語序:主語 ——賓語——謂語(S——O——V)。

文字

一般認為,納西族有兩種傳統文字:東巴文哥巴文
東巴文(納西象形文字):是一種兼備表意和表音成分的象形文字,文字形態比甲骨文還要原始。被認為是世界上唯一仍然活著的象形文字
哥巴文:是一種音節文字


納西族文字.


東巴紙是古時東巴專用,用以書寫東巴文字的紙張。其工藝純屬手工作坊,只有出自此作坊的東巴文字,才是原汁原味、富於魅力的。東巴紙由和聖文老師的祖先在300年前發明自製的,失傳10多年後,又由和老師重新恢復了東巴紙的生產,並在傳統基礎上發展了書畫紙、裝裱、高檔名片、壓花書籤、壓草封活面藏經紙等系列,它工藝精美的質地、防蟲駐的特點,深受國內外用戶好評。


納西族文化


服飾編輯

麗江一帶納西族男子服飾與當地漢族相同,寒冬加穿羊皮披肩,中甸一帶的穿大襟長衫,著過膝肥腿褲,腰繫羊皮兜,扎綁腿。寧蒗、永寧、鹽源木里地區的男子,上穿短衫,下著長褲,寧蒗一帶的男子還喜戴手鐲,老人穿麻布無領長衫,外加青布坎肩,系腰帶。近幾十年來穿藏服者漸多。
納西族婦女的服飾因地區而異。麗江納西族婦女穿長過膝、寬腰、大袖的大褂,外加坎肩,腰繫百褶圍腰,下著長褲,披羊皮披肩。寧蒗納西族婦女穿短衫,下係長
麗江納西族婦女身著傳統的“披星戴月”服飾

麗江納西族婦女身著傳統的“披星戴月”服飾

可及地的百褶裙,披羊皮,裹青布頭巾,戴金、銀、玉、石等製作的耳環和手鐲,並喜歡束“羊皮帶”或“圍腰帶”。羊皮帶用棉布製成,每根長約四尺半,寬
約二寸,使用時必須是成對的。圍腰帶非常精緻,只有在節日才系。它是一對長約三尺、寬約兩寸的棉布帶子,上面繡有盆栽菊花、二龍戲珠等圖案。永寧納西族婦女用犛牛尾巴上的毛編成粗大的假髮辮,再在假髮外邊纏上一大圈藍、黑兩色絲線,並將絲線後垂至腰部。
每逢節日,納西族婦女都要穿上傳統的民族服裝和披上她們最喜愛的服飾———七星披肩。這種披肩五彩繽紛,十分美麗。它是用整塊的黑羊皮做成的,上部縫著6厘米的黑呢子邊,兩肩處有用絲線繡成的日月圖案和依次排列的“ 七星 ”。人們稱這種披肩為“ 披星戴月 ”。它像徵著納西族婦女披星戴月地辛勤勞動。披肩既有裝飾的作用,又非常實用。納西族婦女勞動時,不習慣用肩挑,多是喜歡用背馱,因此披肩又可當墊肩使用。一物兩用。
納西族服飾變遷緣由
一、環境與氣候,是造成納西族服飾“厚重”特色的主要原因。
二、生產力水平是納西族服飾面料選擇中的製約性因素。
三、宗教文化因互是納西族服飾顏色選擇的重要依據
四、社會變革是納西族服飾風格急變的主要原因

7自治區域編輯

自治縣
麗江納西族自治縣(2003年撤銷)
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西藏昌都地區芒康縣鹽井納西民族鄉

宗教文化編輯

東巴教是納西族的特有宗教。東巴文化因保存於東巴教而得名。主要包括東巴文字、東巴經、東巴繪畫、東巴音樂、東巴舞蹈、東巴法器和各種祭祀儀式等。
東巴,意為智者,是宗教活動的組織者、主持者,又由於他們掌握東巴文,能寫經、誦經,能舞蹈、繪畫、雕塑,懂得天文、地理、曆法,所以成為納西族古文化的重要傳承者。東巴教即因東巴而得名。
祭祀儀式。納西族在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力圖詮釋和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兩大矛盾的五十多種東巴教法事儀式,規模較大的有祭天、祭署、祭風、祭丁巴什羅等四種儀式。
東巴繪畫,大體分為木牌畫、紙牌畫、捲軸畫三種。其中以捲軸畫最有名,又以表現天堂、人間和地獄的《神路圖》為其代表。2006年,納西東巴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東巴音樂,指東巴在宗教祭祀活動中有所吟誦的曲調音樂,並伴有器樂。這種音樂流傳於東巴口頭,或零星保存於東巴經和東巴畫中。除了 ​​占卜經書以外,東巴經書都是要通過誦唱表現出來的。東巴唱腔有五十種左右。

12民俗風情編輯

納西族原來信仰東巴教喇嘛教木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以農曆記年。不少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均與當地漢族大致相同,其中春節是最大的傳統節日,並且伴有許多祭祀活動。
屆時家家都要宰殺年豬,製作酸肝,釀製米酒。除夕之夜要殺雞、燉豬頭祭灶君和祖先。就餐時,如家裡有人外出,在餐桌上也要擺上碗筷,以表示全家團圓。
初一早餐禁葷食,初二開始走親訪友,互相拜年,請客吃飯和互贈紅糖、紅餅、點心等禮物。
最為隆重的是“ 納西祭天大 ”,祭天大一般都選在正月上、中旬,屆時要選好祭天場,由東巴教掌教人(無掌教人的村寨,推選德高望重的老人)任祭司,每一程式都要由東巴誦唱相應的祭天經詩,合起來多達近萬行,構成了洋洋大觀的祭天長歌。並宰殺輪流餵養的祭天豬,各家各戶都要捐大麥、小麥用來釀酒,做餌塊。
祭前要清掃場地,搭棚。

13民族文化編輯

祭天,納西語稱“美補”,是納西族社會歷史最為悠久、規模最為隆重、文化內涵最為豐厚的傳統儀式活動,也是東巴文化的重要構成。納西民間自古以來就有這樣兩句話,準確地表明了祭天在納西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意義:“納西美補迪”,即“祭天是納西人最大的事”;“納西美補若”,三子不會說話,再求計於天父,知祭天需有立神石、神木、點香、牲祭等儀式。再祭,三子各說出三種語言。從此祭天成為祖規。由此可見,祭天活動在納西社會源遠流長。元代李京《雲南志略》中即有記載:麼些人“正月十五登山祭天,極嚴潔,男女動百數,各執其手,團旋歌舞以為樂。”由此,可窺元代納西族民間的祭天活動之一斑。
雲南省民間文學集成辦公室編輯的納西族東巴經詩《祭天古歌》均係祭天祝辭,按祭儀的程式,從頭至尾的全部祭辭共8,000行,全面系統地反映了祭天文化的原貌。總體上而言,這部《祭天古歌》是納西古代祭天活動程式化的結果,是祭司東巴在主持祭天活動的過程中,為配合具體而繁縟的儀式、儀節而編寫創作的祭天經詩,作品產生的具體年代已遙不可溯,但從口誦經發展到經文記載,其定型當為東巴文學發展的後期,即元代前後。[3] 

14禮儀禁忌編輯

日常生活中

納西族重信用講義氣,一般不計較客人因不懂納西族的習俗禮儀而產生的過失,但很看重平等與信用,所以在與納西族交往時有什麼要求最好能直接說明,不可欺瞞哄騙。在一般民居中,白天待客多喜歡在簷廊下,晚間待客多在正房堂屋。如在木楞房裡,則在火塘邊。座位雖無嚴格區分,但講究老幼尊卑、男女有別。如在飯桌或火塘邊,其正位稱"上八位"或"格故魯",是老人的優先位子。因此,到納西族人家裡,只要有老人在,即便主人邀請,也要把"上八位"讓給老人,進餐時,更應先請老人和長輩入座,切不可主動佔據。如果有老人進來,年輕人要起身讓座,主動問候。有老人的場合,不可高翹二郎腿。在會客和飲食場合要坐姿端正,忌高聲喧嘩、猜拳行令,不要踩踏飯桌橫檔,當主人敬菸酒、盛飯時,宜用雙手相接,並表謝意。吃飯忌把筷子豎插在飯裡(因為把筷子插在飯裡在死人上香的時候才會出現),忌敲碗筷,忌翻菜,忌接連不斷地夾菜。一般夾菜時要招呼旁人一起動筷,夾一次,停一會兒,待上一口下嚥後再夾第二箸。注重節約,不得浪費糧食。不要在碗底留剩飯。如果坐二人凳,在瀘沽湖地區,不得隨意進入姑娘的" 花樓 ",不要詢問" 阿夏 "的情況。不能翻弄灶裡的灰。祭天、祭祖先、祭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跨豎在大門的"陸"石、"色"石,忌跨火塘,年青人不得在火塘邊脫鞋烘腳。在火塘邊烤火的時候聽見“火笑”要添柴,為添財發財之意。忌坐在門檻上和在房檐灶頭邊上吃飯,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不得在家中唱情歌,小孩不得拿著一頭未熄的棍子或炭頭耍玩,一是危險,二是稱會做噩夢。公公不得進入媳婦的臥室。有人出遠門或出去做生意時候不能隨出門人而掃地,太陽落山後不能掃地。客人在座不能掃地。不得在客人離去時馬上關門,應送客人至大門外。不宜在大庭廣眾下晾曬女性內衣褲,不可將褲子、裙子晾曬在主人進出的通道上方。忌戴斗笠進屋,忌扛著鋤頭進廚房。晚上點火回家,忌把火點進屋內。晚上回家先入火塘屋,忌先入臥室。早晨忌講晚上做的夢。孕婦不能爬結果子的樹木,不能從韁繩上或釣魚竿上跨過。忌吃不見血的肉。禁止污染水源、砍伐水源林。忌反手給人添飯、倒水。忌喝他人喝過的殘酒、殘茶。參加"祭天"或"三多節"的人,事前要淨手,並要跨過由杜鵑枝等燃起的煙火堆,以示除穢。除夕晚忌不洗腳,而吃團年飯的碗筷忌洗刷。除夕晚忌留出嫁女在娘家正月初一晨忌陌生人進家門,忌婦女早起床。歷史上納西族信奉東巴教,這是一種以自然崇拜為主要內容的原始宗教

婚喪、生育中

在納西族地區,你不必因為一句隨口而出的邀請便貿然參加婚宴,也不能因為主人的"謝絕"而錯過弔喪的機會。因為對納西族來說,災難和悲哀時刻得到的幫助將是友情最可靠的基礎,甚至可以消除平時的積怨。反之,如果你只知在喜慶時道喜,不知在悲痛時慰問,將被視作是為人差。辦紅、白喜事,禮品種類和數量要根據血親的遠近和交情的深淺而定。辦事當天,一般較親密的親友在公開場合要送米、麥、糖、酒和適量的錢。這些禮品統稱為"人情",由兩位專人當場清點記錄,稱為"掛人情",當日結算後當面交給主人。更親近的親友則在內部場合贈送衣物、家具等。如果是外地來客或一般朋友參加這種儀式,可隨意掛一點"人情"禮錢,以表心意。納西族自古通行火葬,"改土歸流"後改為土葬。對死者一般都要念經超度亡靈。麗江的喪葬在很多方面保存著民族傳統,人一斷氣,全家即號陶大哭,派人向親友報喪。家屬披麻戴孝,跪在亡者兩旁守靈。來弔祭的親友,向亡靈鞠躬或磕頭或以哭泣表示哀悼。孝男孝女忌食死者的伴魂雞肉。東巴祭司忌吃獻給死者的犧牲。披麻戴孝的人,忌進別人家的門。孝男孝女不參加婚禮。納西族對生育較為重視,其中"頭客"禮儀較為獨特:當主人家有嬰兒出世的時候,第一個偶然進入該家庭的人即稱為"頭客"亦稱"扯生"。這時候,無論這個人是男女老少、遠近親疏、貴人乞丐,都要當貴客接待。主人家首先要舀一瓢潔淨的冷水(幸福水)請"頭客"喝,以此祝福母子平安、健康幸福,然後主人再煮米酒雞蛋款待"頭客"。

