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峽谷音樂節
有多久不曾認真的走過台灣另一個奇蹟?有多久不曾走進太魯閣的峽谷中駐足?一台台遊覽車來來往往,一批批遊客走走停停,從來不可能留住片刻。而曾經幻想過無限親近最底層的溪谷,曾經希望更長的時間聆聽自然的聲音,因為這樣的企畫成真,而且已經經過六年了。
負責企劃邀請的張正傑老師所說:這裡就是最棒的背景。現場看來真是一點也沒錯,雖然沒有絕佳的迴音設計,而且還有自然的風聲、水聲參雜其中,而且不可能過濾;雖然不可預期的風、雨、陽光,增添不可預期的變數,不可預期的品質,不過現場演出的特色就是臨場狀況,包括表演者的狀況,包括外在反應的狀況,這可以視為變化,視為偶然出現的亮點;不過自然環境帶來的風聲水聲,就會這場音樂會與眾不同特色的一部份。但當下知道資訊時,唯一的擔心是這麼多的人,這麼多人造物的湧入,自然已經不自然,美好卻帶來不美好。
很意外的是可以走下平時禁止進入的峽谷,從下而上更加感受上天切割石壁力量的不可思議,而且這是大理石壁,而且這裡是台灣。對我來說走進太魯閣的峽谷中是一個夢想成真,坐在溪流自然帶動,滾動成型的大小石地上,恣意待上一兩個小時,是另一個很小很小時候的無理要求,而今天還加碼給了伴隨自然音樂的演出,即使是赤子如我,都很難再有理由任性。當然最讓我開心的是除了帳篷、音響,不多做過多的設置,不要釘子固定,不需要宣傳品,更加沒有廣告,隨地坐在石頭、地板,只帶隨身物品,只使用接駁車,這樣就很好了。
說說音樂吧!今年有兩天,一天在清水斷崖,而我參加的是在長春祠。早上是國樂,分別是蕭、梆、古箏、笙和二胡,或合奏或獨奏,早上的花蓮陽光是炙熱的,對流帶來的風是強烈的,換位置、調整裝備,真正是狀況頻生,而風聲一陣陣透過音響明顯傳出,就像自然是第五位參與的演奏家。下午是弦樂四重奏加上美聲,雲層逐漸加厚,遮擋了陽光,給了更舒適的環境,不過第五位演奏家仍然加入其中。不論上午或下午,音樂安排許多國民樂派和台灣本土作品或民謠,緊扣疼惜台灣的主題,是很棒的規劃安排。
中間休息時間,我先上爬長春祠步道至禪天寺,並試著從長春祠步行離開太魯閣去覓食,距離不長,但以前都只曾搭車輛一次又一次的呼嘯而過,忽略了石壁四周各式粉蝶、鳳蝶,忽略了不同角度、面向的自然變換,當然也不曾和當地聚落的原住民小朋友聊天,聽聽他們的生活。這些更長bonus中的bonus。感謝這一切。
上一篇:赤柯山金針花與三仙台海天一色
下一篇:南方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