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25 06:10:46卑斯

致來自海地的V.


V.是我的大學同學。更確切地說﹐她與我住在同一所大學宿舍。她總愛戴著色彩繽紛的頭巾﹐與黑色皮膚映襯﹐充滿個性和活力。主修政治學和國際關係的她確實很有個性﹕餐後她總愛留在Cafeteria繼續討論世界大事﹐笨嘴笨舌的我當然不是對手﹐靜靜地聽她發表議論。V.與一名來自毛里求斯的女孩子很熟絡﹐兩人以法語交談。當時我有點驚訝——V.的第一語言是法文﹗可惜我沒有探究下去。

從V.的口中﹐我第一次聽到「海地」這個名字﹐可惜我沒有追問下去。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會問問海地的政制局面﹑氣候物產﹑風土人情﹑選擇於加拿大留學的原因……

直至海地發生地震﹐我才從Internet得知海地的苦難過去:海地本是法國的殖民地﹐法國人引入非洲黑奴來開墾土地﹐1804年黑奴叛亂起義﹐趕走了法國人﹐成為獨立國。法國派海軍遠征﹐並實行經濟封鎖。法國向海地政府提出一筆龐大的金額﹐以補償法國人在島上的多年經營及建設﹐作為獨立的交換條件。海地直至1947年才完全還清﹐但國家經濟已內傷。為清還欠款﹐海地出售島上大量的天然資源﹐包括砍伐林木﹐造成土壤鬆脫﹐埋下地震傷亡慘重的遠因。

記得07年四川地震時﹐天天都聽到災情的報道﹐大家的心都沉下去了。同期的印尼風災﹐大家都沒有印象。我明白血濃於水的感受。直至發生地震後﹐眼界局限於身旁事物的我才認識了一點點海地的過去。美加的報章每隔數天便頭版報道災情﹐《紐約時報》更邀請八位專業人士﹐從房屋建築﹑水利工程﹑政制(當地貪污盛行)等各方面﹐為重建海地出謀獻策。英國七歲男孩Charlie Simpson在公園踏單車﹐為海地災民籌了5萬英鎊。難能可貴的是由男孩自發向父母提出﹐因為他在電視看到災情。華文媒體(尤其是內地媒體差不把所有編幅)側重報道當地中國領事館的情況﹑中國維安成員如何壯烈犧牲的故事……如果中國要在文化上與世界接軌﹐第一步是了解世界發生的事情。

畢業後﹐我和V.沒有聯絡﹐對彼此的印象漸漸淡忘。發生了災難後﹐我發了兩個電郵給V.﹐結果都是「the host does not like recipients」。V.﹐畢業後你留在加拿大嗎?抑或返回海地﹐或者在更遙遠的地方? 只有默默祝福你。

上一篇:終身美麗

下一篇:Waterloo

black 2010-03-08 22:25:16

You know, your article makes me think of you, especially when you are alone in Toronto. Take care of yourself.

God bless you~

(悄悄話) 2010-01-25 17: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