15婚俗編輯

麗江壩區過去的納西人,由於在1723年雍正實行改土歸流的政策受漢族文化影響加深,在婚姻上也已實行一夫一妻和父母包辦婚姻的製度。兒女婚事由父母做主,媒人撮合,以牛、羊、豬,酒聘娶。婚姻講究門當戶對,三從四德,夫唱婦隨等漢族傳統倫理,麗江納西與漢族、藏族聯姻的較多。在本民族內部,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通婚,但絕對禁止同家族的人結親。結婚,一股都要經過訂親、請酒,舉行婚禮的程序。[4] 
納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節日期間進行,男女青年相識後,通過媒人撮合,雙方家長合完八字,男方就請媒人送給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還要加上砣鹽兩個,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訂婚,訂婚時要擺定婚宴,婚禮要進行3-5天,屆時男、女雙方都要置辦酒席。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請客人入座,然後奏樂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時,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時,新郎、新娘向客人敬雙杯酒。宴畢主人及親屬要站在門外關客。
在部分納西族地區,仍存在著一種“ 搶婚 ”遺風。這也是一種古老婚俗的遺風,反映了女子對父系製從夫居的反抗。妻方要堅持舊傳統住在母家,男子就用搶婚來實現把妻子留在夫家居住的願望。現代社會中的“搶婚”,僅是一種形式,並非真的強搶,而是男女雙方的一種默契,為了以“生米已成熟飯”來搪塞對婚姻持有異議的女方父母
納西人的殉情風俗。情侶決定殉情后,有的會把自己的決定告訴自己最好的朋友,個別的殉情女子還會把這一決定告訴自己的母親,而母親也同樣會保守秘密。大多數殉情者會選擇在高山上險峻難達、草木茂盛的地方自縊而死。
納西族是一個愛情自由的民族。殉情之風盛行始於明清之際,究其原因有三:首先,明清時期 ​​,漢族文化對雲南地區的影響逐漸增大,特別是清朝 “改土歸流”之後強行引進的漢族戀愛婚姻形態與納西族傳統的戀愛婚姻形態相衝突;其次,東巴教的介入對此風盛行有很大推動,據說在每次大祭風儀式(祭殉情而死的情死鬼的儀式)之後都會有情侶相約殉情;再次,與納西人的傳統文化緊密相連。納西族的敘事長詩《魯般魯饒》記載的是一對納西青年殉情的故事,與漢族的《孔雀東南飛》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納西族卻沒有受漢族儒家文化三綱五常等的束縛,因而也把殉情的原因由人的主觀因素轉到了人無可奈何的客觀因素(神鬼因素)。
20世紀50年代以後,由於對婚姻自由的認可和國家支持,殉情之風已逐漸絕跡,可謂還了納西族人民的本來風貌。但是,不可遺忘的,是那一段由一個個愛情婚姻悲劇組成的悲慘壯烈的納西曆史。

16食俗編輯

納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饅頭或水燜粑粑,中餐和晚餐較為豐富,一般都有一兩樣炒菜和鹹菜、湯等,特別喜食回族的牛肉湯鍋和乾巴。不論平原或山區,蔬菜品種較多,四時應市,山區廣種洋芋、蔓菁和瓜豆,並以當地的土特產做成各種風味名菜。如:清蒸蟲草鴨、貝母雞、天麻雞等。其中納西族傳統名菜“釀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釀入肉泥,蒸熟後做為祭祀、特別是祭祖的一道專用菜餚
肉食以豬肉為主,大部分豬肉都做成醃肉,尤以麗江和永寧的琵琶豬最為有名,可以保存數年至十餘年不變質。外出勞動攜帶麥麵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時圍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陽地方就餐。
典型食品主要有:麗江火腿粑粑、麻補、雪蓮花拼盤、麗春銅火鍋等。

17節慶編輯

三朵節是納西族最大的傳統節日農曆二月初八舉行。節日期間,納西族男女老少踏著游春賞花,小伙子騎上駿馬,進行撥旗、拾銀圓賽馬活動,勝者,倍受姑娘們的青睞。晚飯後,人們圍坐在篝火旁,能歌善舞的納西姑娘跳起歡快的“ 阿哩哩 ”。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火把節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蜚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5] 
另有“正月農具會”、“三月龍王廟會”、“七月騾馬交易會 ”等

18民居編輯

納西民居大多為土木結,比較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後院、一進兩院等幾種形式。其中,三坊一照壁是麗江納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民居形式。

三坊一照壁

所謂“三坊一照壁”,即指正房較高,兩側配房略低,再加一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佈局協調。在結構上,一般正房一坊
三坊一照壁

三坊一照壁

較高,方向朝南,面對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東西廂略低,由下輩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居民將它作為鋪面。農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與城鎮略有不同。還兼供生產(如曬穀子或加工糧食)之用,故農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磚石鋪成。上端深長的“ 出檐 ”,具有一定曲度的“面坡”,避免了沉重呆板,顯示了柔和優美的曲線。牆身向內作適當的傾斜,這就增強了整個建築的穩定感。四周圍牆,一律不砌築到頂,樓層窗台以上安設“漏窗”。為保護木板不受雨淋,大多房檐外伸,並在露出山牆的橫梁兩端頂上裙板,當地稱為“風火牆”。為了增加房屋的美觀,有的還加設欄杆,做成走廊形式。最後為了減弱“懸山封簷板”的突然轉換和山牆柱板外露的單調氣氛,巧妙應用了“垂魚”板的手法,既對橫梁起到了保護作用,又增強了整個建築的藝術效果。通過對主輔房屋、照壁、牆身、牆簷和“垂魚”裝飾的佈局處理,使整個建築高低參差,縱橫呼應,構成了一幅既均衡對稱又富於變化的外景,顯示了納西高超的建築水平。

其他特點

此外,納西民居中最顯著的一個特點是,不論城鄉,家家房前都有寬大的廈子(即外廊)。廈子是麗江納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組成之一,這與麗江的宜人氣候分不開。因而納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間的功能如吃飯、會客等搬到了廈子裡。在建築設計、建築風格及藝術等方面,大研古城的納西民居最具特色。

19文化藝術編輯

麗江納西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豐富了祖國的文化寶庫。
早在幾千年前,納西族創造出一種古老的象形文字,納西語稱為“森究魯究”,意為木石之痕跡,即指寫或畫在木石上的文字符號。又稱為“東巴特額”,意為東巴文或東巴書。納西語稱為“哥巴特額”,“哥巴”意為弟子,說明這種文字為後世東巴弟子所創造。用象形文字寫下的書,因多在東巴教作道場時念誦,故稱東巴經。東巴經可分作八個大類(也有分作十二類的),大類之下還可分為若干小類,不雷同的約有500多卷(冊),其藏書國內外約有2萬多冊,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

