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26 20:03:48阿傑
禪修的有效工具——覺知(轉載自「如是」)
禪修中的觀照,首先要發展出對身心活動的清晰覺知。普通人因為對身心有錯誤的認識,所以對身心活動過於執著,陷入太深,因此對其無法進行覺知。四念住的禪修就是以親身覺知進行觀照,只是覺知而不必參與其中,只是保持觀察,以發現其“無常、苦、無我”的本質。
在禪修中,要讓身心的活動退居第二位,把覺知力提升上來,讓覺知一直處在對身心的觀察中。只有自身的覺知可以引導智慧對身心本質進行探索,在這個過程中,正確的思維最多只能起一個引導的作用,所以覺知的生起被認為是禪修的開始,沒有覺知就沒有禪修。思維過多會侵入覺知,讓覺知力無法完全展現出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停止思維,對發展心的覺知是有效的。覺知意味著禪修者沒有參與身體與思想的活動;所以禪修中的“定”的整個訓練,就是把心止於呼吸上,或是動作上,以此來發展敏銳的覺知力。
禪修智慧的形成,是以覺知調查身心為先導;調查就是對身心真相進行觀察。觀察時過多的既有成見會阻礙發現真相;所以,一定程度上停止一些人類的思維,不要太多思考,可以幫助禪修者提升覺知事物的整體能力。例如《大念住經》的身念住部分是這樣講到覺知觀照的:“比丘在走路時,他清楚了知'我正在走路';在站立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站立著';在坐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坐著';在躺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躺著。'無論何種姿勢,他都清楚了知。”這裡的“了知”,指的就是覺知的能力。
要了知身體的本質,先要對此進行觀照。覺知就是真實的觀照,而非以知識來思維。有些修行者不會觀照,只會使用思維來尋找身心知識或者這方面的答案。現代多數禪者最大的問題是思維能力發展得太多,而覺知力則明顯下降,這讓智慧在提升時很艱難。沒有深厚的覺知能力,四念住的禪修根本就無法開展。
沒有其他方式可以代替覺知,如果要禪修,要提高真實智慧,必須學會覺知的能力,必須要大幅地提升這個能力。同時也必須要放下過多思維方面的努力,放下那些所謂的知識。總之,放下人類所說的來自頭腦的知識,使用覺知的能力開展親身體驗與探索。
對於身體的諸多姿勢要親身覺知它,身體是坐著或是站著,心只是知道,而不用思維。一個念頭,你只是知道它,而不是與它一起進入更深度更廣闊的思維。如果只是安靜地坐著,你就知道身體是安靜地坐著,這是覺知的能力,而非思維。坐著的姿勢是一種存在,不需要思考,只要知道就可以了。不要用思考來代替覺知,
禪修中的一項能力是,坐 時知道坐,臥時知道臥,思考時知道在思考;而更深度的是,當貪時你知道貪,當不貪時知道不貪。很清楚,禪者要完全對當下的身心活動保持知道。身體的活動和心理的活動,保持在知道的層面上,整體地知道它們;“看”它們,而並不參與。這是“定”的能力,只有這項能力才能讓禪修真正地開展起來。
試著去覺知,例如手指在鍵盤上動作時,試著知道這件事,知道是那個手指在敲擊,而不要去思維這是什麼或其中的意義。所以禪修中的開始階段,沒有思想。但這並不意味著完全要停止一切理念,這裡的重點是要能真切地進入觀照,沒有陷入自己的理念和思想當中,你只是一個觀照者。
只要覺知,其他的都會停止。當覺知佔據主導位置時,其他的基本就是自己在運行了,你並沒有驅動它們,這就是停止的含義。而這時覺知才能進行內在的調查與探索,這就是科學的禪修方法,只有這種方法能探索到身心的真相——無常、苦、無我。
有些禪修者不能進入覺知,要怎麼做才能有所幫助呢?最好讓自己安靜下來,輕鬆地專注在呼吸上,不要有別的什麼事情,如此容易產生覺知。從專注在呼吸上而來的深度的安靜狀態,有些人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他突然知道了覺知,突然明白了一些事情,這種明白與思維完全不同。如果心一直處在快速思維中,或強烈的貪欲中,在這種情形下,覺知的能力則難以被開發出來。
無論如何,讓身與心的現象自然地展現,而你只是看,不要干涉,只是觀照,讓自己成為一個專注的旁觀者。這事解釋起來比較容易,但做起來要相對困難一些,所以需要多練習,多體悟。
在禪修中,最好的態度是不去過度地關心身心,就好像它們並不屬於你,與你無關。在這種情形下,心相對比較自然,沒有過多的顧慮,沒有過多的貪欲,這時容易產生觀照。例如你只是看,讓心念或意志力自己流動,它們的流動是因為過去的動量——業,你只是不發展它們,不把它們執為己有;這就是說,你如果不幫助它們流動,你就能比較容易地看到它們是外在的,與你自己無關的事情。
那些身與心的活動,其本身有一股動量在驅動它們,所以它們一直在流動。即使你跟它們無關,你只是看,它們依然還在流動。這會讓你驚訝,原來身心的這些活動並不需要“我”的驅動,它們是自己在流動的。達到這個層面的觀照所形成的智慧,能讓你從身心中超越出來,這種超越會帶來輕鬆無負擔的感受。你不必總是帶著它們,它們只是業——一種動能,由無明驅動著在循環。
如是
20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