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3 19:05:49astraes

恆春‧古城東門與南門


 
距離上一次到恆春,不知已經過了多少年
但可以肯定的是,之前都是以墾丁為目的地
從未拜訪過恆春古城
五月的阿朗壹古道行
民宿在南門旁、集合地點在東門
反倒讓我有機會親歷以往在書中、網路上看到的城門與城牆

 
恆春,舊名瑯嶠,在清代原屬鳳山縣管轄
後因牡丹社事件,清廷派沈葆楨來臺
為了加強防務,在勘查後決定設縣築城
恆春之名,乃因一年四季氣候如春而得名
光緒元年AD.1875正式設立了恆春縣,當時屬臺灣府管轄
古城在元年動工,直至光緒五年才完工
現則被列為國定古蹟
但古城並非恆久不變、屹立不搖
曾遭受地震、颱風、蟲蛀等天災侵襲
也因為戰爭、開路等受到人為破壞
恆春城曾經只餘斷垣殘壁
這次來到的東門和南門都是在後來經過重建
才成為我今日看到的完整模樣!

【古城東門】
 
東門,說完整也不盡然
因為雖然歷經重建,但重建過後又遭到破壞
重建當時,在城門上一併修建了城樓,城樓前方還設有軒亭
但現在的東門城上卻空空如也!

 
在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網站上對「恆春古城」的介紹
使用的東門城門照片,便是上方還有城樓建築的舊照片
(可參考:http://www.ktnp.gov.tw/cht/theme.aspx?type=2&themeTourID=17)
但重建後的城樓,卻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前
因白蟻蛀蝕而毀,現只餘城門與城牆!

 
這是立於東門旁的解說牌
看到這,不禁想為設立的單位鼓鼓掌,但也不禁想嘆氣抱怨一番
鼓掌是因為解說牌不僅清楚解說
而且不像許多觀光區用壓克力引來反光
壓克力上的照片也因為日曬而模糊失色
嘆氣則是因為標示不到位
門額沒指到門額
雉堞(城垛)四字就錯了一半
明明上面解說文字中的雉堞就正確,怎麼下面圖示就刻錯呢?
實在百思不解!
感覺負責製作的單位很有心,有認真思考如何搭配古蹟設立解說牌
但製作過程卻顯得粗心大意,讓人有虎頭蛇尾之感~

 
前往阿朗壹,是要從恆春往臺東方向走
因此以東門為集合地
在等待集合的時候,順便逛了一下東門
發現在城門內側的一旁有踏道可拾階而上
上到城牆就可見原本城門上的城樓遺跡與城牆上的馬道

 
馬道以磚鋪成
方便讓馬匹或砲車行走
想來以前可以東南西北順著城牆環繞一圈
但現在城牆僅於數百公尺而已

 
馬道的另一邊則是舊日城門上城樓的位址
如今空空如也只餘數個基座遺跡
再過去的城牆則無法連通
原來是因開闢道路而拆除,使城牆在此中斷了一小段

從城牆上也看到了立於城外高高聳立的木造建築
那便是恆春城中元搶孤的舞台

 
雖然立於東門城外
但豎孤棚卻是以結構較為完整的南門為造型
看著那一根根垂直高挺的柱子
想像塗滿牛油滑溜溜的模樣
總覺得參賽者能爬得上去是很不可思議的一件事!

 
「恆春古城國際豎孤棚觀光文化活動」
不僅是恆春當地的傳統民俗活動
也入選了內政部舉辦的臺灣宗教百景
原本每三年舉辦一次,現則成為每年固定的競賽
與宜蘭頭城的搶孤不同的是
恆春搶孤是在中元節當天,而頭城搶孤則是在農曆七月的最後一天舉行!

【古城南門】
 
古城南門,現在變成一座交通圓環
原兩旁的城牆,早不知何年何月就已消失不見!
第一眼見到南門,其實是在夜晚
投宿的民宿就在一旁巷子裡
這也方便我見到白天、夜晚的南門面貌!
 
雖然沒有了城牆
但南門的城門據說是四座城門之中重建最早、保持最完整的一座
重建後的城門及其上的城樓、軒亭至今還完好
可惜的是無法像東門一樣能爬上去看看

 
來到恆春的第一晚,借了朋友的房間從上往下拍攝南門
想著如果上方的城樓也能點上幾盞光該有多美
可惜視線前方有電線糾纏,還是下樓去繞南門一圈

 
古蹟擠身在現代城鎮中,避不掉該有的交通標誌
遊客拍照也得抓好時間,趁著沒車時趕緊按下快門
至於想要親近城門的人,更得注意交通安全!

 
越過馬路,來到城門下
分別從內側、外側拍城門
發現整座城門低於馬路地面
因此從圓環外環設有幾級階梯向下通往門洞
不知是原來如此還是重建的緣故?

 
南門又稱「明都門」,是四座城門中唯一有別名的門
會是因為這是當時清廷統治下最南端城池的南邊門嗎?
我的猜測並沒有解答
因為在網路上查了許多資料,都沒查到為何只有南門這麼特殊!
至於解說牌~唉!雉堞(城垛)錯字和東門還是一樣~

 
恆春古城是臺灣現存的古城中唯一保有原本所有城門的一座
可惜這次我只看到東門和南門
錯過的北門與西門只能留待日後有機會再訪啊~~~

#攝於2016.04.30~05.02,屏東恆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