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註(第一0五集)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0五集) 2011/12/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0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六十九頁倒數第二行,「法報德用」,下面分三小科,第一個「覺智難量」,這是「般若德」。
【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其智難量。無有障礙。】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正覺者,證悟一切諸法之真正覺智,即如來之實智。故成佛曰成正覺」。先解釋『正覺』的意思。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地方所說的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菩薩覺悟了,這個覺悟是大徹大悟,就是證悟一切諸法的真相,叫諸法實相,一法都不漏,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全明白了。真有這樁事情?現在有許多人不相信,認為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全知全能那是讚美上帝。上帝是不是全知全能?現在很多人都提出質疑。佛法,這是說佛,佛確實是全知全能。這靠得住嗎?靠得住。佛並不是說只有他一個人證得,這樁事情是一切眾生自性裡頭的本能,用現在的話說,我們沒有把本能開發出來。本能好比是金礦,現在在礦裡頭,沒有開採出來,黃金跟礦石混合在一塊,必須加以冶煉,把一些渣子都淘汰掉,留下純金。凡夫的正覺確實是被埋在礦裡頭,這個礦是什麼?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三種煩惱淘汰乾淨了,正智就現前,正覺,正覺、正智都一樣的,就現前。這個東西現前,他本來就知道,為什麼?一切法不離自性,道理在此地。
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性是能生,萬法是所生,能所是一不是二,他怎麼會不知道?當然知道。確確實實我們今天迷失了自性,不知道,產生這種疑慮。佛用什麼方法來冶煉,把這些見思、塵沙、無明給它淘汰掉?佛用的就是放下。放下的方法太多,稱為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無量方法全離不開看破、放下的原則,這個原則是永恆不變的。經典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放下見思就證阿羅漢果,放下塵沙你就是菩薩,放下無明你就成佛,就成正覺了。用什麼方法?持戒是方法,禪定是方法,要從持戒開始,因為我們的習氣太重。持戒裡頭修忍辱,為什麼?你不能忍你就放不下。放下是捨,要布施,布施真的是能忍。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布施到三輪體空,布施到不著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布施的時候三輪體空,無我相、無人相、無當中所施之物相。菩薩用這些方法,把煩惱習氣,我們今天所講的還包括業障,用這個方法把它淘汰掉,讓自性顯露出來。
這個方法有效,但是眾生根性不同,佛在教學方便起見,把眾生的根性分為上中下三等,眾生根性非常複雜,三等叫大分,舉例而說。上根的人具足善根福德,容易開悟;中等的人,要用善巧方便,長時期的幫助他,也能放下;下根人,他對佛法無法接受,這是最難的,不容易度的。上中下三根與男女老少沒關係,與行業也沒有關係,與讀不讀書沒關係,與識不識字沒有關係,這個要知道。根性,佛菩薩能觀機,凡夫很難做到,凡夫靠經驗,不準,不準確。佛非常準確,佛能夠知道一切眾生,他有宿命通,你過去世生生世世的事情他都知道。所以,遇到佛、遇到菩薩,那是大福報。真正遇到善知識,他能教你、能幫助你,他用的方法契理契機。我們凡夫常常講,好像是世出世法古今中外,就是老實、聽話、真幹。有沒有道理?有道理,真正有道理。上上根人能做到,這種人成就快。具足這個條件,我們有理由相信,佛菩薩一定會幫他忙。我們的根性成熟不成熟佛菩薩都知道,除佛菩薩之外自己知道,別人靠不住。自己怎麼知道?對佛菩薩我們是不是真信?是不是真的佩服?是不是真聽話?經典上講的我們真聽嗎?真聽是要做到,沒做到不是真聽。