民間文學

納西族人民在漫長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了大量的文學作品,有神話、傳說、詩歌、故事、民歌、大調、笑話、寓言兒歌諺語、謎語等。
(一)神話
納西族原始口傳神話主要有天文神話、山嶺植物神話、動物神話,如始祖神話、射日神話等。
天文神話有《太陽月亮的來歷》、《七星與昂星》等。其中《太陽月亮的來歷》是天文神話的代表作。這個神話說的是:古時天上有9個太陽、7個月亮。9個太陽出來時,大地就起火,人類無法生活,祈求大神念咒語,咒落了8個太陽、6個月亮,天上就只剩一個太陽和一個月亮了。這類神話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納西族先民樸素的太陽崇拜和女性崇拜,以及對天文學現象最原始的想像。
植物神話《矮鬆的來歷》,形像地解釋了松、栗地域分佈的自然現象。動物神話《人雞換壽》、《人狗換壽》,反映出狗、雞在納西族初民生產生活中所佔的位置。射日神話《頂靴力士》,鮮明地突出了人的力量,表達了納西族先民戰勝乾旱這一自然力的強烈信念。
二、東巴文學
東巴文學,是祭司東巴用象形文字書寫在經書中的文學作品。它不同於民間文學和作家文學,是一個獨立的範疇。東巴文學所反映的社會內容,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各個時期的社會生活,按題材可分為創世神話、降妖伏魔神話、戰爭神話、愛情神話。生產勞動歌、習俗長調等。有視語謠諺、史詩、神話、故事、習俗長歌等。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史詩和神話作品。創世詩史《崇搬圖》(通譯為《創世紀》或《人類遷徙記》,英雄史詩《東埃術埃》(通譯為《黑白之戰》)。這兩部史詩均有多種反映整理本問世。
《創世紀》譜寫了一曲納西祖先的頌歌,表述了古納西人對於世界萬物和人類起源、變化的樸素認識,突出了貶神褒人的思想,展示出納西先民艱苦卓絕創世立業的歷程。漚歌了他們征服自然、抗擊暴力的英勇鬥爭精神,漚歌了人民的勞動和愛情、智慧和力量,表達了納西人憧憬幸福、追求光明,期望民族繁榮昌盛的思想。
《黑白之戰》集中描寫了部落豪酋崛起的英雄時代的戰爭風貌,揭露和鞭撻了黑暗與邪惡,熱情歌頌了光明,伸張了正義,表達了古代納西人追求、捍衛光明的理想和願望。
這三部詩史是東巴文學的精品,並稱為東巴文學三明珠
此外,還有反映納西族先民馴化動物的《馬的來歷》和《虎的來歷》,反映狩獵時代艱苦勞動和鬥爭生活的《鵬龍爭鬥》、《高勒趣》,反映古代納西族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崇仁潘迪找長生藥》,反映敢於同邪惡勢力作拼鬥的《丁巴什羅》,鞭撻宗教祭司不勞而獲行為,歌頌勞動人民用勞動創造幸福的《普遲烏潞》 ,鞭撻、嘲笑富豪貪心陰毒本性,表現窮人不怕富豪威迫的《富人偷牛》,還有諷刺、鞭撻富豪階級醉生夢死心態,表現古代納西人民豁達開郎的《買壽賣壽》和《三女賣馬》等。
三、傳說
納西族的民間傳說內容非常豐富,包括山川湖泊、勝跡風物、節日習俗、人情世故等方方面面。
山川傳說中有生動介紹長江第一灣玉龍山、哈巴山、虎跳峽等奇觀形成的《金沙姑娘》;把玉龍雪山擬化為降魔除妖英雄的《玉龍山的傳說》;還有《阿老菊》、《阿奶菊》、《拉市海》、《犀牛潭》、《老君山九十九龍潭》、《石門關》、《金壘嶺》、《雞公石》、《龜山》等作品。
風物勝跡傳說中,最著名的是《龍女樹》和《達勒·阿薩命》兩篇。
風物傳說中有《石牌坊的來歷》、《木楞房的來歷》等作品,把批判矛頭直指木天王。
節日傳說有《北嶽廟會》、《火把節》等,膾炙人口。
《金蘭姑娘》、《麥良和忽必烈》、《阿得姓木》等史事傳說,反映了磨些與南詔的姻親,民族團結、民族友誼和木姓的來歷。
四、故事
納西族的民間故事豐富多彩,有控訴舊制度的悲劇故事《阿套五勒古》、《杜鵑鳥的來歷五《口弦的故事\愛情故事《放豬 ​​栽桃X《拉科與蓮命五《阿才與米花五《龍女和樵哥》《寶豬入道德倫理故事《挖金子又《石門關入《銀洞又《金鐘的故事五《金鴨子入《灑丹尼《孤兒與神蛙》、《洗眼塘》、M木盒》、《兩兄弟分家》、《寶妹》、《阿餵鳥》、《瘦袋姑娘》、《迫害》;鬥妖故事《兩姐妹》、《夜不績麻》;民族交往的故事《瓦匠落戶》、《釀酒師傅》;破除迷信故事《山神爺》、《吃鬼》,從一幕幕幽默諷刺的喜劇中,詼諧風趣地再現了階級對立的真實歷史,反映了剝削階級的腐朽生活和勞動人民作牛作馬的情景,歌頌了勞動人民的美好品質和敢於反抗鬥爭的無畏精神。
五、傳統大調
納西族文學中,有很多獨具一格的傳統大調,即民間口頭敘事長詩(歌),產生於明清時期。有“大調十八調”之說。傳統大調可分為歡樂調、相會調、苦情調三大類。
歡樂調,納西語稱“花華本”,反映男女青年勞動和愛情生活,結局圓滿,屬於歡樂類型的古典大調。主要作品有《獵歌》、《趕馬》、《燒香》。其它還有《文考》、《武教》、《築城》、《划船》、《放鷹》、《金箏之歌》等。
相會調包括《雪柏相會》、《魚水相會》、《蜂花相會》、《星星相會》、《孤鷹孤雁會》、《樟子嫩竹會》、《獨葉獨花會》、《馬鹿水獺會》、怕露仙草會》、《麒麟鳳凰會》、《日月相會》、《短笛古箏會》等,計有40餘調,其中以前三調最著名。相會調用特定的象徵手法描寫相會戀情。用以物擬人、隱喻的手法和浪漫想像,歌頌納西族男女青年嚮往婚姻自由和美好生活的情景。
苦情調,側重敘述男女主人公生活苦情的大調,主要作品有《遊悲》、《牧羊調》、《牧象女》、《逃到好地方》等。其中前兩調最著名。《遊悲故意為《殉情調》、是納西族情死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六、歌謠
歌謠,屬於短小民歌。有傳統古歌和隨編隨唱的即興歌。按內容可分為生產歌、風物歌、習俗歌、情歌、喜歌、苦歌、婚歌、輓歌、獵歌、牧歌、兒歌等。傳唱最早的勞動歌有《打稗子歌》、《打獵歌》、《織麻歌》、《取火歌》等,多為採集、狩獵、游牧時期的古歌。進入農耕後產生了《天女洗麻歌》、《搓線歌》、《放牛山歌》、《勸牛歌》、《耙田歌》、《栽秧歌》等。風物歌有《乾木之歌》、《玉湖水》、《三思水》等;習俗歌有《祭畜神歌》、《喊豐收神歌》;儀式歌有《量米歌》、《敬酒歌》、《穿褲子歌》、《穿裙子歌》、《洗馬歌》;巫歌有《招魂歌》、《送鬼歌》;婚儀歌有《結親歌》、《求婚歌》、《祝婚歌》、《送親歌》、《勸女歌》、《喜歌》;喪儀歌有《含殮歌》、《謝恩歌》、《送葬歌》。
納西族民歌,多用《谷氣》、《餵默達》、《阿麗哩》、《哦熱熱》等曲子演唱,情歌則多用《時本》調吟唱。
七、寓言和童話
寓言和童話多為動植物故事。寓言有《聰明的小兔》、《兔子和熊》、《兔子和青蛙》、《斑鳩借糧》、《獵狗和貓》、《狡猾的鱔魚》、《狐狸和公雞》、《藥王的故事》、《烏鴉笑黑豬》、《以少換多》等,從不同側面說明弱能勝強、智慧能戰勝野蠻、萬物各有其能等簡單哲理。
童話有《燕子和葫蘆》、《道士、白兔和山羊》、《猴子、兔子和狐狸》、《布穀鳥和雉雞》。《蜈蚣、馬鹿和公雞》、《屬相的故事》、《烏鴉和青蛙》、《麥子和養子》等。
八、笑話
納西族民間笑話很多,有諷刺型笑話《公錢母錢》、《學官話》、《傻子當附馬》等。其中《公錢母錢》講述小財主攢了不少錢,捨不得花,天天數錢把什麼事都忘了。家裡的母豬下小豬,他很奇怪,人家說母豬配公豬,就會生小豬,他牢記這話,把小豬背去賣。買主給他錢,他說:“這錢跟我家的錢一樣,都是公的,我要些母錢回去,好下上幾窩小錢兒”。諷刺了財主貪財、迷財的嘴臉。幽默型笑話《在暗中》、《藏牛頭》、《有名無實的獵手》、《分錢》、《饞嘴婆》、《大話客》等等。詼諧笑話《買鏡子》、《騾蛋》、《近視老倌》、《席子衣裳磨盤禮》、《學規矩》、《取鹿皮》等等。反映出古代地處偏僻的人們孤陋寡聞的情景,善意地鞭撻了無知愚昧行為。這些笑話在詼諧幽默的笑聲中給人以聯想和啟迪。
九、諺語和謎語
納西族的民間諺語可分為以下數類:
政治諺語,“富人不知飢,窮人不知飽”,“木匠無房住,鞋匠無鞋穿”、“石頭不燙蜂不搬,官家不惡奴不跳”等,形像地揭示了舊社會的貧富懸殊和階級對立。
勞動諺語:“好逸惡勞吃空金山,勤勞雙手價值千金”、“只要有糧米,雪山可搬移”、“不耕不粑不成田,不種不育不成苗'等,說明了沒有勞動就沒有收穫,沒有幸福。
道德諺語,'伴兒好學好,伴兒壞學壞”,“小時偷針,大時偷牛”,指出環境、惡習對子女成長的影響;“雪山不折,話音不回”,強調說話要算數;“竹筷成把難折,牙筷成支易斷”,說明團結力量大;“節儉不餓肚,吝嗇啃石頭”,讚揚節儉美德,嘲笑吝嗇小氣;“閒談莫論他人非,無事不找他人妻”、“寧愛一群姑娘,莫愛一個婆娘”,“帶著別人的妻子出遠門,有事無事說不清”等,指出處理人際關係的一些基本訣竅和應具備的倫理道德。
氣象諺語:“文筆哭,雪山笑,早上露水大”、“ 文筆山戴帽,今天必有雨”、“中午烈日照,下午來冰雹”、“雲往東邊走,有雨變睛天”等。
哲理諺語:“打獵才見山高,飲泉才知清涼”、“水牛不飲水,拉鼻繩無用”、“牽牛要牽鼻子,牽馬要牽頭”等,從許多顯而易見的事實,反映出納西族樸素的哲學思想。
納西族民間謎語可分為物謎和事謎兩大類。
物謎有:黑臉老奶奶,坐在火塘邊;嘀咕老半天,做出半蠱湯——茶罐
兄弟一條心,清早吃炭灰—— 火鉗 做活一對對,睡覺一群群——筷子
事謎:
木家請竹家,麻家送出門——射箭雷聲響咕嗜,雪花四面舞——磨面
白銀放進海,黃金榜上來——煎糯粑

文學創作

納西族的作家文學起始於明代,是木氏土司接受漢文化以後出現的,當時僅限於土司階級。清代“改土歸流”後,民間才逐步出現了作家文學。
(一)詩歌
詩歌在納西族作家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從明代用漢文寫作的第一位木氏作家木泰(公元1455-1502年)開始,歷經明清兩代至民國時期,直到今天,納西族詩壇一直興盛不衰。
明代的木泰、木公、木高、木青、木增、木靖等8位土知府都有作品傳世。其中木公著有《雪山始音》、《隱園春興)}、《雪山庚子稿》、《萬松吟卷》、《玉湖游動、《仙樓瓊華》等6部詩集,計1400多首。楊慎為其精選114首集成《雪山詩選入並作序/ 明詩別裁 \《雲南叢書》等都選有他的詩。
木增著有《雲過淡墨》、《嘯月堂詩》、《山中逸趣》、《芝山雲過集》、《空翠居集》、《光碧樓詩抄》等6部詩文集,計1000多首詩,30多首詞,20多篇賦。他是納西族文學史上第一位創作詞、賦的作家。
清代“改土歸流”後,納西族民間出現了第一批平民出身的詩人。以周之松、李洋為代表的清代前期詩人,以桑映鬥、牛濤為代表的中期詩人。這一時期較著名的還有馬子云、牛燾、木正源楊竹廬妙明楊昌、楊品碩等。
楊竹廬著有《黃山老人詩稿》數卷。
牛燾著有《寄秋軒吟草》4卷,現已無完本,尚存250多首詩。
楊品碩著有《雪山樵吟》,存詩千餘首。其中《麗江竹枝詞》計60首,頗受納西人民的喜愛。
前清優貢和謂清為啟文寺撰寫的門聯“勝境本天成左玉壘右筆峰近而青龍遠而鬼蛇獅象全郡名山川都盡奔來眼底,芳型從寺由經文德緯武功大則鄉宦小則農工商賈間村奇男異子須要摘去頂頭”。保留至今。
清代晚期的代表作家有李玉湛、楊泅藻、和虎臣、和欽、楊鳳友等。他們的作品大部分散失殆盡,令人惋惜。李玉湛著有《畏人前集》、《畏人後集》、《驅我集》、《倥傯集》、《容與集》等詩文集。他死後,著名學者趙藩收其作品編為仁笑先生詩文集》,全收人《雲南叢書》。和虎臣著有《匝東集》,經陳榮昌選編批註,計400餘首,多已散失,存百餘首。
民國初年,麗江出現了第一個納西族文學團體“桂香詩社”,聚集了一批文人作家,代表人物有楊超群、楊菊生、周蘭坪、王竹淇、和庚吉王樹和、和柏香、楊穆之等。其中王竹淇著有《退省齋詩文集》十餘卷,已於“文革”中焚毀。和庚吉著有《退園韻語》詩文選集,共收詩145首。
“五四”運動以後,湧現出李寒谷、和柳、​​周霖趙銀棠、和志鈞、和志堅、李汝源、週果。範義田、楊超然等一大批年輕的納西族作家和作者。其中和柳是以新詩見長的詩人,趙銀棠是納西族歷史上第一位女作家,周霖是畫家兼詩人,這一時期文學成就非常突出。趙銀棠著有《玉龍舊話》,其中收有作者40年代寫的舊體詩60餘首。
在抗日戰爭時期,李寒谷的儷江吟》、和柳的《祖國在你肩上》、範義田的《蓮花池訪陳圓圓故址四首》等,富於鼓動力和號召力的詩作,開創了納西一代詩風。
建國以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詩歌創作出現了繁榮景象,其作品之多,作者面之廣,都前所未有。有根據東巴經和民間傳統大調再創作的作品,如牛相奎、木麗春的《玉龍第三國》、戈阿幹的《格拉茨姆》、《崇忍利思》。取材於現實生活的,有牛相奎的《小獨瑪》、《雲妹》,戈阿幹的《玉龍山牧歌》、《捧起飄香的奶茶》、和國正的儷江四詠》,白庚勝的《藍天暢想曲》、《夜收》,和經雁的《致一位藏族姑娘》、《紀念》、《高原上的奶子河》等。1993年出版了和新民的詩歌集《情系古山》和夜航的《高原紅》。
(二)散文
納西族的散文創作始於明代,木增著有散文,清代馬子云、楊昌等,寫有散文作品。其中楊昌是納西族文學史上第一位頗有影響的散文家。著有《四不可齋文集》,今無完本。儷郡詩文徵》中收其散文28篇。他的《遊玉湖記》、《夢遊玉泉記》,是兩篇在納西文人中廣為傳頌的佳作。納西族古代散文較之詩歌,為數不多。
20世紀30年代,有李寒谷創作的散文《山居》、《勞街一夜》、《夜巷小景》、《插秧》、《撕包穀》等,趙銀棠、和柳也有散文作品問世,但為數很少。直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散文創作才有長足的發展。楊福泉,科研之餘,在《光明日報》等報刊上發表散文30多篇,其名人選帥國社會科學家大辭典》(英文版),師國當代歷史學者辭典》、檔代中國中青年學者辭典》,曾被雲南省人民政府授予“雲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業技術人才”(一等獎)稱號。王正覺的散文有《雪山茶》、《雪裡桃花》,夫巴的散文集《納西人》。
(三)小說
納西族作家的小說創作,起始於20世紀30年代。李寒谷是納西族文學史上第一個用白話文進行小說創作的青年作家。他的一批小說、散文、詩歌及評論,發表在平、津、滬、滇的報刊雜誌上,其中最突出的是小說創作。有《虎跳岩》、《三仙姑之秋》、《鳳凰嶺》、《三月街》、《劫》、《變》、《拆訟》、《獅子山》等。
建國以後,納西族小說創作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有一大批文學新秀脫穎而出,形成老、中、青並茂的陣容,小說創作成果明顯。1958年,趙淨修在《邊疆文藝》上發表短篇小說貓床》、《銅水暢流》。1959年,兩篇小說均被收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建國十週年紀念文集恍輝的十年卜書。1978年以後,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小說的作家增多。木麗春發表了《鐵核桃》、《沒有開蓋的合心酒》、《山外的聲音》等短篇和《最後一座磨房》、《騎龍的人》等中篇小說,王丕震,他在短短十幾年內,創作出《則天女皇》、《秦始皇》、《風塵才女薛濤》。《陳圓圓》、《王安石》、《商鞅》等,共計106部歷史長篇小說,開創出納西族文學史上長篇小說創作之最。還有沙蠢的長篇小說《愛情的絕唱》,中、短篇小說《有一個納西妹子》、《炸米花》、《婚獵》、《納西漢刊等,有的作品刊登在《人民文學》、帥國作家》等刊物上,出版了《沙蠡文集》等21部作品集。還有和國正的短篇小說《兩套間》、《烏鬥》。和國才的中、短篇小說《尋找玉龍第三國》,戈阿幹的中短篇小說《化雪圖》、《金翅大鵬》、《燃燒的杜鵑花》等。納西族女青年和曉梅創作的中篇小說《深深古井巷》在雲南《邊疆文學》上刊出後,被選人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小說選刊》。

