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9 00:06:29喜羽
【三級古蹟】府城四大牌坊
府城四大石坊分別是
泮宮石坊、接官亭石坊、重道崇文坊及蕭氏節孝坊。
前二個是官方門面,
後二者是表揚民間。
除了泮宮石坊是屬於一級古蹟孔廟外,
其餘三個是三級古蹟。
泮宮石坊是在清乾隆42年間,
知府蔣元樞見大成殿的東北方建有文昌閣高塔,
便決定在大成殿的東南方建一石坊,以使其規模更加壯大,
在泉州請石匠以花崗石雕成後,再運到臺南組合而成。
泮宮石坊為4柱3間,重簷雙脊形式,
其建築精神在於模仿木構建築的設計,
有鴟尾雀替、瓦當滴水、飛簷等,
其中四根石柱之前方刻有
『參兩大以成能時行物生無私化育』、
『綜六經而垂教禮門義路不過範圍』,
後方刻有『集群聖之大成振玉聲金道通中外』、
『立萬世之師表存神過化德合乾坤』,
並在坊上額有青石刻書【泮宮】二字,
而坊頂的中央有一葫蘆石雕,據說有僻邪作用,
另外底下八隻夾柱石獅造形十分樸拙,
加上石坊上的動物、人物都雕刻地十分精巧,非常值得好好欣賞。
「泮宮」二字是代表著郡縣之學,
而牌坊則有表彰孔子的意義,
原立於東大成坊外,可惜的是由於日治時期開闢南門路,
使得石坊和孔廟分隔二側,
也讓許多人甚至不知道泮宮石坊是孔廟建築的一部分了。
接官亭石坊正面,
南面橫額題『鯤維永奠』,
石柱上對聯是
『疊嶂重洋鞏內外千年鎖鑰,
揆文奮武壯東南半壁金湯』
接官亭牌石坊背面,
北面橫額題『鰲柱擎天』,
石柱上對聯是
『萬年聖烈奠南天牛女躔分舜野,
一路福星迎北極風雲會際堯衢』
重道崇文坊,建於清嘉慶廿年三月(1815年),
當時清廷為表揚林朝英獨立捐萬金,
修建縣學文廟而頒重道崇文匾額。
重道崇文坊設置於龍王廟旁(即今台灣文學館旁),
昭和九年(1934年)因闢建南門路,龍王廟被迫拆毀,
重道崇文坊也面臨了相同的命運。
後經林朝英的後人向日本政府陳情重建保存。
遂自費遷移至台南公園燕潭北邊。
重道崇文坊上所刻的文字,
最上層橫匾: 『嘉慶十八年正月, 重道崇文, 嘉慶貳拾年參月建』。
次高層橫匾︰ 『己酉科歲貢生原中書科中書 欽加光祿寺署正職銜林朝英立』。
楹聯內容, 前面中間: 『重道振儒風坊表榮袞海外, 崇文遵聖治爵銜寵錫雲中,
臺灣知府前台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楊廷理拜題』。
前面旁邊: 『功在聖門雅望長存奕世, 名旌天府高風永著千秋,
戊午科解元榮陞知縣前臺灣縣學教諭鄭兼才拜題』。
後面中間: 『義舉著黌宮碩望與文章並重, 綸音光石碣芳名共遒脈俱長,
提督福建水師軍務子爵世襲姻愚姪王得祿頓首拜』。
後面旁邊: 『碩行重東瀛洵人倫之冠冕, 隆恩來北闕邀天府之絲綸,
賜進士出身鹿港理蕃院同知前知臺灣縣事江陰薛志亮拜題』。
蕭氏節孝坊
位於昔日臺灣府城西定坊海防同知衙門(二府口)前,
是清嘉慶五年(1800年)時,
清廷為了表彰貢生沈清澤的寡母蕭良娘節孝了四十年所建的石坊。
蕭良娘是監生沈耀汝的妻子,他們在蕭良娘二十一歲時成親,
然而六年之後,沈耀汝便去世,留下了兩個兒子,而幼子還是遺腹子。