三學、三慧,三學這三個是可以獨立的,戒定慧,三慧不是獨立的,三慧是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菩薩修的。接觸叫聞,耳聽到叫聞,眼見到也叫聞,用一個字做代表。接觸,接觸就明瞭,那叫做思,其實他沒有通過思考,一看就明白了,一聽就明白了,接觸就明白,明白叫思。修是什麼?破迷、破障,一接觸他障礙沒有了,一聽沒有了,或者一看到就沒有了,菩薩叫三慧。三學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它有次第的,三慧沒有,這個要知道。他聞思修真是在一剎那完成的,這是上根人,很好教。
一切諸法的真正覺智,對一切諸法,就是通達諸法實相,對一切諸法的真相明瞭了,不再迷惑了。一切諸法的真相,相有性無,事有理無。佛經上講得多,特別是大乘《般若經》,般若二十二年就是講諸法實相,這是現代哲學跟科學所探索的,把一切法的真相找出來。佛法講的,說空說無我們都聽不懂,我們認為空無是什麼都沒有,不是的,它那個空無什麼都有。一切諸法在我們面前,他看到了,我們沒有看到。他看到什麼?他看到當體即空,看到這個現象是波動現象,就像現在的科學家在最先進的儀器裡面觀察現象一樣,所有一切法全是個相似相續相。今天科學家告訴我們,物質現象,沒有一樣物質是獨立存在的,精神現象亦然,全是高速度的這種波動狀況。像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秒鐘波動的頻率多少次?一千六百兆,這個單位是兆,我們怎麼會知道?一彈指三百二十兆。所以我說我們看電影,過去電影是幻燈片,相續相,一秒鐘二十四張我們就以為非常真實。如果我們的眼根有這種能力,一秒鐘能把二十四張一張一張都看清楚,那這些電影銀幕上的東西沒有動,出生就滅了,一出生就滅了。好像現在科學家說的,他們現在講意念,沒有理由,無緣無故突然蹦出來,立刻就消失,就是佛所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是這種狀況。意念也不能夠單獨存在,沒有一樣東西是單獨存在的。所以說它是空,說它是假的,說它是無。有沒有?有,是個相續的相,不是獨立的相,獨立的相沒有。相續的相存在,我們眼看花了,我們不知道它是相續相,這是宇宙的奧祕。
空跟有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你從哪一面看,你從體看是空,你從相看是有,可是性相是一不是二。從這個地方、這個角度來看,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用現在的話來說,都是高等的科學家、高等的哲學家。他比我們現在科學、哲學更高明,為什麼?他跟自性相應,他有真智慧,他有大德大能,他沒有迷。我們今天科學、哲學只是在現象上發現了,實際上還是迷。為什麼?他有我,他還有自私自利、還有名聞利養、還有七情五欲,這個東西沒斷掉。換句話說,他雖然看到宇宙一部分的事實真相,他不能了生死,他不能超越六道輪迴,他沒有辦法將他自己身心跟整個宇宙融成一體,他沒有這個能力。佛做到了,常寂光就是融成一體。
常寂光,我們講心理,心在哪裡?《楞嚴經》一開端,七處徵心。世尊問阿難,心在哪裡?阿難比我們聰明,說了七處,都被佛否定掉。心在遍法界虛空界,哪個地方沒有?一切法從心想生,如果那個地方心想沒有了,那就缺個洞了。身在哪裡?身也遍法界虛空界。這是今天科學家、哲學家做不到的,這是事實真相。佛如是,我們哪一個不如是?只是佛覺知,他明白、他清楚,我們迷惑,不知道。迷得把阿賴耶的相分取一分做為自己的身相,不知道整個阿賴耶的相分是自己的身,身相;把阿賴耶的見分裡頭的一分,執著以為是我,是心相,以為是我的心。好的沒有執著到,執著的是變質了,我見、我愛、我痴、我慢,四大煩惱,認為是我。所以末那識,從阿賴耶見分裡頭變出來的。這些事實真相,佛講得清楚、講得明白。所以成佛也叫成正覺,用這個來解釋佛也很好。什麼是佛?佛是正覺,你成正覺了你就叫成佛。人人都有正覺,迷了正覺叫眾生。