音樂

納西族是一個酷愛音樂的民族,主要有打跳歌,東巴吉日經,納西淨地,納西酒歌等等。同時,納西族的民間歌曲有兩種形式:敘事歌——唱調子(古老民歌)和短歌、山歌小調(現代民歌)等。通常用《谷氣調》、《餵默達》、《四喂喂》曲調演唱。按歷史發展的軌跡來分,有狩獵、游牧時期的《熱美磋》濃耕以後的《栽秧歌》、《勸牛調》;也有被壓迫者呻吟的《餵默達》、《拉伯谷氣》。建國後有歌唱共產黨、歌頌新生活的《阿麗哩》、《勞餵歌》、《三月和風吹》等新民歌。按類別可分為山歌、小調、勞動歌、習俗歌、情歌、喪歌、兒歌等。
納西族的音樂曲目眾多,合奏曲有《白沙細樂》,納西語稱“崩石細哩”,《麗江古樂》(洞經樂)兩套。白沙細樂有篤、一封書、三思吉、叨叨令等十多個樂章,保存至今的有八個樂章。納西古樂流傳至今的曲目有經腔,俗稱大調門首,細樂曲牌,俗稱小調12首,打擊樂曲牌有《起鼓三通》、《八卦尾》、《前五後伍》等6首。使用的樂器有直笛、口弦、伯伯(蘆笛)。渾不似(胡鈸)、三簧、中音胡、三弦、竹笛、葫蘆笙、琵琶、音鑼等。納西古樂在民間廣為流傳,在麗江各鄉鎮都有自行組織的古樂隊,宣科先生組織的大研納西古樂會,曾多次應邀到英國、日本、挪威等歐亞國家以及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演奏。為弘揚納西古樂這一優秀民族文化作出積極貢獻。
建國以後,納西族的歌曲創作進人新的發展階段。先後創作有《玉龍山上開紅花》、《納西姑娘真美麗》、《阿麗哩獻給毛主席》、《窩熱熱唱到北京去》、《木葉聲聲》、《納西花華色》。《納西養花情》、《春光好》、《三月百花開》、瞼蜂釀蜜倍甘甜》等一大批歌曲。《山寨夜曲》。《白沙細樂選段仿奏》等器樂曲,《玉龍第三國》等歌劇音樂和《納西一奇》等交響音樂。並湧現出趙瓊芝、孫少蘭、趙興文、和金花、邱正傑等一批歌唱演員。在音樂創作方面有餘崇先。和文光、王鐵生、和中、和新民等。

舞蹈

納西族的民間舞蹈分為歌舞、樂舞、表演性舞蹈、宗教舞蹈四類。
(一)歌舞
納西族的民間歌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熱美磋》、《餵默達》、《阿麗哩》等。其中《熱美磋》俗稱“熱熱磋”或“窩熱熱”,屬於世界上稀有的、保存完好的原始歌舞的活化石。此類歌舞都邊歌邊舞,隨著輕鬆的舞步,一人領唱眾人和。
《餵默達》的舞蹈形式有兩種:一是半圓圈式。男女舞伴圍成半圓,由一歌手領唱帶頭,其餘依次以後者右手搭於 ​​前者左肩,跟隨其後,左手自然下垂,按逆時針方向,踩著歌唱的節奏緩步行進。每至樂曲的最後一拍,眾人躬腰、點頭、踏步一次。第二種是雙半圓式。男女分開,各成半圈,男隊手式同前,女隊手牽手,按逆時針方向行進,男女各有一領唱領舞者,兩隊相互對歌不斷變換圖形,或成圓圈,或走'龍吐水”,或作“繞麻花”等。
《阿哩麗》是一首新歌舞曲。建國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區縱隊第七支隊的政工於部,為有效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發動群眾,在原納西民歌的基礎上改編而成。其曲調旋律流暢、節奏明快,舞步輕鬆活潑,易唱易跳,男女老少都很喜歡。在麗江每逢年節喜慶之時,隨處可聽到阿哩麗的歡歌,可見到跳阿哩麗的人群。唱跳時,由一歌手領唱,眾人相和,舞者手牽手圍成圓圈,按逆時針方向行進,依一定規律甩手踢腳,氣氛歡快熱烈。歌詞均為五字一句,特點是先唱後三字,再從頭唱整句。這是納西民歌的重要特徵之一。著名的納西族民間歌手有和錫典、李秀香、楊積禮、楊德華、和耀淑、和玉炳等。
(二)樂舞
樂舞即用樂器伴奏而無歌唱的舞蹈,分為“打跳”,《白沙細樂》中的古樂舞。打跳古稱踏歌,俗稱打臘利。常用的伴奏樂器有塞蕭(直笛)、橫笛、葫蘆笙。打跳動作有三打腳、合腳跳、甩手跳、三步三搖晃等。白沙細樂有三個樂章是樂舞,即《坎磋》、《跺磋》、《跺麻磋》,此類舞蹈全部用於喪禮,邊奏邊舞或交替進行。
(三)表演性舞蹈
麒麟舞納西語叫麒麟蹉。明、清時傳人麗江,屬中原道教藝術。經歷代納西藝人加工、發展、再創造而成為納西族民間藝術。它以舞蹈為主,融樂、舞、戲、畫、編於一身,是納西族人民十分喜愛的綜合性民間藝術。每年重大節慶都有表演。整套組舞分《壽星拜祝》、《彩雲.南現》、《花馬報春》、《鹿鶴同春》、《麟鳳呈祥》、《犛牛現(獻)瑞》等場。有的地方還表演《獅子滾繡球入雙猴掛印尼龍戲夜明珠》等場。
勒巴磋,意為勒巴舞或跳勒巴。是一種大型的,帶有宗教祭祀色彩的風俗性歌舞,歌時不舞、舞時不歌。在麗江塔城一帶廣為流傳。勒巴舞共有12套40多種跳法。
庫蹉、嚕蹉,意為跳年或祝歲舞。“嚕蹉”意為跳龍。在麗江魯甸一帶流傳。其風格與勒巴舞極為相似。
(四)宗教舞蹈
東巴舞,納西族東巴教東巴在舉行迎神、驅鬼、祭祀、婚禮、超度等儀式時所跳的舞蹈。有300多種跳法;東巴經有著名的舞蹈教程《磋姆》專書。建國以後,新創作改編的納西族舞蹈有:《牧羊歌》、吟誦舞蹈《要想娶阿妹,需哥一句話》、東巴舞蹈《火與刀》、民間歌舞組合《納西歌舞樂》 、大型集體舞《嘎蹬》。《東巴鈴、刀、鼓舞》等;舞劇《東埃術埃》(《黑白之戰》)。
五、繪畫
繪畫有“東巴畫”,是納西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繪畫。保存在各大寺廟的大量壁畫,大都是明清時期 ​​的作品,是揉合漢、藏、納西族繪畫風格的結晶,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是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東巴畫有竹筆劃、木牌畫、捲軸畫3種基本形式。其中長卷畫《神路圖》別具一格。
清代影響較大的納西族畫家有王源、王錫桐父子,大研鎮人,精畫水墨白菜,並稱為“白菜王”。清末民國年間有張文湛、王履清,還有趙槐卿、黃穆候、楊紹基等。30年代末,周霖在縣內組織的“雪山畫社”,會員有20餘人。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和萬松、桑文浩、周霖、姚果菁、舒自覺。建國後,年輕的一代有張春和楊禮吉楊國相、週孚定、許正強、蘭碧英、張之儀、趙鍾林等。現有全國美協會員2人,省美協會員20餘人。周霖一生創作了數以千計的作品,在眾多的作品中,《芍藥》被收人《當代中國畫選》,《活水長流》收藏進中國美術館。名作《金沙水拍雲崖暖》懸掛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雲南廳。

