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懷念的那段「閃亮的日子」!台灣老牌巨星劉文正
中視一部懷舊電視劇「光陰的故事」,因為重現了三十年前,普羅大眾經歷過的故事,能夠引起共鳴;加上製作人找來的演員能吸引年輕人注意力,創造一波復古風潮,也順理成章地開拍了續集「閃亮的日子」。
我自己很少收看電視劇,但卻很常看到「閃亮的日子」的廣告露出;因為絕大多角色我都不認識,所以在如此短促的時間裡,吸引我的並非畫面、而是它那一首有點年代的背景歌曲,這首歌是這樣唱的:「我來唱一首歌,古老的那首歌,我輕輕地唱,你慢慢地和……」這首歌的原唱者就是1970年代台灣人盡皆知的超級明星劉文正。
青少年如今要聽到劉文正這個名字,或者建立對他這個人的印象,幾乎都只能聽電視節目或長輩的轉述,因為劉文正早在1983年就離開演藝界,之後他轉行到房地產界,發展得非常好,也從未回到演藝圈了。二十幾年來,不管媒體記者有任何關於他的報導傳聞,他都不會再出面發言及澄清,完全保留了當年在人們眼中最美好的形象。
雖然我高中時,班上的英文老師受到同學慫恿,在課堂上清唱一首劉文正唱過的「End of the World」,唱的時候,她表情還充滿幸福感(想來是沈浸在年輕時代的回憶之中了);而我的媽媽在很久以前,偶爾會提到劉文正這個名字,但是那時候我年紀真的太小,對這虛幻的人名,完全興趣缺缺。我真正見識到劉文正的歌唱魅力,直到大學三年級才開始。
我曾經有好幾年,幾乎只買王傑、張雨生、優客李林的專輯,他們幾位歷年歌曲,我從歌詞到編曲都背得滾瓜爛熟了,但對於其他歌手的認知,我大概是白癡狀態;在大二、大三之後,讀過土耳其語的後續效應在我腦中逐漸發酵,我對於音樂的腦波接收度大為提升,願意花更多時間逛唱片行,企圖尋找有沒有平常沒聽過的東西。
這時候,剛好巫啟賢發了一張專輯「啟賢留文正」,在報紙或電視等媒介都大肆宣傳,標榜著翻唱恩師劉文正的走紅歌曲;同時又有報導指出,當時劉文正本人和劉的老東家歌林公司,都對巫啟賢此舉頗有微詞,除了採取法律行動之外,歌林公司也火速地把劉文正錄過的黑膠唱片,重新處理、包裝成復刻版CD專輯「劉文正,留文正」,理所當然就是要拿本尊來跟巫啟賢打對台。歌林公司除了連發兩張「劉文正,留文正」之外,還意猶未盡地,其他像沈雁、江玲等曾有一定知名度的老牌歌手,也分別推出了復刻版專輯。幸好,有他們這一字排開的老牌歌手陣容,讓我在唱片行有機會注意到,我決定找「印象中據說是最紅的一位」,先來聽聽看。
劉文正的外表,從專輯的封面來看,確實一如傳說中的巨星,渾然是俊俏小生,以我們這世代的眼光來看,大概有點神似郭富城,如果用七年級的角度,應該是類似郭品超這樣,總之不管對哪個世代而言,這種男生,在演藝圈且不管歌唱得怎樣或戲演得如何,至少已經佔了先天的優勢吧!不過,黑白色調的影像,加上服裝的風格款式,仍然地隱約流露,光陰似箭、黃金歲月不回頭的時空現實。
一回到家中,我就很興奮地,一邊翻著歌詞本,一邊把音樂播將起來,「這可是我從小到大,第一次買所謂『國語老歌』呢!」我真的非常地興奮地想著,接著「小雨打在我身上」開頭的電吉他聲傳出,我立刻冷不防地有一種傻眼的反應,那是彷彿置身在昏黃的咖啡廳裡,聆聽留聲機的錯覺;但是,這畢竟就是民國六十四年的歌曲啊!所有的音樂伴奏幾乎都是最原汁原味的,可以想像錄音的過程中,也應該都是現場錄音,幾乎沒有任何電子科技產物的矯飾。
我慢慢地把自己的意識頻道切換,切換到以前在電視上看過那些類似「貓王」、「披頭四」之類的黑白影像,又把比較接近於我往昔認知的,像張雨生在「卡拉OK,台北,我」裡面的第五首子夜抒懷(編曲是呈現著老上海風情),也連結起來,讓接下來劉文正的歌曲逐漸變得悅耳。
隨著一首首歌播放下來,我除了注意到那跟當代流行音樂比較起來相對陽春的編曲,及實力堅強(因為是現場錄音,不容犯錯)的伴奏樂隊之外,最大的發現是:劉文正的咬字非常地清晰,發音則極為標準,就如同聽著國語正音班主任在演講那樣;但因為又是在唱歌,聲音要保持渾厚的穿透力,字句間距也必須有順暢的韻律感,偶爾還要拉出一個有些顫抖的尾音,對於當年的聽眾,抑或聽慣了口齒不清的流行歌的現代年輕人,像這樣既要唱歌,又要講究地發音,真的是很困難的事情,然而劉文正確實做到、做好,這使得他的聲音無形中產生非常獨特的磁性及魅力!