「《淨影疏》曰:如來正覺,總舉佛智」,說如來正覺。阿羅漢也稱正覺,菩薩也稱正覺,不圓滿。阿羅漢只是放下了見思煩惱,放下執著,不再執著了,清淨心現前,這個很重要。你看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他就見到了。說這句話就是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不斷,這句話說不出來,很重要!我們修行,費盡多少力氣不能成就,原因就是放不下。心不乾淨,妄念太多,禁不起外面境界誘惑,外面境界風吹草動,自己的清淨完全失掉了。修行又離不開外境,離開外境你到哪裡去修?境界裡頭對我們修行影響最大的是人事環境。那我們知道,真正的功夫就在人事環境裡面去體驗。佛說得好,順境、善緣不起貪戀,要不起心不動念才行,逆境、惡緣也不能起心動念,你就成正覺了。你只要一起心動念,跟著起來的是煩惱習氣,為什麼?喜怒哀樂起來了,貪瞋痴慢起來了。六根對六塵境界,念念還起這些東西,麻煩!佛念得再好,往生沒把握。為什麼?臨終最後一念是什麼,誰有把握?臨終最後一念不是阿彌陀佛,你就到別的道去了,總是離不開六道。
這個事情我們在六道裡搞了無量劫,這無量劫當中我們有沒有學佛過?肯定有,沒有你怎麼可能在這聽兩個小時經?你能在這個地方坐兩個小時,專注在聽經,就說明你過去生中善根非常深厚。沒有這個善根,你讓這個人到這裡來,坐五分鐘就坐不住了,他就想離開了,怎麼可能坐兩個小時?怎麼可能天天來聽?你就知道他善根多厚。而且過去肯定學過這個法門,對這個法門生歡喜心。為什麼沒有往生?都是臨命終時最後一念不是阿彌陀佛。這一生能做到嗎?靠不住!如何叫這一生當中最後一念能夠提起佛號?那就要真精進。從現在起,就得把萬緣放下,經上講的這個不能不聽,做不到不行。當真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身外之物隨緣,什麼都好,用歡喜心對待,絕不受外境障礙,要練到這個功夫,才真有把握。
我們在《往生傳》、在《淨土聖賢錄》看那麼多人往生,裡頭一半以上,從接觸這個法門,三年就成功了。前些年深圳一個年輕人,黃忠昌,很多人知道。他三十才出頭,聽說念佛三年可以往生,他做實驗,實驗到底是真是假。閉關三年,真用功。我聽說他在關房裡還有日記,最初在關房裡也是心浮氣躁。讀《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真的把萬緣放下,兩年十個月他往生了,預知時至,自在往生。說明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他絕對不是壽命到了,還有壽命,不要了,我要跟著佛到極樂世界去。你的心是真心,願是真願,娑婆世界真放下,阿彌陀佛就來了。他來安慰你,等於說給你授記,他會告訴你,你壽命還有多少年,到你臨命終時佛一定來接引,你的心就踏實了,你自己非常清楚、非常明瞭。可是有一部分人聽到佛這個話,還有壽命,我不要了,我現在跟你去。佛很慈悲,沒有一個不答應。來去自如,去很好,留也很好。
跟阿彌陀佛見過面,留在世間,他是極樂世界的人,他留在這裡幹什麼?留在這裡接引眾生。肯定這個世間還有些人跟他有緣,他雖然隨時可以走,他不走,幫助這些有緣人。他住在這個世間肯定沒有自己。功夫高的,不但四相破了,四見也破了,像《金剛經》後半部所講的,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四見破了的是法身菩薩,生實報土,四相破了生方便土,不一樣!這樁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什麼?帶得去的。世間,我,包括這個身體,所有一切沒有一樣你帶得去的。學佛同學一定要知道,要有這個智慧,帶得去的我們認真努力幹,帶不去的不要。一門深入有好處,心是定的;學的東西太多、太雜,心還是散亂的,散亂心障礙就大了。「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佛常說的,有道理。用心專一,不雜、不亂,臨終時自己才能夠做得了主,才有把握。
