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鼎裡的鍋巴滋味
拜電子業如此發達之故,現在家家戶戶都有方便使用的電鍋可以輕鬆的煮飯,不用再像以前的人家為了煮飯,除了必須砍柴、燒柴火之外,炊煮時還要小心翼翼保持火候,免得飯沒熟或是燒焦。
雖然電子鍋方便到像包子、饅頭、剩菜飯這類的食物,只要放到電鍋裡按下開關就可以加熱,甚至還有人研發電鍋食譜。但是,這麼方便使用的電鍋,卻無法烹調出那讓我難以忘懷的鍋巴。
記得家裡還沒有電子鍋的時代,媽媽總是用一口肚子圓滾滾的飯鍋來煮飯。每次快到用餐時間,就會看到灶上正在煮飯的飯鍋鍋蓋邊緣冒出白白的泡泡,然後就會傳來陣陣飯香。不過,用這種可愛的飯鍋是沒有辦法煮出鍋巴來的。要吃鍋巴就得用大鐵鍋(大鼎)來煮飯。
話說那口大鐵鍋,雖然個頭又大又黑又重,但功能可多了,可以炒大鍋菜、燙青菜、燙竹筍、燙雞燙鴨。上面架個四四方方的蒸籠,就可以蒸粽子、蒸年糕、蒸發糕、蒸蘿蔔糕和各式各樣的粿。鍋裡注入約半鍋水,把裝在甕裡的藥膳雞湯或排骨、薑母鴨置於水中,細火慢熬數個小時,就是補冬時最好的營養品。大鍋子的另一項很讚的用途是燒熱呼呼的洗澡水。只不過每次燙完雞鴨之後的那個夜晚,洗澡時除了聞到雞鴨在白天淨身留下的味道外,還有媽媽為了刷鍋子留下的洗衣粉味,這二種味道混在一起,洗完澡後覺得不洗還比較乾淨呢!
羅列了以上如此多的功能,我最愛的,還是用大鐵鍋來煮飯。也許是心疼我們平常沒有什麼零嘴可吃,媽媽有時會弄一些鍋巴給我們吃,這時就得用大鍋子來煮飯了。待飯香已經傳出來、飯煮熟後並不馬上鏟起來,而是讓灶底的餘火將最底層的飯粒慢慢烘乾,等到媽媽覺得飯粒應該已經硬得變成鍋巴,就掀開鍋蓋,別緊張,現在看到的只是白飯,得先把它鏟出來放到另一個飯鍋裡。接下來登場的就是我們等待了好久的鍋巴,同樣的用鏟子小心地鏟起來後,趁熱把它摺兩摺,再依個人喜好灑上鹽巴或是澆點醬油,就是美味無比的小點心了。
現在雖然也很流行韓式料理的鍋巴飯,可是上次吃過一次,簡直失望透頂,不僅沒有鍋巴香香甜甜的米飯香,還透著燒焦的味道。而且細細碎碎地摻在飯裡頭,完全沒有兒時整片鍋巴拿在手上那種厚實感,嚼起來也沒有粒粒飯香,和媽媽的鍋巴比起來,簡直是天差地遠。媽媽的鍋巴雖然只是加了淡淡的鹽和醬油,卻能吃出米飯裡最純粹、真實的美味。
我還記得當年我們幾個孩子在廚房,圍著媽媽站在灶前弄鍋巴來吃的情景,從窗口透進來的淡淡日光,把當時的我們框在一張懷舊的老照片裡。
如果可以把童年比喻為故鄉的話,那鍋巴肯定就是我最深最深的鄉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