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2 21:19:38草包族

做工的人電影版

目前台灣的電影主要的模式大概有幾項:台灣小說改編,這在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大紅之後,以九把刀為主的作品為大宗;恐怖驚悚片,以紅衣小女孩為代表;校園懷舊青春片,重點會放在90年代,目標族群是現在30~40歲的上班族的回憶殺;再來就是也是很大宗的,從電視劇走紅後,躍上大螢幕,在之前是想見你,和這一篇想要討論的做工的人。

因為電視劇長度往往有20集,也將近20小時,能說的故事大多都已經接近完整了,所以一旦要放上大螢幕,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拍前傳,把當中的主角人物之前的故事,再編出另一個故事。而這種方法常常被垢病的點就是會不小心前言不對後語,或是人設改變的沒有理由。而做工的人這部電影,同樣使用的是11年前的故事做為前傳,但用的是另一個比較長的小故事做為前傳的主軸,更像是延續故事的特別篇,就像是電視版的眾多發生的故事中,再追加一個故事的方法。對於看過電視版的觀眾,會有一種重溫的感覺,但對於沒有看過電視版的觀眾,可能需要花一些時間才能搞清楚這些人的關係和故事。算是一種以既有的觀眾群體的安全牌。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感覺。

做工的人其實也是有小說原著,而原著作者林立青,是一個努力在改變社會對工人群體的歧視眼光,試著努力讓更多人了解工人的辛苦與不得不然的作為和值得更多的尊重。這部片也是在營造這樣的感覺,包括工人和底層社會人之間的互相幫助,相互間的友誼,在金錢壓力下想要翻身的努力。也試著解釋為什麼工人外在的形象沒辦法兼顧的原因,還有就是強調“運氣不好“,把他們的貧困交代給無法控制的上天。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不管是在電視版或是電影版,往往掩蓋不住的一些點就是,自我控制能力不夠,想要走捷徑致富,法律和知識上的不足,而這些隱藏不了的特點,也往往是影響其外在觀點的重要原因。換句話說,這部不管是電視或是電影,在對於工人群體的描述,是有相當程度的寫實,但更加的美化,也其實值得我們這些一般受眾者去正視,並修正一些刻板印象,但被描繪的群體,也應該可以從電視電影之中,找出一些反思的點,包括帶一套衣服更換後再回家,包括把抽完煙的煙屁股撿起來,還有和外籍移工的生活和融入社會的方式等。

自己還在這部片之中,有發現的感動是單純,也就是沒有算計,沒有顧忌,沒有利益的相互幫助,就存在在這群工人群體和底層社會之間。反過來說,就是我們身處的社會,想的太多,擔心的太多。在他們之間的說話,不需要咬文嚼字,所有想法直接脫口而出;他們之間的召喚,不需要有特別的理由,只因為他是朋友,即使放棄可能到手的獎金;他們之間的幫忙,不需要講利益交換,只是一句承諾,只需一個號召。也許都只是一群的損友,但在我們身邊,又有多少能推心置腹的朋友呢?在高樓大廈的叢林裡,不只拉大了人與人物理的距離,也拉大了心理的距離。這種的單純,是很羨慕的,也是金錢換不來的。

上一篇:台劇:模仿犯

下一篇:飢渴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