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26 20:42:21阿傑
擺脫心念的束縛(轉載自「如是」)
念頭不是物質,沒有形體,當它呈現的時候,人們往往在毫無察覺的狀態下被念頭驅使,這已經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習慣。禪修就是打破這種根深蒂固的習慣,以充分的覺知觀察心念,以便了解心念的本質。
擺脫心念的束縛是相當困難的,不知不覺中,已經隨著心念的內容行動了,從而造成煩惱與痛苦。例如,心念呈現出“我遭受了損失”,接著就會垂頭喪氣,情緒低落,這是在一瞬間發生的事,未受訓練的心根本來不及觀照。要擺脫這種受心理意識驅使的狀態,修行者必須要找到科學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當人類要把航天器送入太空時,在某種程度上要克服地球的引力,這需要藉助運載火箭的巨大推動力,在那種無比巨大的推動力下,航天器才能離開地球,宇航員才能被送上太空。禪修類似於這個原理,修習者要觀察心念,他首先遇到的是心念對他的強大引力,這使他根本無法純粹地觀察心念。如果禪修者能夠意識到這一點,他就需要找到能讓他克服心念引力的工具。
在這方面,佛陀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正精進、正念、定力,這三個因素是禪修者的強大火箭,當這三個因素很充分的時候,禪修者就有能力克服心念的巨大引力,站在心念的外面客觀地觀察心念。當他能夠看到心念其實只是一種現象,緊接著會被另一現象取代。如果能看到這一點,他會逐漸地不再執著心念,沒有執著,就不會受心念的製約,從而消除痛苦。
精進、正念與正知三者是禪修的最佳狀態,它們可以保證禪修者穩定地處在客觀觀察的位置。只有在這種穩定的狀態下,觀察者也才能充分地對心念進行覺知。這是修習的基本保證,是進行觀照的前提條件。
佛陀成功地觀察到了心念的三個特點:無常、苦、無我,於是他徹底的擺脫了心念的束縛——他解脫了;解脫的意思是,他不再受心念的束縛,任何心念對他都沒有作用——他不會執著它們。這並不是說他沒有心念,而是說他是心念的主人,是他在掌控心念,而非心念在驅使他。
人們幾乎無法意識到心念的這種無形控制,所以有些不得法的修習,其實還是在心念的內容裡打轉,那不是真正的觀照。修行者首先要有能力意識到心念的這種無形控制,這是進入修行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這正如人類生活於地球,並不感覺地球的引力一樣。人類生活在心念之中,並不感覺心念的束縛——人們早已習慣於這種束縛。
當修習者藉助正精進、正念、正定三個要素與心念保持了距離,他會感覺到一些自在,在這個時候,他才能理解處在心念的控制時所承受的製約與痛苦。更主要的是,在這種良好的狀態下,修行者才能開始觀察心念。這類似於生活在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他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與地球的距離——距地球400公里左右,他清楚地感知到,在那裡,他可以清楚地看到地球的全貌。
意識到心念對我們的制約是相當困難的。因為人們並不認識心念,對它一直存在著依賴,正是這種依賴製造了內心的痛苦煩惱;在心念面前,人們還不是它的主人,是心念在奴役我們而非我們在使用心念。人們不了解心念的本質,所以一再地依賴它,如果還有依賴存在,人們就在它的控制之下,這是煩惱的根本原因。
當宇航員進入國際空間站,與地球保持400公里左右的距離,他才能看清地球的全貌。宇航員能看清地球的全貌,這源於他們與地球保持了相當的距離,在地球之外觀察這個小小星球。
禪修者想對心念保持覺知,他也必須要達到類似於國際空間站宇航員與地球的相對位置——400公里左右的距離。他必須要站在心念的外面,而且距離要足夠遠。這就是我們常常強調的,要與心念保持距離,不要靠得太近。
如何才能讓自己站在心念的外面,如何才能與心念保持恰當的距離呢?佛陀的方法是,只要有正精進、正念與正定,如果這三者協調運作,可以使禪修者與心念拉開距離。這三者類似於把宇航員送入太空的運載火箭,它可以把禪修者運載到與心念保持合適距離的位置,這就是說,如果禪修者的內在具有正精進、正念與正定,他就有能力站在心念的外面觀察心念的全貌。
當與心念保持了距離,它將變得非常清晰,這樣,禪修者就有條件進入純正的觀察。這種觀察是超越的觀察,是高屋建瓴式的觀察,這種形式的觀察可以達到對心念全貌的完全了知,進而徹底透視心念的本質。
禪修者如果希望自己能達到那種境界,他就需要在內心建立起類似於把航天器送進國際空間站的運載火箭。佛陀開示的八正道之中的“定”的範疇,正是修行者的宇航火箭;足夠強大的正精進、正念與正定,可以把禪修者送入禪修的太空,在那裡,修行者與心念保持了平衡與距離,於是他就可以進入純粹的觀察狀態。
如是 2008-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