納西文化:天人合一的氣質

麗江的木府依山而建,在府中最後一道建築的平台上,可以俯瞰麗江古城全貌。悄立雨中,極目遠望,但見古城烏瓦如海,鱗次櫛比,向遠方延伸過去,蔚為壯觀。記者聽到一名導遊正在問遊客,是否能看出古城與眾不同的特點。記者便開始留心觀察。古城的邊緣參差不齊,沒有城牆,也不像是過去有城牆而後來被毀的樣子。
張文銀說,麗江古城自古就沒有城牆。麗江位於一片大山中間的平壩之上,納西先民自古以山為牆,以水為枕,世代與自然和諧而居。
經張文銀的提醒,記者恍然大悟。麗江的魅力正在於天人合一。那院落中的花樹,那花樹掩映下的小橋,那依橋而建的屋舍,那從山中引來的溪水,那在街巷中隨時起躍的歌舞,那以山為憑的街巷,那隨處可見玉龍雪山的佈局,無一不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明證。
其實,東巴文字裡那些小房子、花朵、樹木、牛羊早就為麗江魅力的秘密提供了答案,成為納西文化天人合一的最好總結。
悠閒、發呆、慢生活、閒適,這些麗江為遊客所稱道的韻味,實際上就是來源於納西文化身處這種天人合一、多元開放、淡定自然的氣質。
傍晚時分,記者來到了四方街,這里人來人往,熱鬧非常。突然,歌聲四起,但見一群納西族老大媽隨意拉起身邊遊客的手,聚成一圈,載歌載舞,以青石板磚為舞台,以天地為劇院,以遊客為觀眾。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自然地加入到歌舞隊伍當中,隨著節拍起舞歌唱。
一名外國遊客高興地鑽進圈子,跳著他自己琢磨出來的納西舞。
記者沒有加入歡快的隊伍,因為自己早已被這種天人合一的舞會所陶醉。[6] 

20知名人士編輯

和志強:雲南省第六、七、八屆省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方國瑜: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語言學家;西南民族史的開拓者、雲南地方史的奠基人。
楊鳳: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開拓者,四川農業大學名譽校長。
李汝炯:抗日名將,砲兵專家,授陸軍中將銜。
和國才:少將,公安海警高等專科學校政委。
和志虹:中國赴海地維和警察,2010年1月13日犧牲,烈士。

宗教文化編輯

東巴教是納西族的特有宗教。東巴文化因保存於東巴教而得名。主要包括東巴文字、東巴經、東巴繪畫、東巴音樂、東巴舞蹈、東巴法器和各種祭祀儀式等。
東巴,意為智者,是宗教活動的組織者、主持者,又由於他們掌握東巴文,能寫經、誦經,能舞蹈、繪畫、雕塑,懂得天文、地理、曆法,所以成為納西族古文化的重要傳承者。東巴教即因東巴而得名。
祭祀儀式。納西族在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力圖詮釋和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兩大矛盾的五十多種東巴教法事儀式,規模較大的有祭天、祭署、祭風、祭丁巴什羅等四種儀式。
東巴繪畫,大體分為木牌畫、紙牌畫、捲軸畫三種。其中以捲軸畫最有名,又以表現天堂、人間和地獄的《神路圖》為其代表。2006年,納西東巴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東巴音樂,指東巴在宗教祭祀活動中有所吟誦的曲調音樂,並伴有器樂。這種音樂流傳於東巴口頭,或零星保存於東巴經和東巴畫中。除了 ​​占卜經書以外,東巴經書都是要通過誦唱表現出來的。東巴唱腔有五十種左右。

12民俗風情編輯

納西族原來信仰東巴教喇嘛教木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以農曆記年。不少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均與當地漢族大致相同,其中春節是最大的傳統節日,並且伴有許多祭祀活動。
屆時家家都要宰殺年豬,製作酸肝,釀製米酒。除夕之夜要殺雞、燉豬頭祭灶君和祖先。就餐時,如家裡有人外出,在餐桌上也要擺上碗筷,以表示全家團圓。
初一早餐禁葷食,初二開始走親訪友,互相拜年,請客吃飯和互贈紅糖、紅餅、點心等禮物。
最為隆重的是“ 納西祭天大 ”,祭天大一般都選在正月上、中旬,屆時要選好祭天場,由東巴教掌教人(無掌教人的村寨,推選德高望重的老人)任祭司,每一程式都要由東巴誦唱相應的祭天經詩,合起來多達近萬行,構成了洋洋大觀的祭天長歌。並宰殺輪流餵養的祭天豬,各家各戶都要捐大麥、小麥用來釀酒,做餌塊。
祭前要清掃場地,搭棚。

13民族文化編輯

祭天,納西語稱“美補”,是納西族社會歷史最為悠久、規模最為隆重、文化內涵最為豐厚的傳統儀式活動,也是東巴文化的重要構成。納西民間自古以來就有這樣兩句話,準確地表明了祭天在納西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意義:“納西美補迪”,即“祭天是納西人最大的事”;“納西美補若”,三子不會說話,再求計於天父,知祭天需有立神石、神木、點香、牲祭等儀式。再祭,三子各說出三種語言。從此祭天成為祖規。由此可見,祭天活動在納西社會源遠流長。元代李京《雲南志略》中即有記載:麼些人“正月十五登山祭天,極嚴潔,男女動百數,各執其手,團旋歌舞以為樂。”由此,可窺元代納西族民間的祭天活動之一斑。
雲南省民間文學集成辦公室編輯的納西族東巴經詩《祭天古歌》均係祭天祝辭,按祭儀的程式,從頭至尾的全部祭辭共8,000行,全面系統地反映了祭天文化的原貌。總體上而言,這部《祭天古歌》是納西古代祭天活動程式化的結果,是祭司東巴在主持祭天活動的過程中,為配合具體而繁縟的儀式、儀節而編寫創作的祭天經詩,作品產生的具體年代已遙不可溯,但從口誦經發展到經文記載,其定型當為東巴文學發展的後期,即元代前後。[3] 

14禮儀禁忌編輯

日常生活中

納西族重信用講義氣,一般不計較客人因不懂納西族的習俗禮儀而產生的過失,但很看重平等與信用,所以在與納西族交往時有什麼要求最好能直接說明,不可欺瞞哄騙。在一般民居中,白天待客多喜歡在簷廊下,晚間待客多在正房堂屋。如在木楞房裡,則在火塘邊。座位雖無嚴格區分,但講究老幼尊卑、男女有別。如在飯桌或火塘邊,其正位稱"上八位"或"格故魯",是老人的優先位子。因此,到納西族人家裡,只要有老人在,即便主人邀請,也要把"上八位"讓給老人,進餐時,更應先請老人和長輩入座,切不可主動佔據。如果有老人進來,年輕人要起身讓座,主動問候。有老人的場合,不可高翹二郎腿。在會客和飲食場合要坐姿端正,忌高聲喧嘩、猜拳行令,不要踩踏飯桌橫檔,當主人敬菸酒、盛飯時,宜用雙手相接,並表謝意。吃飯忌把筷子豎插在飯裡(因為把筷子插在飯裡在死人上香的時候才會出現),忌敲碗筷,忌翻菜,忌接連不斷地夾菜。一般夾菜時要招呼旁人一起動筷,夾一次,停一會兒,待上一口下嚥後再夾第二箸。注重節約,不得浪費糧食。不要在碗底留剩飯。如果坐二人凳,在瀘沽湖地區,不得隨意進入姑娘的" 花樓 ",不要詢問" 阿夏 "的情況。不能翻弄灶裡的灰。祭天、祭祖先、祭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跨豎在大門的"陸"石、"色"石,忌跨火塘,年青人不得在火塘邊脫鞋烘腳。在火塘邊烤火的時候聽見“火笑”要添柴,為添財發財之意。忌坐在門檻上和在房檐灶頭邊上吃飯,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不得在家中唱情歌,小孩不得拿著一頭未熄的棍子或炭頭耍玩,一是危險,二是稱會做噩夢。公公不得進入媳婦的臥室。有人出遠門或出去做生意時候不能隨出門人而掃地,太陽落山後不能掃地。客人在座不能掃地。不得在客人離去時馬上關門,應送客人至大門外。不宜在大庭廣眾下晾曬女性內衣褲,不可將褲子、裙子晾曬在主人進出的通道上方。忌戴斗笠進屋,忌扛著鋤頭進廚房。晚上點火回家,忌把火點進屋內。晚上回家先入火塘屋,忌先入臥室。早晨忌講晚上做的夢。孕婦不能爬結果子的樹木,不能從韁繩上或釣魚竿上跨過。忌吃不見血的肉。禁止污染水源、砍伐水源林。忌反手給人添飯、倒水。忌喝他人喝過的殘酒、殘茶。參加"祭天"或"三多節"的人,事前要淨手,並要跨過由杜鵑枝等燃起的煙火堆,以示除穢。除夕晚忌不洗腳,而吃團年飯的碗筷忌洗刷。除夕晚忌留出嫁女在娘家正月初一晨忌陌生人進家門,忌婦女早起床。歷史上納西族信奉東巴教,這是一種以自然崇拜為主要內容的原始宗教

婚喪、生育中

在納西族地區,你不必因為一句隨口而出的邀請便貿然參加婚宴,也不能因為主人的"謝絕"而錯過弔喪的機會。因為對納西族來說,災難和悲哀時刻得到的幫助將是友情最可靠的基礎,甚至可以消除平時的積怨。反之,如果你只知在喜慶時道喜,不知在悲痛時慰問,將被視作是為人差。辦紅、白喜事,禮品種類和數量要根據血親的遠近和交情的深淺而定。辦事當天,一般較親密的親友在公開場合要送米、麥、糖、酒和適量的錢。這些禮品統稱為"人情",由兩位專人當場清點記錄,稱為"掛人情",當日結算後當面交給主人。更親近的親友則在內部場合贈送衣物、家具等。如果是外地來客或一般朋友參加這種儀式,可隨意掛一點"人情"禮錢,以表心意。納西族自古通行火葬,"改土歸流"後改為土葬。對死者一般都要念經超度亡靈。麗江的喪葬在很多方面保存著民族傳統,人一斷氣,全家即號陶大哭,派人向親友報喪。家屬披麻戴孝,跪在亡者兩旁守靈。來弔祭的親友,向亡靈鞠躬或磕頭或以哭泣表示哀悼。孝男孝女忌食死者的伴魂雞肉。東巴祭司忌吃獻給死者的犧牲。披麻戴孝的人,忌進別人家的門。孝男孝女不參加婚禮。納西族對生育較為重視,其中"頭客"禮儀較為獨特:當主人家有嬰兒出世的時候,第一個偶然進入該家庭的人即稱為"頭客"亦稱"扯生"。這時候,無論這個人是男女老少、遠近親疏、貴人乞丐,都要當貴客接待。主人家首先要舀一瓢潔淨的冷水(幸福水)請"頭客"喝,以此祝福母子平安、健康幸福,然後主人再煮米酒雞蛋款待"頭客"。