下面接著說,「可見如來正覺四字,全表佛智。此智甚深,故曰難量,因佛極證涅槃甚深法性」。涅槃就是自己的自性,不生不滅。證到涅槃的邊際,證到涅槃的底蘊,涅槃深廣無盡,佛完全證得,不是局部,是圓滿的,所以在本經上稱它作真實之際。際,從廣來說,就是邊際,從深處來說,就是底蘊,也叫際,到底了。取這個意思,甚深法性圓滿的證得。「《嘉祥疏》曰:如來正覺其智難量者,明真智妙絕,照窮法界,非下情所測」。照是對空間講的,窮是對時間講的,一縱一橫,橫豎徹底。佛以下的,雖然證得,還沒有圓滿,沒有徹底,那是講等覺以下。等覺跟妙覺還是差一等,所以等覺還是在因位,妙覺才是果位,四十一個位次都是因位。菩薩,菩薩都證得了,圓教初住菩薩,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圓教初住菩薩,他在十法界裡頭應一切眾生的機感,應以佛身得度,他就能現八相成道。我們在前面讀過,這是十信心滿就有這個能力,四種成佛裡頭,信滿了成佛,就是十信修滿了。他所證的跟妙覺果位上證的是一樣的,但是沒到究竟。他看到了,沒有妙覺看得那麼清楚,沒有妙覺看得那麼深刻,不是他沒有看到。境界我們也不能不知道,知道,不迷,我修學在哪一個等級上自己清清楚楚,還要不斷向上提升。
「又《甄解》曰:如來正覺者,乘彌陀一如來成正覺故,此應身即本地身也。其智難量,念佛三昧為所住,住此發勝妙智故。」這一段的註解,念老下頭有簡單的解釋,「蓋謂釋迦如來正覺,乃乘彌陀一如之乘而來成正覺」。彌陀一如之乘,就是一乘法;換句話說,釋迦如來得彌陀如來的加持來成正覺,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特別是介紹極樂世界、介紹阿彌陀佛給大家,這時候肯定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本願威神就是四十八願、五劫修行、十劫教化真實功德,加持給他佛,他方佛。特別是這尊佛要講《無量壽經》、講《彌陀經》、講《觀經》,專門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他肯定得阿彌陀佛加持。世尊如是,佛的這些弟子,菩薩身、聲聞身,乃至在家的居士,聞到這個法門真信切願,那我們就知道,這個人就像經中所說的,肯定他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如來。今天得無量如來的加持,他能信、能願、能行、能證,同時又得阿彌陀佛的加持,這一點都不假。
特別是諸佛如來,得阿彌陀佛的加持,「故與彌陀同一真如,亦即同一法身。當前現瑞之應身佛」,這指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示現在印度,應身佛,「實即法身如來」,法身說他本地身,他的本身。本地身無所不在、無時不在,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他所現的雖然是應身或者是化身,跟法身分不開,應化身的體是法身,這個要知道,沒有體他怎麼現得出來?我們在學習,常常用電視螢幕做比喻,把電視的螢幕比喻作法身,裡面的現相是應身、是化身,你說應化身有沒有離開螢幕?離開螢幕都不能顯。法身是能現能生,應化身是所生所現,能所是一不是二。應化身是真佛,不是假佛。「一如彌陀住於念佛三昧,由於住此三昧,發勝妙之智慧。」念佛三昧,我們常講,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那就是念佛三昧。心裡頭果然真的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其他的都沒有,我們就可以說你與彌陀同在。彌陀就住在你身心之中,那就能發勝妙智慧,所以「其智難量」。這個智是什麼?是阿彌陀佛加持給你的,換句話說,也就是你的自性智慧。得阿彌陀佛這個緣,自性本具智慧是因,得阿彌陀佛的緣,透出來了,起作用了。
「因此非地上及等覺諸大士,所能稱量測度也」,這個智慧簡直就是佛智。諸大士是指初地到十地的菩薩,這十個階位,上面是等覺,他們都沒有辦法測量。你得佛,阿彌陀佛加持的時候,顯現這個智慧殊勝微妙,等覺菩薩都不知道。「由於勝妙真智,照了真如」,真如是自性。下面這一句,「並能通達一切諸法,無有阻礙」。真如是體,諸法是現象、是作用,這是從自性體相用,在佛法裡頭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是這個境界。「故曰無有障礙」,清涼大師總結出四種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大華嚴經》的境界。
下面一段,「德用圓融」,前面講自性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起作用,「三德妙用」,第一段「念劫圓融」。
