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27 11:21:59方斯華
色戒背後的張愛玲
看到色戒引來這麼多討論和報導,我想張愛玲地下有知,也必含笑了。
而不才的我,電影還沒看,倒是把張愛玲跟胡蘭成的資料查個飽,然而似乎這樣,反而更能咀嚼這故事的味道。
有人批評,這故事為何是漢奸沒死,反倒是動了真情的女主角死,會不會誤導人一種”男人在床上征服女人,就算是壞人也可以善終”的說法。
我不認為張愛玲是個對愛情盲目的才女,從她的《傾城之戀》小說裡一段可看出端倪(同時也獻給天下女子):
一個女人上了男人的當,就該死;女人給當給男人上,那更是淫婦;如果一個人想給當給男人上而失敗了,反而上了人家的當,那是雙料的淫惡,殺了她也還汙了刀。………………………………………………….《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傳作於張與胡分手前,對於這樣的戀情,我猜她是悔恨的。而李安透過床戲,再透過張愛玲看似對負心漢寬容的手法,更凸顯讀者觀眾,對於女主角之同情,憎惡男主角的觀感,這效果若成功了,也營造一種『感情上我沒背叛你,生命卻遭你出賣』的悲涼之愛。
若說我怎麼會這樣想,因為,我也曾寫過一篇小說,同樣也是藉男主角的死,來襯託女主角的不知珍惜,唉,創作之人的想法都很像呀。
仔細想想,徐志摩雖然浪蕩多情,才情縱橫,但還不至於落一個”漢奸”,可胡蘭成卻是汪精衛手下的筆桿子,好吧,你說奸不奸是政治上的事,但胡蘭成一生先後有七個女人呀,這個被男人罵漢奸,被女人罵薄情的無德才子,這段公案,怎不耐人尋味?
引述新華網上的一篇文字:
《今生今世》和《山河歲月》。胡蘭成在這兩本書中所表現出來的才氣折服了余光中、唐君毅、王德威、賈平凹、阿城等眾多文學大家,他們對胡蘭成的態度也都是既愛又恨,一方面不齒其為人,另一方面又極喜愛其文章,香港評論家江弱水用九個字概括胡蘭成:“其人可廢,其文不可廢。”
這一段文字大概可以讓人對胡蘭成的文才有初步的了解,沒錯,看樣子胡蘭成文才殊不在張愛玲之下,只是他漢奸的關係,或許不若張愛玲盛名,這樣的一個人在目前,大陸也傳出『文品重要還是人品重要』這樣的爭論。
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是胡的才華吸引了張,這種說法我很認同,張也自承只有胡『懂她』,文學中人,最渴望的莫過一個,能聽得懂自己在說啥的對象,不過當時胡38歲,張23歲,唉,恐怕文才之外,還有”閱歷”這一道解釋啊。
要看色戒,不能不研究張愛玲,研究張愛玲,不能不研究胡蘭成,而研究了張愛玲、胡蘭成,又不能不研究民初那個時代,就像高行健在《一個人的聖經》裡說的:
你無可抱怨,享受生命,當然也付出了代價,又有什麼是無價的?除了謊言和屁話。你應該把你的經歷訴諸文字,留下你生命的痕跡……所以寫,不過要表明有這麼種生活,比泥坑還泥坑,比想像的地獄還真實,比末日審判還恐怖…。
我想之後去看色戒時,不會太拘泥漢奸和女特務的層面上,否則現在台灣一般市民已失去民初那亂世的情感(那時真有青年暗殺團),很難去體會時代背景(說不定現在的我們,都被去中國化的政府視作台奸),如果轉換成張愛玲與胡蘭成曾有這一段戀情,去咀嚼作者在寫這段故事的心情,或許能玩味至深。
照我看,文品人品哪個都不重要,因為現在這個年代,最沒人品沒文品的爛男人,女生反而愛得要死,朋友說得對,我壓個根兒就是生錯了年代,趕明兒這就去跳淡水河。
還有,作家的筆下不帶自己的故事,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些曾是我筆下角色的朋友們,對我寬容些吧。