劉文正祖籍是在中國大陸的河北省,他於1952年出生在台北,家族經商,但他卻從小就喜歡唱歌跳舞。由於中學時代就讀的是教會學校,有較多機會受到西洋文化思想的浸淫,他就跟幾個同學籌組「正午合唱團」,到夜總會表演,還參加了台視的歌唱比賽;在眾多的參賽者之中因「實力堅強」、「年紀最輕」的好評而勝出,也順利地簽下歌手合約。
之後,劉文正在軍中認識到著名音樂人劉家昌,這是他生涯的轉捩點;劉家昌對劉文正的嗓音非常驚豔,予以推薦到海山唱片,但他沒有機會發揮實力。退伍後,1975年劉文正進入歌林唱片公司,劉家昌在這時,為他量身打造了一首歌曲「諾言」,發行了同名唱片處女作,這才真正地開始在歌壇轟動;同年,他很快地被選為電影「門裡門外」的男主角(跟張艾嘉、恬妞合作演出)。之後他就這樣影歌雙棲,曾經演過二十多部電影是愛情文藝片,搭配的也都是當時的知名女演員,劉文正在這個階段,被塑造成女性眼中的白馬王子最佳人選。
不過劉文正最主要的成就,還是在演唱事業上。他在歌林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年,卻發行了十二張唱片專輯,從「諾言」起,陸續推出「門裡門外」、「永遠」、「綠樹花開情也來」、「她像個孩子」、「寄語」、「小雨打在我身上」、「可愛的女孩」、「閃亮的日子」、「沈思」、「曠野中的人」、「情奔」;在這個階段,劉文正除了錄製唱片之外,也在電視台曝光,在許多綜藝節目中演唱歌曲;後來跳槽到華視,更因為強勁的人氣指數,讓電視台特別開闢了一個節目「劉文正時間」,給他主持、演唱,有十足的發揮空間。
從1979年以後,劉文正轉往東尼唱片,在1981年發行了專輯「三月裡的小雨」,這使得劉文正的演藝生涯達到顛峰,有幾首至今仍為大家不斷傳頌的歌曲「三月裡的小雨」、「卻上心頭」、「誰在眨眼睛」等,就是東尼時期裡的作品;而在此時,劉文正因為實力受到肯定,連續獲得了三次的金鐘獎(從1981年至1983年)。1982年,他加盟寶麗金唱片,又發了六專輯,唱紅「愛像什麼」、「太陽一樣」等歌曲。
如今仍在歌壇裡,被認為是經典歌神的費玉清,就是繼劉文正後,接下了金鐘歌王的獎座。他們的年紀和出道時間都很接近,然而兩位擅長的曲風卻大不相同,劉文正就一般認知是偏向西洋歌路(我認為有不少還帶了些東洋早期流行風格),而費玉清則擅長中國風的歌曲,或者是小調民歌;不過,依照我的觀察,兩人還是有不少的共通點:第一,當然就是他們在歌壇能有如日中天的地位,製作推手都是劉家昌(但費玉清並非門下弟子),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都由劉家昌所創作,或擔綱製作人;第二,就是他們唱歌都有清晰嘹亮的特質,不管是唱到哪個音域,均能保持宏亮的聲量,雖然並不專精譜寫詞曲,但歌唱實力是無庸置疑;第三,都曾因端正俊美的外型,及彬彬有禮的舉止儀態,不止廣受女性歌迷的歡迎,也獲得了一部份男性歌迷的鍾愛,由於部分揣測內容並非本人有興趣的範圍,於此不作討論。
在我蒐集的四片劉文正復刻版CD裡,從歌詞本的記載,還有聆聽每一首的編曲風格,不難發現劉文正的歌唱生涯,正好反映了當時華語歌壇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換階段,就是從仿西洋流行,轉換到清新的民歌,再轉換到更接近於現代,一種從多方風格折衷衍生的流行歌。
從劉文正的「諾言」及「若是你在我身邊」等,基本上這個時期的華語歌壇,是延續著1960年代末期,仍然風行著西洋老式搖滾,主要用電吉他、爵士鼓、電子琴當作編曲構成素材;隨著歌詞的意境需要,小提琴、小喇叭或鋼琴也經常是伴奏樂器,很少數的歌曲會聽到疑似合成器的特效聲響。或者,因為政治風氣所影響,許多歌曲還不自覺地會隱含一種奮發向上、前途光明的意識型態,像「綠樹花開情也來」、「為青春歡唱」堪為例子,聽起來有那麼一點點日本歌曲的味道,但當時大環境生態,其實是不允許太明顯地模仿日本音樂(反之,要唱美國音樂,就比較沒問題),於是又結合了本土或西洋的諸多音樂元素;當時的歌手嗓門也就這樣大剌剌地,盡情發揮,連抒情歌都唱得非常地豪邁。還有一些歌曲,因為搭配著劉文正演出的電影上映,所以從歌詞中也感受得出濃厚的畫面情境,像「門裡門外」就是一例,此外還有「閃亮的日子」等,營造著溫馨、清新、青春洋溢的感覺。