【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減。】
念老註解裡頭說,這四句見《唐譯》,「顯本地法身之德。住無量億劫,表佛壽命無量。《最勝王經.壽量品》偈曰:若人住億劫,盡力常算數,亦復不能知,世尊之壽量」,真的是無量壽。下面這個解釋,這念老說的,「今經云能於一念」,一念的時間很短。釋迦牟尼佛問彌勒菩薩,心有所念,那就是一念。我們凡夫感覺得有一念,起這個念頭,一念,實際上這一念裡頭多少細念?有三百二十兆。三百二十兆個細念纏縛在一起,讓我們感覺到有一念,這個時間多長?一彈指。就是這麼短的時間,「住無量劫」,念劫圓融。說明什麼?時間是假的,不是真的。時間從哪裡生的?從我們念頭上生的。一念能夠展開為無量劫,無量劫能夠變成一念,自性本具有這樣的能力,這就是《華嚴經》「事事無礙法界十玄門中之十世隔法異成門」。這我們前面講過,在概要裡頭說過,《華嚴》十玄,本經也具足。
「如《晉譯華嚴》曰」,就是《六十華嚴》,「知無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無量劫。延促同時,正與今經一味」,跟此地經文講的是一個意思。「足證今經無異《華嚴》」,這也證明《無量壽經》跟《華嚴》沒有兩樣,「釋尊」,釋迦牟尼佛,即是毘盧遮那,毘盧遮那是法身佛,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佛。法身佛遍法界虛空界,叫毘盧遮那,梵語毘盧遮那翻成中國意思叫遍一切處,這個意思,法身遍一切處。法身佛在哪裡?法身佛就在此地,就在此時,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四維、四方、上下,沒有,也就是說空間跟時間全沒有。他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眾生有感他就現身,現什麼身不是自己意思,眾生的意思,隨眾生心,應如是量。眾生自己心裡所希望的,他就出現,所以這個應所知量是眾生之所知。佛呢?佛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不但佛如是,法身菩薩乃至於阿羅漢,出現在這個世間,都有這種能力,隨心應量。
所以,「我土應身教主」,這句話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現在居住的地球,應身教主釋迦牟尼佛,「亦即是法身無量壽佛」。「釋迦與毘盧、彌陀不一不異」,不一不異就是底下這兩句經文,『身及諸根,無有增減』,表佛身殊妙,殊勝微妙。「由於住本地法身,示現之應身即具圓滿報身德」。無論是佛的應身,應身是八相成道,在這個世間要住一段時期;化身那就不一定,有的幾分鐘、有的幾個小時,甚至於也有幾天的,不知道他從哪裡來,不知道他到哪裡去,化身。
我們看虛雲老和尚《年譜》,最明顯的,諸位看到他老人家去朝五台山,三步一拜,三年才拜到五台山。這麼長的時間,非常辛苦,尤其荒山野嶺,沒有人居住的地方,他晚上露宿。生過兩次病,病倒了,遇到了一個乞丐,乞丐照顧他,照顧他不少天,把他身體養好,他繼續再拜。第二次又病倒了,又碰到這個乞丐,他很感激,就問他,問他叫什麼名字?他告訴老和尚說,他說他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問他住哪裡?說他住在五台山,他說你朝五台山,到五台山去問的時候,大家都知道我。他到了五台山到處打聽,文吉有沒有人知道?別人告訴他是文殊菩薩,他才恍然大悟。那是化身,文殊菩薩的化身,時間長,照顧他十幾天,把他的病照顧好就不見了,人到哪裡去了也不曉得,第二次生病也是照顧了十幾天。所以這個化身是就為辦這樁事情。歷盡千辛萬苦,佛菩薩時時刻刻照顧,魔難是有,但是決定是安全的,換句話說,你決定死不了。菩薩照顧,你怎麼會死得了?你還有任務,你還有工作沒做完。
老和尚《年譜》上有一段記載,他入定,到兜率天了,他就想往生到兜率天,見到彌勒菩薩,不想回來。彌勒菩薩說不行,你的事情沒做完,你還得下去。在兜率天內院見到幾個老同修,他們已經在那裡,我們這個世界往生了,確實他們生兜率天。我們相信虛雲老和尚不會編故事,不會打妄語,真實的事情,特地朝山兩次大病,菩薩照顧。所以,由於住本地法身,法身無時無處不在,示現之應身就圓具圓滿報身德。你看文吉示現乞丐的身分,他能把老和尚一身病照顧好,讓他恢復健康,繼續去朝山。古時候這種朝山用意何在?也是度化眾生,以身教教導眾生禮敬諸佛,自己做出榜樣來給大家看。讓一些人看到感動,佛不是有真正的大德、大智、大行,如何能叫一個衲子這麼樣的虔誠去朝拜?現身說法,功德在這個地方。多少人看到他,覺悟了,醒悟過來了,對佛法產生信心,功德在此地,發生信心、產生信心。
