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11 00:39:04夏途島

中國論(11)--詩經與史詩問題

每一個有著輝煌過去的民族,通常都會有一部開天闢地的古老詩歌作起首,譬如蘇美人的吉爾伽美什,印度人的黎俱吠陀,和後來更為通行的摩訶婆羅多及羅摩衍那兩大史詩,希臘人的荷馬史詩,在東亞,卻沒有這樣的古老宏大的史詩,中國是詩經,而日本是萬葉集,都呈現一種民歌采風的形式.

因此,引起了一個疑惑,那就是為什麼中國沒有史詩?這個問題和中國為什麼沒有歐幾里得,都一樣是個耐人尋味的問題.俄國當代漢學家李福清認為史詩的特徵是英雄崇拜和講述宇宙觀,從這個標準來看,中國只有西遊記最接近史詩的体制,而西遊記出現的時候已經是中世紀結束的近現代,西遊記的主人翁照胡適的說法,牠的原型是印度史詩中的神猴哈里曼,西遊記的宇宙觀又是引自佛教的四大部洲之說,顯然屬於印度文化影響下的一個結果.

古老的詩歌,大多形成為各民族本族文學的源泉,從上面提過的幾部史詩或詩歌集對各該民族後來的影響就可以證實,這其中,很多還身兼神聖經典的地位.

譬如現在要討論的詩經,是論語最常被提到的經典,似乎在儒家的早期,特別是孔子在世的時候,詩和禮是兩個重要的部門,易經是孔子晚年才開始深研的,春秋是周遊列國重返故里後才開始刪述的,而尚書那時的重要性也還不夠.

所謂”不學詩無以言”,詩經的種種型模很早預示了中國古典文學的方向,固定言數的詩体,一直到傳進胡樂,出現曲牌,才漸漸打破,另外,敘事詩不發達也是詩經影響的一個痕跡.詩經雖然有以民歌為主体的十五國風,但是與之鼎足而三的雅和頌都是和政教有關的頌詩,十五國風中又不乏政治諷刺詩,以至於在早期成集的時候,就已經常出現在外交場合,甚至裏面許多很淺白的民歌都被硬被強加以政治化的詮釋方式,民歌風,詠物風,泛政治性格,這些都隨著詩經的傳統持續流傳影響到後代中國詩歌的發展.

李辰冬教授曾經提出一個有趣的說法,他認為整部詩經只有一個作者,那就是尹吉甫,尹是周宣王的大臣,是少數在詩經中出現名字的人.所謂”吉甫作頌,其詩孔碩”,雖然不能肯定李的大膽說法,至少詩中的周頌,大概是尹所作無誤.但也可以認為尹就是王家為体察民情,出面采風民歌的代表人物,過去,采民歌以補治道的說法,一直是詩經起源的主流學說,所以在國風中出現政治諷刺詩,毋寧是理之必然.

中國最古老的詩歌聖典,雖然有它的民歌根源,但一開始就充滿了政治和官方色彩,確也為不爭的事實.”文以載道”是中國文學古老的傳統,在詩經的身上已有刻劃,這”道”是”治道”的道,更是這一傳統最重要的精神.至於史詩,緣何不見,倒也隱隱然可知箇中原故了.
粗魯氏 2006-06-25 21:40:53

關於詩經可以參考前清陳壽祺陳喬樅父子的研究
待我找到陳壽祺之孫的姓名
就可以證明我是其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