15婚俗編輯

麗江壩區過去的納西人,由於在1723年雍正實行改土歸流的政策受漢族文化影響加深,在婚姻上也已實行一夫一妻和父母包辦婚姻的製度。兒女婚事由父母做主,媒人撮合,以牛、羊、豬,酒聘娶。婚姻講究門當戶對,三從四德,夫唱婦隨等漢族傳統倫理,麗江納西與漢族、藏族聯姻的較多。在本民族內部,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通婚,但絕對禁止同家族的人結親。結婚,一股都要經過訂親、請酒,舉行婚禮的程序。[4] 
納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節日期間進行,男女青年相識後,通過媒人撮合,雙方家長合完八字,男方就請媒人送給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還要加上砣鹽兩個,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訂婚,訂婚時要擺定婚宴,婚禮要進行3-5天,屆時男、女雙方都要置辦酒席。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請客人入座,然後奏樂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時,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時,新郎、新娘向客人敬雙杯酒。宴畢主人及親屬要站在門外關客。
在部分納西族地區,仍存在著一種“ 搶婚 ”遺風。這也是一種古老婚俗的遺風,反映了女子對父系製從夫居的反抗。妻方要堅持舊傳統住在母家,男子就用搶婚來實現把妻子留在夫家居住的願望。現代社會中的“搶婚”,僅是一種形式,並非真的強搶,而是男女雙方的一種默契,為了以“生米已成熟飯”來搪塞對婚姻持有異議的女方父母
納西人的殉情風俗。情侶決定殉情后,有的會把自己的決定告訴自己最好的朋友,個別的殉情女子還會把這一決定告訴自己的母親,而母親也同樣會保守秘密。大多數殉情者會選擇在高山上險峻難達、草木茂盛的地方自縊而死。
納西族是一個愛情自由的民族。殉情之風盛行始於明清之際,究其原因有三:首先,明清時期 ​​,漢族文化對雲南地區的影響逐漸增大,特別是清朝 “改土歸流”之後強行引進的漢族戀愛婚姻形態與納西族傳統的戀愛婚姻形態相衝突;其次,東巴教的介入對此風盛行有很大推動,據說在每次大祭風儀式(祭殉情而死的情死鬼的儀式)之後都會有情侶相約殉情;再次,與納西人的傳統文化緊密相連。納西族的敘事長詩《魯般魯饒》記載的是一對納西青年殉情的故事,與漢族的《孔雀東南飛》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納西族卻沒有受漢族儒家文化三綱五常等的束縛,因而也把殉情的原因由人的主觀因素轉到了人無可奈何的客觀因素(神鬼因素)。
20世紀50年代以後,由於對婚姻自由的認可和國家支持,殉情之風已逐漸絕跡,可謂還了納西族人民的本來風貌。但是,不可遺忘的,是那一段由一個個愛情婚姻悲劇組成的悲慘壯烈的納西曆史。

16食俗編輯

納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饅頭或水燜粑粑,中餐和晚餐較為豐富,一般都有一兩樣炒菜和鹹菜、湯等,特別喜食回族的牛肉湯鍋和乾巴。不論平原或山區,蔬菜品種較多,四時應市,山區廣種洋芋、蔓菁和瓜豆,並以當地的土特產做成各種風味名菜。如:清蒸蟲草鴨、貝母雞、天麻雞等。其中納西族傳統名菜“釀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釀入肉泥,蒸熟後做為祭祀、特別是祭祖的一道專用菜餚
肉食以豬肉為主,大部分豬肉都做成醃肉,尤以麗江和永寧的琵琶豬最為有名,可以保存數年至十餘年不變質。外出勞動攜帶麥麵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時圍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陽地方就餐。
典型食品主要有:麗江火腿粑粑、麻補、雪蓮花拼盤、麗春銅火鍋等。

17節慶編輯

三朵節是納西族最大的傳統節日農曆二月初八舉行。節日期間,納西族男女老少踏著游春賞花,小伙子騎上駿馬,進行撥旗、拾銀圓賽馬活動,勝者,倍受姑娘們的青睞。晚飯後,人們圍坐在篝火旁,能歌善舞的納西姑娘跳起歡快的“ 阿哩哩 ”。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火把節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蜚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5] 
另有“正月農具會”、“三月龍王廟會”、“七月騾馬交易會 ”等



18民居編輯

納西民居大多為土木結,比較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後院、一進兩院等幾種形式。其中,三坊一照壁是麗江納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民居形式。


納西民居.

三坊一照壁

所謂“三坊一照壁”,即指正房較高,兩側配房略低,再加一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佈局協調。在結構上,一般正房一坊
三坊一照壁

三坊一照壁

較高,方向朝南,面對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東西廂略低,由下輩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居民將它作為鋪面。農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與城鎮略有不同。還兼供生產(如曬穀子或加工糧食)之用,故農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磚石鋪成。上端深長的“ 出檐 ”,具有一定曲度的“面坡”,避免了沉重呆板,顯示了柔和優美的曲線。牆身向內作適當的傾斜,這就增強了整個建築的穩定感。四周圍牆,一律不砌築到頂,樓層窗台以上安設“漏窗”。為保護木板不受雨淋,大多房檐外伸,並在露出山牆的橫梁兩端頂上裙板,當地稱為“風火牆”。為了增加房屋的美觀,有的還加設欄杆,做成走廊形式。最後為了減弱“懸山封簷板”的突然轉換和山牆柱板外露的單調氣氛,巧妙應用了“垂魚”板的手法,既對橫梁起到了保護作用,又增強了整個建築的藝術效果。通過對主輔房屋、照壁、牆身、牆簷和“垂魚”裝飾的佈局處理,使整個建築高低參差,縱橫呼應,構成了一幅既均衡對稱又富於變化的外景,顯示了納西高超的建築水平。

其他特點

此外,納西民居中最顯著的一個特點是,不論城鄉,家家房前都有寬大的廈子(即外廊)。廈子是麗江納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組成之一,這與麗江的宜人氣候分不開。因而納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間的功能如吃飯、會客等搬到了廈子裡。在建築設計、建築風格及藝術等方面,大研古城的納西民居最具特色。


19文化藝術編輯

早在幾千年前,納西族創造出一種古老的象形文字,納西語稱為“森究魯究”,意為木石之痕跡,即指寫或畫在木石上的文字符號。又稱為“東巴特額”,意為東巴文或東巴書。納西語稱為“哥巴特額”,“哥巴”意為弟子,說明這種文字為後世東巴弟子所創造。用象形文字寫下的書,因多在東巴教作道場時念誦,故稱東巴經。東巴經可分作八個大類(也有分作十二類的),大類之下還可分為若干小類,不雷同的約有500多卷(冊),其藏書國內外約有2萬多冊,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



民間文學

納西族人民在漫長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了大量的文學作品,有神話、傳說、詩歌、故事、民歌、大調、笑話、寓言兒歌諺語、謎語等。
(一)神話
納西族原始口傳神話主要有天文神話、山嶺植物神話、動物神話,如始祖神話、射日神話等。
天文神話有《太陽月亮的來歷》、《七星與昂星》等。其中《太陽月亮的來歷》是天文神話的代表作。這個神話說的是:古時天上有9個太陽、7個月亮。9個太陽出來時,大地就起火,人類無法生活,祈求大神念咒語,咒落了8個太陽、6個月亮,天上就只剩一個太陽和一個月亮了。這類神話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納西族先民樸素的太陽崇拜和女性崇拜,以及對天文學現象最原始的想像。
植物神話《矮鬆的來歷》,形像地解釋了松、栗地域分佈的自然現象。動物神話《人雞換壽》、《人狗換壽》,反映出狗、雞在納西族初民生產生活中所佔的位置。射日神話《頂靴力士》,鮮明地突出了人的力量,表達了納西族先民戰勝乾旱這一自然力的強烈信念。


女紅.
納西族文化

二、東巴文學
東巴文學,是祭司東巴用象形文字書寫在經書中的文學作品。它不同於民間文學和作家文學,是一個獨立的範疇。東巴文學所反映的社會內容,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各個時期的社會生活,按題材可分為創世神話、降妖伏魔神話、戰爭神話、愛情神話。生產勞動歌、習俗長調等。有視語謠諺、史詩、神話、故事、習俗長歌等。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史詩和神話作品。創世詩史《崇搬圖》(通譯為《創世紀》或《人類遷徙記》,英雄史詩《東埃術埃》(通譯為《黑白之戰》)。這兩部史詩均有多種反映整理本問世。
《創世紀》譜寫了一曲納西祖先的頌歌,表述了古納西人對於世界萬物和人類起源、變化的樸素認識,突出了貶神褒人的思想,展示出納西先民艱苦卓絕創世立業的歷程。漚歌了他們征服自然、抗擊暴力的英勇鬥爭精神,漚歌了人民的勞動和愛情、智慧和力量,表達了納西人憧憬幸福、追求光明,期望民族繁榮昌盛的思想。
《黑白之戰》集中描寫了部落豪酋崛起的英雄時代的戰爭風貌,揭露和鞭撻了黑暗與邪惡,熱情歌頌了光明,伸張了正義,表達了古代納西人追求、捍衛光明的理想和願望。