「德用圓融」裡頭三科,第二「徵」。
【所以者何。】
這是接著前面「身及諸根,無有增減」,為什麼?底下解釋。
【如來定慧。究暢無極。】
所以他能夠念劫圓融,如來的定,他所得的定,禪定。慧是智慧。「戒定慧,稱為三無漏學」。戒是戒律,是一般世間人講規矩,正所謂沒有規矩就不能成就方圓。規是圓規,畫圓的,矩是矩尺,九十度的,這畫方形的,做木工必須要具備的工具。所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戒律是學佛的人必須要遵守的規矩,戒定慧稱為三無漏學。佛教傳到中國來,把這個學習的理念帶給中國,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都是這個概念延伸的。一門深入是戒,真正能守得住,一般標準是十年,十年把心定在一門上,無論是哪一門,當然是你喜歡的、是你愛好的。為什麼?你學得有興趣,你對它根深蒂固,容易得定。你的念頭原本是散亂的,經過這個方法訓練,讓你的意念能夠集中。孟子所謂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放心是什麼?散亂的心,把散亂的心歸一這就是學問之道。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那就是收心,把意念集中,一向專念,他就成功了。這個方法妙絕了,你容易得三昧,得三昧之後就容易開悟。
所以,佛法跟中國傳統文化儒、道,佛也算進去,儒釋道三家,都重視三昧,重視有定功。定還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在因定開悟,開悟就是開智慧。智慧是什麼?實際上說智慧就是三昧的作用。你先得到三昧,三昧成熟了,起作用,起作用是智慧。所以,禪定是根本智,起作用的叫後得智。在《華嚴經》上,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下得定,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在《般若經》上所說的叫「般若無知」,那就是根本智,般若無知,起作用的時候叫「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起作用,無知而後才能無所不知。我們這個世間人學東西跟這個方法相反,我們是要求知,求一輩子,知之很有限。所以你有知就有所不知,你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
在中國惠能大師的例子,諸位就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惠能大師無知,我們要記住,他二十四歲,年紀很輕,家庭環境非常清寒,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砍柴為生。每天上山砍柴,到城裡去賣柴,這個工作很辛苦,這苦力。柴賣掉,得了幾個錢,柴很便宜,不貴,他也只能買一點米過個一天的生活,一天不砍柴一天就沒生活,這是惠能大師當時的環境。偶然一個機緣,柴賣掉的時候,拿著錢想出去買東西,這個買柴的人住在客棧裡頭,聽到人家在裡頭念《金剛經》,偶爾聽到。他就覺得很有趣味,站了一會,等他把經念完,他去叩門向他請教,你念的是什麼?裡面人告訴他,我念的《金剛經》。他把他聽到的,所感觸的,就是體會到的,給這位居士講,這位居士非常驚訝,他講得很好。那真的是有心人,看到年輕人願意幫助,這個人有善根,不是普通人。就勸他到黃梅跟五祖忍和尚去學佛法去,你有這分天才。家窮,人家給他十兩銀子,十兩可是一筆大錢,給他做安家費,幾個志同道合的學佛的朋友替他照顧他的母親,他無後顧之憂,去了。