而不才的我,電影還沒看,倒是把張愛玲跟胡蘭成的資料查個飽,然而似乎這樣,反而更能咀嚼這故事的味道。
有人批評,這故事為何是漢奸沒死,反倒是動了真情的女主角死,會不會誤導人一種”男人在床上征服女人,就算是壞人也可以善終”的說法。
我不認為張愛玲是個對愛情盲目的才女,從她的《傾城之戀》小說裡一段可看出端倪(同時也獻給天下女子):
一個女人上了男人的當,就該死;女人給當給男人上,那更是淫婦;如果一個人想給當給男人上而失敗了,反而上了人家的當,那是雙料的淫惡,殺了她也還汙了刀。………………………………………………….《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傳作於張與胡分手前,對於這樣的戀情,我猜她是悔恨的。而李安透過床戲,再透過張愛玲看似對負心漢寬容的手法,更凸顯讀者觀眾,對於女主角之同情,憎惡男主角的觀感,這效果若成功了,也營造一種『感情上我沒背叛你,生命卻遭你出賣』的悲涼之愛。
若說我怎麼會這樣想,因為,我也曾寫過一篇小說,同樣也是藉男主角的死,來襯託女主角的不知珍惜,唉,創作之人的想法都很像呀。
仔細想想,徐志摩雖然浪蕩多情,才情縱橫,但還不至於落一個”漢奸”,可胡蘭成卻是汪精衛手下的筆桿子,好吧,你說奸不奸是政治上的事,但胡蘭成一生先後有七個女人呀,這個被男人罵漢奸,被女人罵薄情的無德才子,這段公案,怎不耐人尋味?
引述新華網上的一篇文字:
《今生今世》和《山河歲月》。胡蘭成在這兩本書中所表現出來的才氣折服了余光中、唐君毅、王德威、賈平凹、阿城等眾多文學大家,他們對胡蘭成的態度也都是既愛又恨,一方面不齒其為人,另一方面又極喜愛其文章,香港評論家江弱水用九個字概括胡蘭成:“其人可廢,其文不可廢。”
這一段文字大概可以讓人對胡蘭成的文才有初步的了解,沒錯,看樣子胡蘭成文才殊不在張愛玲之下,只是他漢奸的關係,或許不若張愛玲盛名,這樣的一個人在目前,大陸也傳出『文品重要還是人品重要』這樣的爭論。
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是胡的才華吸引了張,這種說法我很認同,張也自承只有胡『懂她』,文學中人,最渴望的莫過一個,能聽得懂自己在說啥的對象,不過當時胡38歲,張23歲,唉,恐怕文才之外,還有”閱歷”這一道解釋啊。
要看色戒,不能不研究張愛玲,研究張愛玲,不能不研究胡蘭成,而研究了張愛玲、胡蘭成,又不能不研究民初那個時代,就像高行健在《一個人的聖經》裡說的:
你無可抱怨,享受生命,當然也付出了代價,又有什麼是無價的?除了謊言和屁話。你應該把你的經歷訴諸文字,留下你生命的痕跡……所以寫,不過要表明有這麼種生活,比泥坑還泥坑,比想像的地獄還真實,比末日審判還恐怖…。
我想之後去看色戒時,不會太拘泥漢奸和女特務的層面上,否則現在台灣一般市民已失去民初那亂世的情感(那時真有青年暗殺團),很難去體會時代背景(說不定現在的我們,都被去中國化的政府視作台奸),如果轉換成張愛玲與胡蘭成曾有這一段戀情,去咀嚼作者在寫這段故事的心情,或許能玩味至深。
照我看,文品人品哪個都不重要,因為現在這個年代,最沒人品沒文品的爛男人,女生反而愛得要死,朋友說得對,我壓個根兒就是生錯了年代,趕明兒這就去跳淡水河。
還有,作家的筆下不帶自己的故事,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些曾是我筆下角色的朋友們,對我寬容些吧。
我覺得你說:「張愛玲地下有知,也必含笑了」...
很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