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2 21:54:20Brsuny

星宿、罌粟、黃金:《發光體》(The Luminaries)

 

變換敘事角度與手法的作品近來似乎蔚為風潮:《暮光之城》主體故事是以貝拉的第一人稱寫就,後附了用男主角第一人稱的〈初次相遇:愛德華篇〉。《決戰王妃》系列也是分別以女性與男性角度寫了三部曲與番外篇。電影《她消失以後》和《離開他以後》亦然。《發光體》基本上也是把同一個故事用三種敘事手法呈現:第一種是書中12個「恆星」角色分別向男主角述說他們的所知片段;第二種是法庭交互詰問;第三種是把時序回到先前,用「行星」角色的角度重建一些環節與現場。

12個「恆星」角色輪番登場的方式其實好像有點像《儒林外史》,每章前會有本章重點的提示文字,其實也很像古典章回小說的標題或每章開頭的詩,高羅佩的狄公案《黃金奇案》也有,論者認為這是打破「第四面牆」的敘事手法。所謂「第四面牆」的說法一開始源於古典表演藝術,舞台上的演員在表演的當時應該把觀眾當作不存在,除了劇場的三面牆以外,宛如跟觀眾間有堵看不見的「第四面牆」似的,但近來的劇場往往突破「第四面牆」直接與觀眾互動。《發光體》「突破第四面牆」的嘗試在第一部《天體中的天體》尤其明顯。在這一部中我們一股腦兒地認識了一打以上形形色色的角色,各有各的過去與祕密。他們或囿於表達力之不足、或敘事時序紊亂、或欠缺連貫性、或爭先恐後發言…,這時一個蕙質蘭心的敘事者,嗯,極可能就是服膺「成名要趁早啊」的Eleanor Catton本人,就會跳出來貼心地幫讀者整理每個角色的陳述,將原本可能夾纏不清的話語梳理成較易消化的文字。這個敘事者看似無所在,卻又無所不在,書中處處是她直接對讀者提點、解釋、交代、訴說的痕跡:「我們前面說過…」、「我們得打個岔說明…」、「你也許會問…」、「你可以料想…」、「所以我們得介入這段敘述,摒除某某人的敘事風格,精確地呈現他想要傳達的事件。…」

 




《發光體》和紐西蘭十九世紀淘金熱的史地背景緊密結合,也寫活了當時的市井生活與淘金的技術細節:「霍基斯卡的週六是熱鬧繁忙的一天。淘金客成群湧入城裡,小鎮的總人口一下膨脹到四千多人,塞爆了雷維爾街上每一家小客棧和旅館。法庭辦事員得面對氾濫成災的地產和礦權申請文件;仲介有處理不完的買賣契約;商人則因富人下訂單、窮人要求繼續賒帳而忙得焦頭爛額。吉普森碼頭是工業重鎮,人群熙來攘往,似乎每隔一個鐘頭就搭起一個新的木架結構、掛上一扇新的門、拉起一面新的布幔招牌迎著滾滾而來的塔斯曼海風翻湧波動。」、「首先將最大的石頭與泥塊搖出盤子,保持固定的速度,這樣一來較細的沙子就能逐漸沈到盤底。接著他傾身往前,把盤子另一端浸入混濁的水裡,再猛地斜抽回盤子,以順時針方向謹慎地旋轉盤裡的液體,盤中出現渦流,而黃金比石頭重,沈到底部。一旦撇去表面的潮濕沙礫,就留下了純金,黃金閃著濕漉漉的光芒,點點細光映襯著黑暗。拈起閃閃發光的碎片,小心地放進坩鍋裡,接著再度在盤子裝滿泥土與石頭,重複相同的步驟…。」《發光體》刻意營造浪漫懸疑的復古氛圍,在這繁複緜長的紐西蘭山水捲軸中,有政客、淘金客、駭特(不是駭客喔);有追尋者、復仇者、逃離者;有船上淌血的幽魂、有不翼而飛的貨箱與子彈、有遨翔天際的信天翁、有命中註定、好事多磨的戀人…。



「這時正下著傾盆大雨,望出水紋玻璃外,庭院褪成一片慘白。而屋內酒精燈的火光還未接替日暮時刻的海藍色天光,蒼白光線更突顯了屋內擺設的沉悶。」若說《逐愛天堂》是部「以雪始,以雪終」的電影,《發光體》就是本「以雨始,以雨終」的小說吧。始於很多很多年以前一個謎樣的雨夜裡,「行星」穆迪偶然間闖入了十二名「恆星」男子的祕密集會,終於一個兩情繾綣的雨夜。一邊聆聽星韻,一面賞讀《發光體》,報上的這闋詩極適合題在《發光體》的扉頁:

 

慢慢讀,詩/告別
2015-02-08 03:06:06 聯合報 辛金順

給消逝的日子寫下消逝的詩句:
「群星喧譁,把河岸拉成一條蜿蜒的歌,向遠方
淹沒了所有閃爍而不寐的眼睛」

許多夢想將從這裡出發,白鳥掠過湖畔的樹
露珠蒸發成曙光,記憶在歲月裡
靜靜地飛翔

那些窗戶都關上了燈,與發亮的笑聲
隨著一個個離開的名字,無聲穿過了迴轉的季節
落在遙遠的四方

一些振翅的聲音,一群群飛過了夜空
你看啊
在夢境的途中,飛過去了,成為
不再回頭的星光
在各自的天空
各自的明亮,各自的黯淡


 

旅人 2015-02-26 15:41:18

謝賞紅樓行色匆匆
午安安

嚴慧珊ca. 2015-02-25 00:34:26

祝福 新春愉快

Brsuny 2015-02-12 22:06:11

http://mypaper.pchome.com.tw/540903/post/1334934125
小寒閱讀:伊蓮諾˙卡頓《發光體》(上下)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