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3 10:06:48機風行

疾風行說~朝旦發陽崖

(一)

不厭其煩再三強調,只要是漢人寫的作品,必會出現「意境對仗(含一般對仗)」。
以下以謝靈運( AD 385 ~ AD 433 )寫的《於南山往北山經湖中瞻眺》為例,請看:

於南山往北山經湖中瞻眺/謝靈運
朝旦發陽崖 景落憩陰峰
舍舟眺迴渚 停策倚茂松
側逕既窈窕 環洲亦玲瓏
俛視喬木杪 仰聆大壑淙
初篁苞綠籜 新薄含紫茸
海鷗戲春岸 天雞弄和風
撫化心無厭 覽物眷彌重
不惜去人遠 但恨莫與同
孤遊非情歎 賞廢理誰通

其中意境對仗的部分:

朝旦發「陽」崖 / 景落憩「陰」峰

「舍」舟眺迴渚 / 「停」策倚茂松

側逕既「窈窕」 / 環洲亦「玲瓏」 (字形)

「俛」視喬木杪 / 「仰」聆大壑淙

初篁苞「綠」籜 / 新薄含「紫」茸

「海鷗」戲春岸 / 「天雞」弄和風

撫化心「無厭」 / 覽物眷「彌重」

不「惜」去人遠 / 但「恨」莫與同

孤遊「非」情歎 / 賞廢理「誰」通

結論:
AD 400 以前,漢人的文字習慣就已經是如此,必會出現「意境對仗(含一般對仗)」。

(二)

不厭其煩再三強調,只要是漢人寫的作品,必會出現「意境對仗(含一般對仗)」。
以下以《禮記/檀弓》為例,請看:

晉獻公之喪,秦穆公使人弔公子重耳,且曰:
寡人聞之,亡國恆於斯,得國恆於斯,雖吾子儼然在憂服之中,
喪亦不可欠也,時亦不可失也。
孺子其圖之。
以告舅犯,舅犯曰:
孺子其辭焉:喪人無寶,仁親以為寶。父死之謂何 ?
又因以為利,而天下其孰能說之 ?
公子重耳對客曰:
君惠弔亡臣重耳,身喪父死,不得與於哭泣之哀,以為君憂,父死之謂何 ?
或敢有他志,以辱君義。
稽顙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
子顯以致命於穆公。穆公曰:
仁夫公子重耳 !
夫稽顙而不拜,則未為後也。哭而起,則愛父也;起而不私,則遠利也。

其中意境對仗的部分:

亡國恆於斯 / 得國恆於斯

喪亦不可欠也 / 時亦不可失也

孺子其圖之 / 孺子其辭焉

稽顙而不拜 / 稽顙而不拜,則未為後也 (意境對仗-因果填補)

哭而起 / 哭而起,則愛父也 (意境對仗-因果填補)

起而不私 / 起而不私,則遠利也 (意境對仗-因果填補)

結論:
晉文公(姬重耳),於 BC 628 死亡。
秦穆公(嬴任好),於 BC 621 死亡。
可見,
BC 600 以前,漢人的文字習慣就已經是如此,必會出現「意境對仗(含一般對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