在黃梅住八個月,講堂天天講經,他沒去聽過一次,沒有人安排給他,禪堂天天參禪,他一支香沒坐過。五祖分配他的工作,柴房裡面破柴、舂米。也是苦力,他是賣柴出身的,叫他天天去破柴,這個工作幹了八個月。居然他跟五祖心裡頭有默契,沒人知道,五祖心裡頭有他,常常念著他,他也常常念著祖師。傳法給他,《壇經》裡記載的都是禪機,五祖到碓房裡面去看他,他在舂米。看他身上還綁了個石頭,因為他個子小,人輕,沒有力量,所以綁個石頭,就問他,這米熟了沒有?舂熟了沒有?這禪機!他說熟了,早就熟了,還欠篩,最後一道手續,把那些糠篩掉,還有糠沒篩掉。五祖的拐杖在他的碓上敲了三下就走了,別人不知道,這是叫他三更到方丈室去,他就懂得。三更他就去看五祖,方丈室的門開的,沒關,他一推就進去了。你看默契,沒人知道。給他講《金剛經》大意,當然他沒念過書,不需要看經本,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說了五句話,那就是他的心得報告,五祖衣缽就傳給他了。
釋迦牟尼佛開悟講了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六祖只說了五句話,二十個字,跟釋迦開悟所講的《華嚴經》可以說是完全相同。換句話說,《華嚴經》濃縮起來就是六祖的五句話,六祖說的五句展開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現成佛,惠能大師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示現成佛,那叫上上根人,不認識字。他是不是全通了?全通了,真的是『如來智慧,究暢無極』,他真通了。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你念給他聽,他講給你聽,他講得非常透徹,能叫你聽了開悟,真正不可思議。能大師給我們的實驗,讓我們在大乘經裡面很多不可思議的境界,他的表演讓我們領悟到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會疏》曰:究謂究竟」,追根究柢,「暢謂通暢。簡異因位所得」,簡是簡別,簡異就是不同的意思。不同因位所得,他得的是果位,他不是因位,他證果了,所以叫「無極」,定慧都究暢無極。底下的解釋,「佛之禪定智慧,究竟通暢,非一切在因位之大士所能得」。不是一般在因位的菩薩,這是個證果的人。在一般來講,因位多半指十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的佛,都屬於因位。但是實大乘,十法界是權大乘,權教,超過十法界,住在諸佛實報莊嚴土的這些菩薩,這叫真的大乘,就是實實在在是大乘。實大乘的菩薩有四十一個階位,圓教從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這叫實大乘,前面我們學過。他們也沒辦法,對於如來定慧也是莫測高深。這樁事情唯證方知,只有自己親證才知道,自己不是親證,都不知道佛的定慧達到什麼樣的境界。
下面再說出這第三,這是「解脫德」,「於法自在」,你看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祕藏。
【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
『最勝』這兩個字是《唐譯》的,念老特別在這些地方給我們註出來,說明夏蓮居居士會集這部經,字字句句都有出處,不是隨便用的字,全是五種原譯本裡頭的原文。會集不容易,比翻譯困難,因為翻譯自己用什麼文字可以斟酌,會集不可以,決定是原經文的字,你要從這裡頭採取,你不能換它的。所以這兩個字是《唐譯》的。「心離煩惱之繫縛,通達無礙」,這叫自在,自在裡頭最殊勝的自在。「又不謀而運,一切無礙,謂之自在」,謀是研究、是策劃,那是通過意識。佛菩薩不用心意識,這叫真的自在。這是什麼?這是真的智慧。所以,智慧跟知識不一樣,知識是從意識心裡頭現出來的,智慧是從自性現出來的,不一樣。知識能解決局部問題,有時候還不免有後遺症,智慧不會。
「如《華嚴經》中之十自在」,舉《華嚴經》的例子,十種自在。第一種,「命自在,菩薩得長壽慧命,經無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間,無有障礙」。這個事情難,一般人認為這是神話,它是真的。誰證得?法身菩薩證得。我們要問,惠能有沒有證得?肯定證得。他沒有長壽!他長壽我們不知道,我們只看到人身體,沒有看到那個人。身體是個物質,這個壽命有長有短。真正得道的人,就是證果的人,他這個身體壽命不是業報的,是什麼?是應眾生之感,就是緣生的。眾生跟他有緣他就住世,緣要是盡了他就走了,他自在。他生到這個世間來,他知道他從哪裡來的,他離開這個世界,他知道他到哪裡去,他真的是長壽。真像經上所說的,菩薩長壽慧命,經無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間,這不是假的。
