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阿拉斯加之死》
《阿拉斯加之死》我想是個容易使人誤解的翻譯,比較明白的應該稱為「死在阿拉斯加」才好。
在青少年的時期,我也曾有時希望能脫離一切規範,家庭的、社會體系的種種。曾想過能否進入荒野,恢復最原始──也許只是相對原始──的生活方式,讓山脈與星空包容我,不再接觸文明、構成負擔的人際、家庭與社會加諸的期待與專制等等。到進入社會之後,我才漸漸明白,或者說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已經沒有不受文明影響的角落,達成原始生活方式並不容易,同時也不是我當前立即想要的。這或許是成熟,或許是認清,雖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就是向現代社會的投降。
但有一個美國年輕人,執意脫離社會加諸的規範與管制,脫離家庭施於他的期待與要求。而進入荒野生活、流浪(偶爾也進入城市或農場獲取一些生活物資),漫遊於壯闊而真實的北美大地,親身體驗著它的美麗或艱苦。有時能夠想像人類並不存在這片受文明盤據的大地上,或者,至少離他夠遠。而最後,他意外死在阿拉斯加。
可以預期的,這樣的人生選擇,帶給他的家庭重大的痛苦,以及社會的不諒解。遺體被發現之後,唾罵、嘲諷佔據絕大部分的公共討論;即使美國在印象中,是一個重視冒險精神與個人獨立的國度。
本書的作者事後追蹤了這位年輕人的旅程,探討了死因,以及更重要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人生選擇,其想法究竟是什麼。他不準備像社會大眾一樣,認為這位年輕人的瘋狂、輕率地帶給自己與家人無謂的痛苦。反而在文筆中,顯示出他充分的體諒與同理心。他的調查結論認為這位年輕人死於不易避免的意外,而非受指控的輕浮無知;同時也指出,許多人豈不是都曾年輕過?包括他自己。
作者在文章中夾雜敘述了自己的經歷,對家庭與社會的反抗,進入荒野脫離文明與制約的欲望。他曾獨自攀爬了危險而困難的冰雪高峰,從而體認到「山巒不能承擔夢想」(主角與作者走入荒野的行程安排與勇氣,我想足以讓台灣99%以上的人吃驚)。但他幸運地活下來,再度回到社會,而主角卻不幸死於運氣。事實上,比之於男主角的故事,作者的經歷與述說帶給我更深的低迴沉吟。
這本書讓我想起自己更年輕時的一些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