到了1970年代後半段,由於校園民歌運動逐漸興起,連帶地影響到流行歌壇的整體走向,流行搖滾不再一味地模仿西洋風格,劉文正在這時候的作品,也跟前幾年有所不同,如「曠野中的人」、「情奔」等,在編曲上,吉他、薩克斯風及笛子都開始普遍採用,曲調風格趨向更愜意的抒情意境,歌聲也變得輕柔、內斂一些。
到了1980年代之後,或許是環境演變,另一方面大概又因為劉文正接近而立之年,性格趨於沈穩,歌曲風格又有了新一階段的變化;當然,一部份受到抒情民歌的影響還是有的,不過,類似電吉他、鼓等原本用於重搖滾的樂器,在這時運用到各種慢歌或快歌,技術已趨於成熟、流暢,構成了接下來好幾年的華語流行歌壇基調。對我來講,這也是比較不那麼遙遠的歌曲風格,像是「告訴我」、「雲且留住」、「誰在眨眼睛」這幾首,我回想起來,在孩提時代應該是透過電視,聽過了這些歌曲。
前面提到劉文正屬於洋派的流行歌手,他早在那時候,也非常時尚地把好幾首英文歌曲放到自己的專輯裡面,例如:「Feeling」、「End of the World」、「Love Story」等,這對現在來說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然而在當年華語歌壇之中,這麼愛唱外國歌,卻算是創舉之一。
就歌詞本上面的創作列表來看,我們也可以發現一些有意思、脈絡清晰的端倪。在1970年代初,許多歌壇經典名作(不只劉文正唱的),除了劉家昌之外,有非常多作品都由孫儀、莊奴、林煌坤等作詞,鄭貴昶、李達濤、羅大佑、翁清溪等作曲;這個階段也就是我所說的,算是一個從傳統流行音樂、加入西洋流行音樂,再混搭融合起來的過渡階段,很多名家除了流行音樂作詞者的身份,也是鼎鼎大名的詩人,文學造詣非常深厚,寫出來的歌詞都值得再三低詠回味;而作曲者也經常無師自通,卻才華洋溢,滿腦子的音樂天賦,創造一個音樂黃金年代。
到了1970年代末期,創作陣容又增加了許多生力軍(就現今來看,當然都是大師級了),像陳志遠、陳揚、馬兆駿、洪光達、譚健常等,都開始嶄露頭角,發揮音樂方面的功力;他們有的是從民歌運動之中崛起的音樂才子,其中幾位更是唱作俱佳,直到1980、1990年代初期,都是歌壇幕後的中堅陣容。我個人對陳志遠的認知,是因為王傑初期幾張的專輯,但直到我買了劉文正的專輯,才真正地發現這位大師對於華語流行歌壇的貢獻,遠超乎想像中的程度。
因為接觸到劉文正,讓我有好一陣子,對華語早期流行歌壇產生了興趣,接連購買沈雁、鳳飛飛、高凌風等歌手的老專輯;尤其是對於小時候聽過的「一串心」念念不忘、卻眼睜睜地看著代理權一直沒有被交出來的我來說,曾花了不少的時間奔波各地挖寶,凡是大台北的各地二手唱片行,都有我親手挖掘的痕跡(還好,後來華納唱片終於把這首經典作品付梓上市了)。劉文正在歌壇的地位,是被比擬為跟鄧麗君並駕齊驅的華語音樂巨星,因為我當初鼓起勇氣親自購買了復刻版專輯,聽到歌聲和曲目,得以有機會一窺他所遺留給大家的美好風采。無論再怎樣新出版的流行歌曲,或者多麼叱吒風雲的歌手,經過幾年,總會成為過往雲煙,被人們所遺忘;到了多年後的此刻,經過時光洪流的篩選,和成長歷練的差異,雖然未必刻意地一味死守,還依然能持續在心中存有非常鮮明的印象,無疑地正是心目中值得珍愛的寶藏了。
劉文正的歌曲,過這麼多年還有人討論,真是有意思
I have not listened to Chinese music for almost thirty years. I "accidentally" found him on YouTube. His songs bought so much tears to my eyes. How I missed him and the beautful childhood!!!
小時候的超級偶像,令人懷念,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