阿羅漢他的定慧超越六道輪迴,住十法界的四聖法界。像惠能大師這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不住十法界,他住諸佛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的壽量,一般講是三個阿僧祇劫,《華嚴經》上講無量阿僧祇劫,無量跟三差別很大。真的嗎?真的。三大阿僧祇劫他就證得妙覺果位,回歸自性,在淨土裡面講,他住常寂光,他不住實報土。但是實報土裡面的菩薩有感,他就有應,應身還是住實報土,這是佛門叫倒駕慈航。為什麼?他在寂光土,不能幫助實報土的這些菩薩們,他不能幫助,他必須退回來,也住在實報土。實報土他現的是等覺位,實際上他是妙覺如來,以這種身分,做這種示現,來幫助實報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這麼回事情,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壽命確實是無量,而且一切無礙,自在。
第二個「心自在」,心是菩薩的智慧。「菩薩智慧方便」,方便兩個字是說起作用,教化眾生,「調伏自心,能入無量之大三昧,遊戲神通,而無障礙也」。調伏自心才能調伏別人心,中國在幾千年前,佛法沒傳到中國,中國這些老祖宗就有這個智慧,就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中國古聖先賢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那就是說,問題出現了,問題不在外面,問題在自己。今天社會出了問題,地球出了問題,大家束手無策,不知道怎麼辦。佛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知道。所以英國湯恩比博士說得很好,「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他說「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我們要問,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用的是什麼?沒有別的,反求諸己,他們知道問題不在外面,問題在自己。先調伏自心,然後就能調伏人心,這是一定的道理。不能自度怎麼能度他?決定是先自度,然後度他,那主要就是緣了。緣成熟,很順利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緣不成熟,佛菩薩也無可奈何。佛菩薩的心態永遠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會有一點勉強。為什麼?只要有絲毫勉強,他不就墮落下來了?我們一定要知道,實報土的菩薩們都是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
所以調伏自心,才能入無量大三昧。入無量大三昧是什麼?就是我們常常講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才有能力隨緣。遊戲神通是隨緣,真的用四攝、六度教化一切眾生。實際上的樣子,就是善財五十三參做出來給我們看的。所以這個第二自在,完全落實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看善財的定功、看善財的智慧、看善財的遊戲神通。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社會狀況,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都去參訪,都去學習,都去教化,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引用:http://ft.hwadzan.com/dv.php?sn=02-037-0105&lang=zh_TW
敬祝 諸大善菩薩 聞法歡喜 常生歡喜心
自如 頂禮 阿彌陀佛
上一篇:淨土大經科註(第一0四集)
下一篇:淨土大經科註(第一0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