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論文的二三事
在金門的朋友傳來《歐厝村史》的「歷年碩士名錄」內頁,問寫的是我嗎?我說是,她說感覺很硬的內容。轉發到IG後,一位朋友留言:「真的很硬…我連你的論文標題都看不懂。」我回:「我寫之前也看不懂。」
確實不懂啊!〈管子政治思想中「經臣」、「經俗」、「經產」主張之研究〉,回想當年讀碩士班兩年修課完畢,出去打工半年,回來要寫論文時找指導教授討論題目,只有大致方向、沒有具體題目,只強調對文化價值觀的塑造有興趣。老師說,儒家、法家的價值觀都有人寫過了,不然寫管子吧,有人說他偏儒家、有人說他偏法家,你順便拿他跟這兩家做比較。
就這樣,領了個題目,開始從《管子》書的第一頁看到最後一頁,將書中跟「經臣」、「經俗」、「經產」主張相關的內容一一分類註記;然後重讀《論語》、《孟子》、《韓非子》等主要參考書目,也同樣分類註記。期間經歷延畢跟技術性休學,好不容易才完成論文拿到學位。
去年趁代課機會,我特別跟碩士班的學弟妹提醒,可以的話,論文題目自己訂,盡量不要跟指導教授要,不然光是從頭閱讀相關文獻就要花費許多時間。且自己能研究出興趣還算好,萬一研究半天還是沒興趣,恐怕論文胎死腹中,走上肄業一途。
回想當年在東海大學的碩士論文寫作過程,最後的論文格式調整,是最頭暈腦脹。現在到文化大學,看到不同的論文格式規定,又是另一番頭昏腦脹的開始。突然想起電影【英雄】中,秦始皇聽到一個劍字竟有十九種寫法,真是太不方便了!難怪史書將「書同文」列為功勳。
繼而細思,學術領域日新月異,且追循國際,又怎能固定不變呢?例如,以前沒網路,後來有網路,就得為引用網路的資料來源設定一種格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論文格式是學術領域的規矩之一,進了廚房就要耐得了熱,我輩中人還是腳踏實地的循規蹈矩吧!
要說鉅細靡遺的論文格式規定有什麼功能,至少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恕我引用改寫研究所某學長說的話,如果論文內容不怎麼樣,格式會讓論文看起來像樣。
【圖:《歐厝村史》內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