象形文字.
這三部詩史是東巴文學的精品,並稱為東巴文學三明珠
此外,還有反映納西族先民馴化動物的《馬的來歷》和《虎的來歷》,反映狩獵時代艱苦勞動和鬥爭生活的《鵬龍爭鬥》、《高勒趣》,反映古代納西族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崇仁潘迪找長生藥》,反映敢於同邪惡勢力作拼鬥的《丁巴什羅》,鞭撻宗教祭司不勞而獲行為,歌頌勞動人民用勞動創造幸福的《普遲烏潞》 ,鞭撻、嘲笑富豪貪心陰毒本性,表現窮人不怕富豪威迫的《富人偷牛》,還有諷刺、鞭撻富豪階級醉生夢死心態,表現古代納西人民豁達開郎的《買壽賣壽》和《三女賣馬》等。
三、傳說
納西族的民間傳說內容非常豐富,包括山川湖泊、勝跡風物、節日習俗、人情世故等方方面面。
山川傳說中有生動介紹長江第一灣玉龍山、哈巴山、虎跳峽等奇觀形成的《金沙姑娘》;把玉龍雪山擬化為降魔除妖英雄的《玉龍山的傳說》;還有《阿老菊》、《阿奶菊》、《拉市海》、《犀牛潭》、《老君山九十九龍潭》、《石門關》、《金壘嶺》、《雞公石》、《龜山》等作品。
風物勝跡傳說中,最著名的是《龍女樹》和《達勒·阿薩命》兩篇。
風物傳說中有《石牌坊的來歷》、《木楞房的來歷》等作品,把批判矛頭直指木天王。
節日傳說有《北嶽廟會》、《火把節》等,膾炙人口。
《金蘭姑娘》、《麥良和忽必烈》、《阿得姓木》等史事傳說,反映了磨些與南詔的姻親,民族團結、民族友誼和木姓的來歷。
四、故事
納西族的民間故事豐富多彩,有控訴舊制度的悲劇故事《阿套五勒古》、《杜鵑鳥的來歷五《口弦的故事\愛情故事《放豬 ​​栽桃X《拉科與蓮命五《阿才與米花五《龍女和樵哥》《寶豬入道德倫理故事《挖金子又《石門關入《銀洞又《金鐘的故事五《金鴨子入《灑丹尼《孤兒與神蛙》、《洗眼塘》、M木盒》、《兩兄弟分家》、《寶妹》、《阿餵鳥》、《瘦袋姑娘》、《迫害》;鬥妖故事《兩姐妹》、《夜不績麻》;民族交往的故事《瓦匠落戶》、《釀酒師傅》;破除迷信故事《山神爺》、《吃鬼》,從一幕幕幽默諷刺的喜劇中,詼諧風趣地再現了階級對立的真實歷史,反映了剝削階級的腐朽生活和勞動人民作牛作馬的情景,歌頌了勞動人民的美好品質和敢於反抗鬥爭的無畏精神。
五、傳統大調
納西族文學中,有很多獨具一格的傳統大調,即民間口頭敘事長詩(歌),產生於明清時期。有“大調十八調”之說。傳統大調可分為歡樂調、相會調、苦情調三大類。
歡樂調,納西語稱“花華本”,反映男女青年勞動和愛情生活,結局圓滿,屬於歡樂類型的古典大調。主要作品有《獵歌》、《趕馬》、《燒香》。其它還有《文考》、《武教》、《築城》、《划船》、《放鷹》、《金箏之歌》等。
相會調包括《雪柏相會》、《魚水相會》、《蜂花相會》、《星星相會》、《孤鷹孤雁會》、《樟子嫩竹會》、《獨葉獨花會》、《馬鹿水獺會》、怕露仙草會》、《麒麟鳳凰會》、《日月相會》、《短笛古箏會》等,計有40餘調,其中以前三調最著名。相會調用特定的象徵手法描寫相會戀情。用以物擬人、隱喻的手法和浪漫想像,歌頌納西族男女青年嚮往婚姻自由和美好生活的情景。
苦情調,側重敘述男女主人公生活苦情的大調,主要作品有《遊悲》、《牧羊調》、《牧象女》、《逃到好地方》等。其中前兩調最著名。《遊悲故意為《殉情調》、是納西族情死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六、歌謠
歌謠,屬於短小民歌。有傳統古歌和隨編隨唱的即興歌。按內容可分為生產歌、風物歌、習俗歌、情歌、喜歌、苦歌、婚歌、輓歌、獵歌、牧歌、兒歌等。傳唱最早的勞動歌有《打稗子歌》、《打獵歌》、《織麻歌》、《取火歌》等,多為採集、狩獵、游牧時期的古歌。進入農耕後產生了《天女洗麻歌》、《搓線歌》、《放牛山歌》、《勸牛歌》、《耙田歌》、《栽秧歌》等。風物歌有《乾木之歌》、《玉湖水》、《三思水》等;習俗歌有《祭畜神歌》、《喊豐收神歌》;儀式歌有《量米歌》、《敬酒歌》、《穿褲子歌》、《穿裙子歌》、《洗馬歌》;巫歌有《招魂歌》、《送鬼歌》;婚儀歌有《結親歌》、《求婚歌》、《祝婚歌》、《送親歌》、《勸女歌》、《喜歌》;喪儀歌有《含殮歌》、《謝恩歌》、《送葬歌》。
納西族民歌,多用《谷氣》、《餵默達》、《阿麗哩》、《哦熱熱》等曲子演唱,情歌則多用《時本》調吟唱。
七、寓言和童話
寓言和童話多為動植物故事。寓言有《聰明的小兔》、《兔子和熊》、《兔子和青蛙》、《斑鳩借糧》、《獵狗和貓》、《狡猾的鱔魚》、《狐狸和公雞》、《藥王的故事》、《烏鴉笑黑豬》、《以少換多》等,從不同側面說明弱能勝強、智慧能戰勝野蠻、萬物各有其能等簡單哲理。
童話有《燕子和葫蘆》、《道士、白兔和山羊》、《猴子、兔子和狐狸》、《布穀鳥和雉雞》。《蜈蚣、馬鹿和公雞》、《屬相的故事》、《烏鴉和青蛙》、《麥子和養子》等。
八、笑話
納西族民間笑話很多,有諷刺型笑話《公錢母錢》、《學官話》、《傻子當附馬》等。其中《公錢母錢》講述小財主攢了不少錢,捨不得花,天天數錢把什麼事都忘了。家裡的母豬下小豬,他很奇怪,人家說母豬配公豬,就會生小豬,他牢記這話,把小豬背去賣。買主給他錢,他說:“這錢跟我家的錢一樣,都是公的,我要些母錢回去,好下上幾窩小錢兒”。諷刺了財主貪財、迷財的嘴臉。幽默型笑話《在暗中》、《藏牛頭》、《有名無實的獵手》、《分錢》、《饞嘴婆》、《大話客》等等。詼諧笑話《買鏡子》、《騾蛋》、《近視老倌》、《席子衣裳磨盤禮》、《學規矩》、《取鹿皮》等等。反映出古代地處偏僻的人們孤陋寡聞的情景,善意地鞭撻了無知愚昧行為。這些笑話在詼諧幽默的笑聲中給人以聯想和啟迪。
九、諺語和謎語
納西族的民間諺語可分為以下數類:
政治諺語,“富人不知飢,窮人不知飽”,“木匠無房住,鞋匠無鞋穿”、“石頭不燙蜂不搬,官家不惡奴不跳”等,形像地揭示了舊社會的貧富懸殊和階級對立。
勞動諺語:“好逸惡勞吃空金山,勤勞雙手價值千金”、“只要有糧米,雪山可搬移”、“不耕不粑不成田,不種不育不成苗'等,說明了沒有勞動就沒有收穫,沒有幸福。
道德諺語,'伴兒好學好,伴兒壞學壞”,“小時偷針,大時偷牛”,指出環境、惡習對子女成長的影響;“雪山不折,話音不回”,強調說話要算數;“竹筷成把難折,牙筷成支易斷”,說明團結力量大;“節儉不餓肚,吝嗇啃石頭”,讚揚節儉美德,嘲笑吝嗇小氣;“閒談莫論他人非,無事不找他人妻”、“寧愛一群姑娘,莫愛一個婆娘”,“帶著別人的妻子出遠門,有事無事說不清”等,指出處理人際關係的一些基本訣竅和應具備的倫理道德。
氣象諺語:“文筆哭,雪山笑,早上露水大”、“ 文筆山戴帽,今天必有雨”、“中午烈日照,下午來冰雹”、“雲往東邊走,有雨變睛天”等。
哲理諺語:“打獵才見山高,飲泉才知清涼”、“水牛不飲水,拉鼻繩無用”、“牽牛要牽鼻子,牽馬要牽頭”等,從許多顯而易見的事實,反映出納西族樸素的哲學思想。
納西族民間謎語可分為物謎和事謎兩大類。
物謎有:黑臉老奶奶,坐在火塘邊;嘀咕老半天,做出半蠱湯——茶罐
兄弟一條心,清早吃炭灰—— 火鉗 做活一對對,睡覺一群群——筷子
事謎:
木家請竹家,麻家送出門——射箭雷聲響咕嗜,雪花四面舞——磨面
白銀放進海,黃金榜上來——煎糯粑

文學創作

納西族的作家文學起始於明代,是木氏土司接受漢文化以後出現的,當時僅限於土司階級。清代“改土歸流”後,民間才逐步出現了作家文學。
(一)詩歌
詩歌在納西族作家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從明代用漢文寫作的第一位木氏作家木泰(公元1455-1502年)開始,歷經明清兩代至民國時期,直到今天,納西族詩壇一直興盛不衰。
明代的木泰、木公、木高、木青、木增、木靖等8位土知府都有作品傳世。其中木公著有《雪山始音》、《隱園春興)}、《雪山庚子稿》、《萬松吟卷》、《玉湖游動、《仙樓瓊華》等6部詩集,計1400多首。楊慎為其精選114首集成《雪山詩選入並作序/ 明詩別裁 \《雲南叢書》等都選有他的詩。
木增著有《雲過淡墨》、《嘯月堂詩》、《山中逸趣》、《芝山雲過集》、《空翠居集》、《光碧樓詩抄》等6部詩文集,計1000多首詩,30多首詞,20多篇賦。他是納西族文學史上第一位創作詞、賦的作家。
清代“改土歸流”後,納西族民間出現了第一批平民出身的詩人。以周之松、李洋為代表的清代前期詩人,以桑映鬥、牛濤為代表的中期詩人。這一時期較著名的還有馬子云、牛燾、木正源楊竹廬妙明楊昌、楊品碩等。
楊竹廬著有《黃山老人詩稿》數卷。
牛燾著有《寄秋軒吟草》4卷,現已無完本,尚存250多首詩。
楊品碩著有《雪山樵吟》,存詩千餘首。其中《麗江竹枝詞》計60首,頗受納西人民的喜愛。
前清優貢和謂清為啟文寺撰寫的門聯“勝境本天成左玉壘右筆峰近而青龍遠而鬼蛇獅象全郡名山川都盡奔來眼底,芳型從寺由經文德緯武功大則鄉宦小則農工商賈間村奇男異子須要摘去頂頭”。保留至今。
清代晚期的代表作家有李玉湛、楊泅藻、和虎臣、和欽、楊鳳友等。他們的作品大部分散失殆盡,令人惋惜。李玉湛著有《畏人前集》、《畏人後集》、《驅我集》、《倥傯集》、《容與集》等詩文集。他死後,著名學者趙藩收其作品編為仁笑先生詩文集》,全收人《雲南叢書》。和虎臣著有《匝東集》,經陳榮昌選編批註,計400餘首,多已散失,存百餘首。
民國初年,麗江出現了第一個納西族文學團體“桂香詩社”,聚集了一批文人作家,代表人物有楊超群、楊菊生、周蘭坪、王竹淇、和庚吉王樹和、和柏香、楊穆之等。其中王竹淇著有《退省齋詩文集》十餘卷,已於“文革”中焚毀。和庚吉著有《退園韻語》詩文選集,共收詩145首。
“五四”運動以後,湧現出李寒谷、和柳、​​周霖趙銀棠、和志鈞、和志堅、李汝源、週果。範義田、楊超然等一大批年輕的納西族作家和作者。其中和柳是以新詩見長的詩人,趙銀棠是納西族歷史上第一位女作家,周霖是畫家兼詩人,這一時期文學成就非常突出。趙銀棠著有《玉龍舊話》,其中收有作者40年代寫的舊體詩60餘首。
在抗日戰爭時期,李寒谷的儷江吟》、和柳的《祖國在你肩上》、範義田的《蓮花池訪陳圓圓故址四首》等,富於鼓動力和號召力的詩作,開創了納西一代詩風。
建國以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詩歌創作出現了繁榮景象,其作品之多,作者面之廣,都前所未有。有根據東巴經和民間傳統大調再創作的作品,如牛相奎、木麗春的《玉龍第三國》、戈阿幹的《格拉茨姆》、《崇忍利思》。取材於現實生活的,有牛相奎的《小獨瑪》、《雲妹》,戈阿幹的《玉龍山牧歌》、《捧起飄香的奶茶》、和國正的儷江四詠》,白庚勝的《藍天暢想曲》、《夜收》,和經雁的《致一位藏族姑娘》、《紀念》、《高原上的奶子河》等。1993年出版了和新民的詩歌集《情系古山》和夜航的《高原紅》。
(二)散文
納西族的散文創作始於明代,木增著有散文,清代馬子云、楊昌等,寫有散文作品。其中楊昌是納西族文學史上第一位頗有影響的散文家。著有《四不可齋文集》,今無完本。儷郡詩文徵》中收其散文28篇。他的《遊玉湖記》、《夢遊玉泉記》,是兩篇在納西文人中廣為傳頌的佳作。納西族古代散文較之詩歌,為數不多。
20世紀30年代,有李寒谷創作的散文《山居》、《勞街一夜》、《夜巷小景》、《插秧》、《撕包穀》等,趙銀棠、和柳也有散文作品問世,但為數很少。直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散文創作才有長足的發展。楊福泉,科研之餘,在《光明日報》等報刊上發表散文30多篇,其名人選帥國社會科學家大辭典》(英文版),師國當代歷史學者辭典》、檔代中國中青年學者辭典》,曾被雲南省人民政府授予“雲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業技術人才”(一等獎)稱號。王正覺的散文有《雪山茶》、《雪裡桃花》,夫巴的散文集《納西人》。
(三)小說
納西族作家的小說創作,起始於20世紀30年代。李寒谷是納西族文學史上第一個用白話文進行小說創作的青年作家。他的一批小說、散文、詩歌及評論,發表在平、津、滬、滇的報刊雜誌上,其中最突出的是小說創作。有《虎跳岩》、《三仙姑之秋》、《鳳凰嶺》、《三月街》、《劫》、《變》、《拆訟》、《獅子山》等。
建國以後,納西族小說創作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有一大批文學新秀脫穎而出,形成老、中、青並茂的陣容,小說創作成果明顯。1958年,趙淨修在《邊疆文藝》上發表短篇小說貓床》、《銅水暢流》。1959年,兩篇小說均被收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建國十週年紀念文集恍輝的十年卜書。1978年以後,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小說的作家增多。木麗春發表了《鐵核桃》、《沒有開蓋的合心酒》、《山外的聲音》等短篇和《最後一座磨房》、《騎龍的人》等中篇小說,王丕震,他在短短十幾年內,創作出《則天女皇》、《秦始皇》、《風塵才女薛濤》。《陳圓圓》、《王安石》、《商鞅》等,共計106部歷史長篇小說,開創出納西族文學史上長篇小說創作之最。還有沙蠢的長篇小說《愛情的絕唱》,中、短篇小說《有一個納西妹子》、《炸米花》、《婚獵》、《納西漢刊等,有的作品刊登在《人民文學》、帥國作家》等刊物上,出版了《沙蠡文集》等21部作品集。還有和國正的短篇小說《兩套間》、《烏鬥》。和國才的中、短篇小說《尋找玉龍第三國》,戈阿幹的中短篇小說《化雪圖》、《金翅大鵬》、《燃燒的杜鵑花》等。納西族女青年和曉梅創作的中篇小說《深深古井巷》在雲南《邊疆文學》上刊出後,被選人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小說選刊》。