蕭氏後來獨自將兩名兒子拉拔長大,並且勤於侍奉公婆,
因此後來於嘉慶三年時受朝廷旌表,於五年立坊。
該石坊為全臺灣僅有的一座雙柱二架的單間形式小型牌坊,
其高5.32公尺,寬2.66公尺,
兩頂之間安放「聖旨」牌,頂簷上還有葫蘆裝飾。
昔日在臺灣府城共設有七座貞節牌坊,
但現在僅存者只有蕭氏節孝坊。
而其他已拆毀者為:
【鄭氏貞節坊】:
是明鄭時為表揚鄭宜娘投繯殉夫謝燦之事而設於鎮北坊。
【黃氏貞節坊】:
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時旌表立坊於十字街。
是為了表揚黃器娘位其生病的未婚夫陳越琪祈禱,
並在其未婚夫仍不幸病逝後自縊殉死之事。
【蔡氏貞節坊】:
為乾隆十年(1745年)時旌表立坊於大南門內。
是為了表揚蔡偕娘悉心照顧其生病中的丈夫張金生,
且在處理完丈夫病逝的後事後自縊殉夫之事。
【呂氏貞節坊】:
為乾隆十三年(1748年)時奉旨旌表立坊於東安坊。
是為表揚呂昭之女呂諧娘因未嫁而受人調戲而自盡之事。
【 劉氏節孝坊】:
為乾隆十四年(1749年)時奉旨旌表立坊於上橫街。
該坊是為表揚劉尾娘在其夫侯孟富去世後獨力育子的事蹟而設,
其子侯瑞珍與女兒侯罔娘(嫁林妙為妻)長大後亦以孝、節著稱,
而劉氏並得以享受五代同堂、含飴弄孫之樂。
【黃氏節孝坊】:
為乾隆十五年(1750年)時奉旨旌表立坊於大南門外。
該坊是表揚乾隆十一年(1746年)時,
黃氏因其夫庠生李時燦去世,而獨立扶持幼子並侍奉小姑的事蹟。
當時由於家裡貧窮,黃氏還得去海邊撿蜃蛤來維持家計。
泮宮石坊、接官亭石坊、重道崇文坊及蕭氏節孝坊。
前二個是官方門面,
後二者是表揚民間。
除了泮宮石坊是屬於一級古蹟孔廟外,
其餘三個是三級古蹟。
泮宮石坊是在清乾隆42年間,
知府蔣元樞見大成殿的東北方建有文昌閣高塔,
便決定在大成殿的東南方建一石坊,以使其規模更加壯大,
在泉州請石匠以花崗石雕成後,再運到臺南組合而成。
泮宮石坊為4柱3間,重簷雙脊形式,
其建築精神在於模仿木構建築的設計,
有鴟尾雀替、瓦當滴水、飛簷等,
其中四根石柱之前方刻有
『參兩大以成能時行物生無私化育』、
『綜六經而垂教禮門義路不過範圍』,
後方刻有『集群聖之大成振玉聲金道通中外』、
『立萬世之師表存神過化德合乾坤』,
並在坊上額有青石刻書【泮宮】二字,
而坊頂的中央有一葫蘆石雕,據說有僻邪作用,
另外底下八隻夾柱石獅造形十分樸拙,
加上石坊上的動物、人物都雕刻地十分精巧,非常值得好好欣賞。
「泮宮」二字是代表著郡縣之學,
而牌坊則有表彰孔子的意義,
原立於東大成坊外,可惜的是由於日治時期開闢南門路,
使得石坊和孔廟分隔二側,
也讓許多人甚至不知道泮宮石坊是孔廟建築的一部分了。
接官亭石坊正面,
南面橫額題『鯤維永奠』,
石柱上對聯是
『疊嶂重洋鞏內外千年鎖鑰,
揆文奮武壯東南半壁金湯』
接官亭牌石坊背面,
北面橫額題『鰲柱擎天』,
石柱上對聯是
『萬年聖烈奠南天牛女躔分舜野,
一路福星迎北極風雲會際堯衢』
重道崇文坊,建於清嘉慶廿年三月(1815年),
當時清廷為表揚林朝英獨立捐萬金,
修建縣學文廟而頒重道崇文匾額。
重道崇文坊設置於龍王廟旁(即今台灣文學館旁),