音樂

納西族是一個酷愛音樂的民族,主要有打跳歌,東巴吉日經,納西淨地,納西酒歌等等。同時,納西族的民間歌曲有兩種形式:敘事歌——唱調子(古老民歌)和短歌、山歌小調(現代民歌)等。通常用《谷氣調》、《餵默達》、《四喂喂》曲調演唱。按歷史發展的軌跡來分,有狩獵、游牧時期的《熱美磋》濃耕以後的《栽秧歌》、《勸牛調》;也有被壓迫者呻吟的《餵默達》、《拉伯谷氣》。建國後有歌唱共產黨、歌頌新生活的《阿麗哩》、《勞餵歌》、《三月和風吹》等新民歌。按類別可分為山歌、小調、勞動歌、習俗歌、情歌、喪歌、兒歌等。
納西族的音樂曲目眾多,合奏曲有《白沙細樂》,納西語稱“崩石細哩”,《麗江古樂》(洞經樂)兩套。白沙細樂有篤、一封書、三思吉、叨叨令等十多個樂章,保存至今的有八個樂章。納西古樂流傳至今的曲目有經腔,俗稱大調門首,細樂曲牌,俗稱小調12首,打擊樂曲牌有《起鼓三通》、《八卦尾》、《前五後伍》等6首。使用的樂器有直笛、口弦、伯伯(蘆笛)。渾不似(胡鈸)、三簧、中音胡、三弦、竹笛、葫蘆笙、琵琶、音鑼等。納西古樂在民間廣為流傳,在麗江各鄉鎮都有自行組織的古樂隊,宣科先生組織的大研納西古樂會,曾多次應邀到英國、日本、挪威等歐亞國家以及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演奏。為弘揚納西古樂這一優秀民族文化作出積極貢獻。
近代納西族的歌曲創作進人新的發展階段。先後創作有《玉龍山上開紅花》、《納西姑娘真美麗》、《阿麗哩獻給毛主席》、《窩熱熱唱到北京去》、《木葉聲聲》、《納西花華色》。《納西養花情》、《春光好》、《三月百花開》、瞼蜂釀蜜倍甘甜》等一大批歌曲。《山寨夜曲》。《白沙細樂選段仿奏》等器樂曲,《玉龍第三國》等歌劇音樂和《納西一奇》等交響音樂。並湧現出趙瓊芝、孫少蘭、趙興文、和金花、邱正傑等一批歌唱演員。在音樂創作方面有餘崇先。和文光、王鐵生、和中、和新民等。

舞蹈

納西族的民間舞蹈分為歌舞、樂舞、表演性舞蹈、宗教舞蹈四類。
(一)歌舞
納西族的民間歌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熱美磋》、《餵默達》、《阿麗哩》等。其中《熱美磋》俗稱“熱熱磋”或“窩熱熱”,屬於世界上稀有的、保存完好的原始歌舞的活化石。此類歌舞都邊歌邊舞,隨著輕鬆的舞步,一人領唱眾人和。
《餵默達》的舞蹈形式有兩種:一是半圓圈式。男女舞伴圍成半圓,由一歌手領唱帶頭,其餘依次以後者右手搭於 ​​前者左肩,跟隨其後,左手自然下垂,按逆時針方向,踩著歌唱的節奏緩步行進。每至樂曲的最後一拍,眾人躬腰、點頭、踏步一次。第二種是雙半圓式。男女分開,各成半圈,男隊手式同前,女隊手牽手,按逆時針方向行進,男女各有一領唱領舞者,兩隊相互對歌不斷變換圖形,或成圓圈,或走'龍吐水”,或作“繞麻花”等。
《阿哩麗》是一首新歌舞曲。建國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區縱隊第七支隊的政工於部,為有效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發動群眾,在原納西民歌的基礎上改編而成。其曲調旋律流暢、節奏明快,舞步輕鬆活潑,易唱易跳,男女老少都很喜歡。在麗江每逢年節喜慶之時,隨處可聽到阿哩麗的歡歌,可見到跳阿哩麗的人群。唱跳時,由一歌手領唱,眾人相和,舞者手牽手圍成圓圈,按逆時針方向行進,依一定規律甩手踢腳,氣氛歡快熱烈。歌詞均為五字一句,特點是先唱後三字,再從頭唱整句。這是納西民歌的重要特徵之一。著名的納西族民間歌手有和錫典、李秀香、楊積禮、楊德華、和耀淑、和玉炳等。
(二)樂舞
樂舞即用樂器伴奏而無歌唱的舞蹈,分為“打跳”,《白沙細樂》中的古樂舞。打跳古稱踏歌,俗稱打臘利。常用的伴奏樂器有塞蕭(直笛)、橫笛、葫蘆笙。打跳動作有三打腳、合腳跳、甩手跳、三步三搖晃等。白沙細樂有三個樂章是樂舞,即《坎磋》、《跺磋》、《跺麻磋》,此類舞蹈全部用於喪禮,邊奏邊舞或交替進行。
(三)表演性舞蹈
麒麟舞納西語叫麒麟蹉。明、清時傳人麗江,屬中原道教藝術。經歷代納西藝人加工、發展、再創造而成為納西族民間藝術。它以舞蹈為主,融樂、舞、戲、畫、編於一身,是納西族人民十分喜愛的綜合性民間藝術。每年重大節慶都有表演。整套組舞分《壽星拜祝》、《彩雲.南現》、《花馬報春》、《鹿鶴同春》、《麟鳳呈祥》、《犛牛現(獻)瑞》等場。有的地方還表演《獅子滾繡球入雙猴掛印尼龍戲夜明珠》等場。
勒巴磋,意為勒巴舞或跳勒巴。是一種大型的,帶有宗教祭祀色彩的風俗性歌舞,歌時不舞、舞時不歌。在麗江塔城一帶廣為流傳。勒巴舞共有12套40多種跳法。
庫蹉、嚕蹉,意為跳年或祝歲舞。“嚕蹉”意為跳龍。在麗江魯甸一帶流傳。其風格與勒巴舞極為相似。
(四)宗教舞蹈
東巴舞,納西族東巴教東巴在舉行迎神、驅鬼、祭祀、婚禮、超度等儀式時所跳的舞蹈。有300多種跳法;東巴經有著名的舞蹈教程《磋姆》專書。建國以後,新創作改編的納西族舞蹈有:《牧羊歌》、吟誦舞蹈《要想娶阿妹,需哥一句話》、東巴舞蹈《火與刀》、民間歌舞組合《納西歌舞樂》 、大型集體舞《嘎蹬》。《東巴鈴、刀、鼓舞》等;舞劇《東埃術埃》(《黑白之戰》)。
五、繪畫
繪畫有“東巴畫”,是納西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繪畫。保存在各大寺廟的大量壁畫,大都是明清時期 ​​的作品,是揉合漢、藏、納西族繪畫風格的結晶,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是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東巴畫有竹筆劃、木牌畫、捲軸畫3種基本形式。其中長卷畫《神路圖》別具一格。
清代影響較大的納西族畫家有王源、王錫桐父子,大研鎮人,精畫水墨白菜,並稱為“白菜王”。清末民國年間有張文湛、王履清,還有趙槐卿、黃穆候、楊紹基等。30年代末,周霖在縣內組織的“雪山畫社”,會員有20餘人。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和萬松、桑文浩、周霖、姚果菁、舒自覺。建國後,年輕的一代有張春和楊禮吉楊國相、週孚定、許正強、蘭碧英、張之儀、趙鍾林等。現有全國美協會員2人,省美協會員20餘人。周霖一生創作了數以千計的作品,在眾多的作品中,《芍藥》被收人《當代中國畫選》,《活水長流》收藏進中國美術館。名作《金沙水拍雲崖暖》懸掛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雲南廳。

納西文化:天人合一的氣質

麗江的木府依山而建,在府中最後一道建築的平台上,可以俯瞰麗江古城全貌。悄立雨中,極目遠望,但見古城烏瓦如海,鱗次櫛比,向遠方延伸過去,蔚為壯觀。記者聽到一名導遊正在問遊客,是否能看出古城與眾不同的特點。記者便開始留心觀察。古城的邊緣參差不齊,沒有城牆,也不像是過去有城牆而後來被毀的樣子。
張文銀說,麗江古城自古就沒有城牆。麗江位於一片大山中間的平壩之上,納西先民自古以山為牆,以水為枕,世代與自然和諧而居。
經張文銀的提醒,記者恍然大悟。麗江的魅力正在於天人合一。那院落中的花樹,那花樹掩映下的小橋,那依橋而建的屋舍,那從山中引來的溪水,那在街巷中隨時起躍的歌舞,那以山為憑的街巷,那隨處可見玉龍雪山的佈局,無一不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明證。
其實,東巴文字裡那些小房子、花朵、樹木、牛羊早就為麗江魅力的秘密提供了答案,成為納西文化天人合一的最好總結。
悠閒、發呆、慢生活、閒適,這些麗江為遊客所稱道的韻味,實際上就是來源於納西文化身處這種天人合一、多元開放、淡定自然的氣質。
傍晚時分,記者來到了四方街,這里人來人往,熱鬧非常。突然,歌聲四起,但見一群納西族老大媽隨意拉起身邊遊客的手,聚成一圈,載歌載舞,以青石板磚為舞台,以天地為劇院,以遊客為觀眾。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自然地加入到歌舞隊伍當中,隨著節拍起舞歌唱。



西古由《白沙》、《洞音》和皇音


納西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