昭和九年(1934年)因闢建南門路,龍王廟被迫拆毀,
重道崇文坊也面臨了相同的命運。
後經林朝英的後人向日本政府陳情重建保存。
遂自費遷移至台南公園燕潭北邊。
重道崇文坊上所刻的文字,
最上層橫匾: 『嘉慶十八年正月, 重道崇文, 嘉慶貳拾年參月建』。
次高層橫匾︰ 『己酉科歲貢生原中書科中書 欽加光祿寺署正職銜林朝英立』。
楹聯內容, 前面中間: 『重道振儒風坊表榮袞海外, 崇文遵聖治爵銜寵錫雲中,
臺灣知府前台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楊廷理拜題』。
前面旁邊: 『功在聖門雅望長存奕世, 名旌天府高風永著千秋,
戊午科解元榮陞知縣前臺灣縣學教諭鄭兼才拜題』。
後面中間: 『義舉著黌宮碩望與文章並重, 綸音光石碣芳名共遒脈俱長,
提督福建水師軍務子爵世襲姻愚姪王得祿頓首拜』。
後面旁邊: 『碩行重東瀛洵人倫之冠冕, 隆恩來北闕邀天府之絲綸,
賜進士出身鹿港理蕃院同知前知臺灣縣事江陰薛志亮拜題』。
蕭氏節孝坊
位於昔日臺灣府城西定坊海防同知衙門(二府口)前,
是清嘉慶五年(1800年)時,
清廷為了表彰貢生沈清澤的寡母蕭良娘節孝了四十年所建的石坊。
蕭良娘是監生沈耀汝的妻子,他們在蕭良娘二十一歲時成親,
然而六年之後,沈耀汝便去世,留下了兩個兒子,而幼子還是遺腹子。
蕭氏後來獨自將兩名兒子拉拔長大,並且勤於侍奉公婆,
因此後來於嘉慶三年時受朝廷旌表,於五年立坊。
該石坊為全臺灣僅有的一座雙柱二架的單間形式小型牌坊,
其高5.32公尺,寬2.66公尺,
兩頂之間安放「聖旨」牌,頂簷上還有葫蘆裝飾。
昔日在臺灣府城共設有七座貞節牌坊,
但現在僅存者只有蕭氏節孝坊。
而其他已拆毀者為:
【鄭氏貞節坊】:
是明鄭時為表揚鄭宜娘投繯殉夫謝燦之事而設於鎮北坊。
【黃氏貞節坊】:
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時旌表立坊於十字街。
是為了表揚黃器娘位其生病的未婚夫陳越琪祈禱,
並在其未婚夫仍不幸病逝後自縊殉死之事。
【蔡氏貞節坊】:
為乾隆十年(1745年)時旌表立坊於大南門內。
是為了表揚蔡偕娘悉心照顧其生病中的丈夫張金生,
且在處理完丈夫病逝的後事後自縊殉夫之事。
【呂氏貞節坊】:
為乾隆十三年(1748年)時奉旨旌表立坊於東安坊。
是為表揚呂昭之女呂諧娘因未嫁而受人調戲而自盡之事。
【 劉氏節孝坊】:
為乾隆十四年(1749年)時奉旨旌表立坊於上橫街。
該坊是為表揚劉尾娘在其夫侯孟富去世後獨力育子的事蹟而設,
其子侯瑞珍與女兒侯罔娘(嫁林妙為妻)長大後亦以孝、節著稱,
而劉氏並得以享受五代同堂、含飴弄孫之樂。
【黃氏節孝坊】:
為乾隆十五年(1750年)時奉旨旌表立坊於大南門外。
該坊是表揚乾隆十一年(1746年)時,
黃氏因其夫庠生李時燦去世,而獨立扶持幼子並侍奉小姑的事蹟。
當時由於家裡貧窮,黃氏還得去海邊撿蜃蛤來維持家計。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index.php/product/%e5%a8%81%e7%88%be%e5%89%9b/